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河紀行:普松—傳承歷史文化的雕刻之鄉

2020-12-05 中國經濟網

索朗(左)在講解雕刻技藝。藍智康 攝

  村落特點:

  曲水村位於尼木縣普松鄉,距拉薩市約150公裡,距縣城約10公裡,交通便利,是一個農業村,這裡的普松雕刻享有「尼木三絕」的美譽,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曲水村位於尼木縣普松鄉,距離拉薩市約150公裡,驅車前往需要兩個小時的車程,全村現有89戶、632人,是一個農業村,這裡的普松雕刻享有「尼木三絕」的美譽,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普松也有了「雕版之鄉」的美名。

  曲水的藏語意思為「流水溝」,因為曲水村7組和8組之間有條小河,所以曲水村由此得名。同時該村以雕刻著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雕刻。如今,其雕刻產品不僅有文字雕刻,還有圖文並茂的圖案雕刻。據說,西藏所有山口懸掛的經幡,都是用普松雕版印製的,在拉薩市場,它們佔有90%的份額,同時更是遊客青睞的旅遊產品,為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拓寬了渠道。在這裡,你不僅可以體驗到世世代代傳承的雕刻技藝,更可品味傳統文化在現代的傳承發展。

  關於尼木雕刻的起源有很多版本。有人說尼木雕刻是從內地傳過來的,也有人說是松贊幹布的大臣吞彌·桑布扎教給村民們的。當然這些也只是傳說,確切地說,雕刻是在14世紀的時候傳到了西藏,但雕刻技藝本身的起源年代卻無從考證。據說宗喀巴大師的經書著作是由其弟子製成了雕版進行傳播,當時雕刻技藝比較盛行,後來尼木及其周邊的雕刻藝人開始製作雕版,所以在雕刻藝人中有這樣的說法:「有功德的人可以講經弘法著書立說,有錢勢的人可以為佛陀菩薩重塑金身多添華裝,有時間的人可以整日朝聖頌經。我們這窮鄉僻壤的人家, 從祖上傳下來的只有手藝。多刻, 刻寫經書箴言, 刻一輩子, 念一輩子經書箴言也就是崇佛敬佛了。」

  曲水村村委會主任索朗告訴我們,現在的曲水村共89戶人家,其中有60戶從事雕刻工作,常年從事雕刻的家庭一年便可增加1萬元左右的收入,而經版雕刻也由最初的5元錢漲到了現在的250元,因此願意從事雕刻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一百多年前,拉薩木如寺印刷的《甘珠爾》便出自這裡。因為精湛的雕刻技藝,從1992年開始,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便把重刻《丹珠爾》的任務交給了普松鄉的藝人們。據說《丹珠爾》光是經書就能壘滿一個房間,更何況是雕刻成經版呢。

  我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尼木雕刻的製作方法。索朗告訴我們,他家也從事雕刻工作,我們便來到索朗家,索朗從15歲左右開始跟著親戚學習雕刻,學了3年才算學成。雕刻需要的工具很多,一般能有20多種,最多的可以達到30多種,每一個雕刻藝人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工具。

  索朗告訴我們,他17歲的大女兒央珍現在正跟著他學習雕刻技藝。央珍對於雕刻藝術很是著迷,她也算得上是村裡為數不多的學習雕刻的女性。央珍告訴我們,她想好好學習雕刻,以後從事這個工作,把這門技藝傳承弘揚下去。

  尼木雕刻的第一步要從選擇木料說起。尼木雕刻選用的是順直無疤的樺木,因為樺木對於雕刻來說,軟硬適中,剛買來的木料要剖成厚約3釐米的木板,然後用溫泉水浸泡約2小時,防止木板裂開,保持硬度不變形,接下來將木板曬乾,打磨光滑之後備用。雕刻時,將需要雕刻的內容列印或者寫在紙上,然後反過來黏貼在木板上,曬乾之後在紙上灑一些水,用溼毛巾用力擦拭,這時字跡就印在了木板上,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用筆再描一遍,就可以開始雕刻了。對於刻錯了的地方,用工具把錯的地方摳出來,再根據被摳出的地方大小用樺木裁好,鑲嵌在被摳的地方,就可以重新雕刻了。一塊普通的雕刻作品一般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些雕刻作品主要出售給遊客,或經當地政府部門推薦銷售,銷路很好,一塊售價至少在一千五百元以上。

  曲水村的色曲,是刻板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色曲打小就一邊放牧,一邊跟父親學習雕刻。2010年他參加了上海世博會,2012年還參加了首屆西藏非物質文化成果大展,向世界展示了西藏普松的雕刻工藝。

