索朗(左)在講解雕刻技藝。藍智康 攝
村落特點:
曲水村位於尼木縣普松鄉,距拉薩市約150公裡,距縣城約10公裡,交通便利,是一個農業村,這裡的普松雕刻享有「尼木三絕」的美譽,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曲水村位於尼木縣普松鄉,距離拉薩市約150公裡,驅車前往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全村現有89戶、632人,是一個農業村,這裡的普松雕刻享有「尼木三絕」的美譽,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普松也有了「雕版之鄉」的美名。
曲水的藏語意思為「流水溝」,因為曲水村7組和8組之間有條小河,所以曲水村由此得名。同時該村以雕刻著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雕刻。如今,其雕刻產品不僅有文字雕刻,還有圖文並茂的圖案雕刻。據說,西藏所有山口懸掛的經幡,都是用普松雕版印製的,在拉薩市場,它們佔有90%的份額,同時更是遊客青睞的旅遊產品,為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拓寬了渠道。在這裡,你不僅可以體驗到世世代代傳承的雕刻技藝,更可品味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傳承發展。
關於尼木雕刻的起源有很多版本。有人說尼木雕刻是從內地傳過來的,也有人說是松贊幹布的大臣吞彌·桑布扎教給村民們的。當然這些也只是傳說,確切地說,雕刻是在14世紀的時候傳到了西藏,但雕刻技藝本身的起源年代卻無從考證。據說宗喀巴大師的經書著作是由其弟子製成了雕版進行傳播,當時雕刻技藝比較盛行,後來尼木及其周邊的雕刻藝人開始製作雕版,所以在雕刻藝人中有這樣的說法:「有功德的人可以講經弘法著書立說,有錢勢的人可以為佛陀菩薩重塑金身多添華裝,有時間的人可以整日朝聖頌經。我們這窮鄉僻壤的人家, 從祖上傳下來的只有手藝。多刻, 刻寫經書箴言, 刻一輩子, 念一輩子經書箴言也就是崇佛敬佛了。」
曲水村村委會主任索朗告訴我們,現在的曲水村共89戶人家,其中有60戶從事雕刻工作,常年從事雕刻的家庭一年便可增加1萬元左右的收入,而經版雕刻也由最初的5元錢漲到了現在的250元,因此願意從事雕刻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一百多年前,拉薩木如寺印刷的《甘珠爾》便出自這裡。因為精湛的雕刻技藝,從1992年開始,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便把重刻《丹珠爾》的任務交給了普松鄉的藝人們。據說《丹珠爾》光是經書就能壘滿一個房間,更何況是雕刻成經版呢。
我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尼木雕刻的製作方法。索朗告訴我們,他家也從事雕刻工作,我們便來到索朗家,索朗從15歲左右開始跟著親戚學習雕刻,學了3年才算學成。雕刻需要的工具很多,一般能有20多種,最多的可以達到30多種,每一個雕刻藝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工具。
索朗告訴我們,他17歲的大女兒央珍現在正跟著他學習雕刻技藝。央珍對於雕刻藝術很是著迷,她也算得上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學習雕刻的女性。央珍告訴我們,她想好好學習雕刻,以後從事這個工作,把這門技藝傳承弘揚下去。
尼木雕刻的第一步要從選擇木料說起。尼木雕刻選用的是順直無疤的樺木,因為樺木對於雕刻來說,軟硬適中,剛買來的木料要剖成厚約3釐米的木板,然後用溫泉水浸泡約2小時,防止木板裂開,保持硬度不變形,接下來將木板曬乾,打磨光滑之後備用。雕刻時,將需要雕刻的內容列印或者寫在紙上,然後反過來黏貼在木板上,曬乾之後在紙上灑一些水,用溼毛巾用力擦拭,這時字跡就印在了木板上,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用筆再描一遍,就可以開始雕刻了。對於刻錯了的地方,用工具把錯的地方摳出來,再根據被摳出的地方大小用樺木裁好,鑲嵌在被摳的地方,就可以重新雕刻了。一塊普通的雕刻作品一般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些雕刻作品主要出售給遊客,或經當地政府部門推薦銷售,銷路很好,一塊售價至少在一千五百元以上。
曲水村的色曲,是刻板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色曲打小就一邊放牧,一邊跟父親學習雕刻。2010年他參加了上海世博會,2012年還參加了首屆西藏非物質文化成果大展,向世界展示了西藏普松的雕刻工藝。
為了更好地弘揚西藏優秀的民族文化,發展壯大雕刻藝人隊伍,普松鄉政府分別在鄉和村建立了雕刻協會,並給予雕刻藝人適當的生活補助,每年雕刻協會至少要舉辦一到兩期雕刻技藝培訓班,培養雕刻學員,使普松雕刻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更是藉助民族文化打開了通往小康生活的致富門。
怎麼去:曲水村位於尼木縣普松鄉,距拉薩市約150公裡,距縣城約10公裡,交通便利,從拉薩驅車前往需要兩小時左右。
看什麼:這裡有享有「尼木三絕」美譽同時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松雕刻。
吃什麼:和西藏很多地方一樣,食用傳統藏餐美食,糌粑、酥油茶和甜茶。(董秀麗 李勤 孫開遠 王勻 向遠湛)
(責任編輯: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