  為了更好地弘揚西藏優秀的民族文化,發展壯大雕刻藝人隊伍,普松鄉政府分別在鄉和村建立了雕刻協會,並給予雕刻藝人適當的生活補助,每年雕刻協會至少要舉辦一到兩期雕刻技藝培訓班,培養雕刻學員,使普松雕刻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更是藉助民族文化打開了通往小康生活的致富門。

  怎麼去:曲水村位於尼木縣普松鄉,距拉薩市約150公裡,距縣城約10公裡,交通便利,從拉薩驅車前往需要兩小時左右。

  看什麼:這裡有享有「尼木三絕」美譽同時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松雕刻。

  吃什麼:和西藏很多地方一樣,食用傳統藏餐美食,糌粑、酥油茶和甜茶。(董秀麗 李勤 孫開遠 王勻 向遠湛)

(責任編輯:西西)

相關焦點

  • 「尼木三絕」之一普松雕刻:非遺扶貧煥新彩
    從拉薩向西,沿雅魯藏布江往北,來到一片植被豐茂,氣候宜人之地,這裡就是被稱為「文香故裡」的尼木縣。「尼木三絕」譽享全國,其中一絕的普松雕刻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近年來,尼木縣普松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更是藉助「非遺+扶貧」拓寬當地群眾的致富之路。  普松鄉被譽為「雕刻之鄉」,全鄉有一半的家庭從事雕刻和經幡印製。
  • 拉薩河紀行:「大極樂」之地的前世今生
    本報記者 唐斌 攝  德慶村  村落特點:  德慶,系藏語「大極樂」之意。德慶村位於達孜縣東部、拉薩河南岸,318國道旁,距離縣城300米,距離拉薩市26公裡。德慶村不僅擁有絢麗的自然風光,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甘丹寺的分寺——桑阿寺(「桑阿」意為「密咒」)就在此地。  「去了甘丹寺不去桑阿寺等於朝佛沒有圓滿」。也就是說,修行的路只走了一半。
  • 從「螢石之鄉」到「中國瑩石文化之都」武義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我縣素有「螢石之鄉」美譽,螢石蘊藏量為全國各縣之最,約4000萬噸,是全國最早開採和利用螢石的地區,螢石開採歷史可追溯到民國初年。前不久,我縣又被中國禮儀休閒用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瑩石文化之都·武義」稱號。從「螢石之鄉」到「中國瑩石文化之都」,武義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螢石之鄉  眾所周知,「世界螢石在中國,中國螢石在浙江,浙江螢石在金華,金華螢石在武義」。
  • 臺灣寫真:百年文物返鄉 助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中新社臺北12月7日電 題:百年文物返鄉 助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賈靖峰  「kulumah in(回家了)!」
  • 雕刻「黑珊瑚」!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非遺?
    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鐵木」生花,古老技藝傳千年  提起海柳,人們還比較陌生,卻不知,海柳雕技藝已有千年歷史。  海柳即黑珊瑚,因其外形美似柳樹得名,但實屬腔腸動物類,系珊瑚科的一種。它以吸盤固定在礁石上,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幹粗枝密。
  • 河北這9地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文化和旅遊部官網正在公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河北9地入選,去看看都有哪兒吧!唐山市灤南縣(評劇)灤南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文化先進縣,被命名為中國評劇之鄉、樂亭大鼓之鄉。評劇融合了民歌、秧歌、蓮花落、梆子、樂亭大鼓、灤州皮影等曲調和表演形式創造而成,前身是蓮花落,俗稱蹦蹦戲,為全國第二大戲種,已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
  • 錫林郭勒蘇尼特左旗獲內蒙古「肉石之鄉」美稱
    錫林郭勒蘇尼特左旗獲內蒙古「肉石之鄉」美稱 2014-10-29 17:20:12王潤枝 攝   中新網錫林郭勒10月29日電 (張瑾嫻王潤枝)「蘇尼特左旗不僅羊肉馳名中外,它的石文化也越發繁榮,如今榮獲『肉石之鄉』的美稱,我們更要以此為契機,通過石文化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談及奇石文化對蘇尼特左旗所產生的影響,該旗政協副主席、戈壁奇石協會理會長孟克巴特爾信心滿滿。
  • 中國·第二十二屆草原文化百家論壇暨科爾沁歷史文化高峰論壇在...
    出席論壇的專家學者們圍繞科爾沁草原文化資源整合挖掘開發利用等議題討論交流並進行主旨發言。根據日程,科爾沁歷史文化與「科爾沁歷史文化園」論壇,科爾沁文學藝術、民俗與「科爾沁歷史文化園」論壇兩個平行論壇將於29日上午同時舉辦。
  • 中華古玉文化是國萃,一定要世代傳承不能丟失
    所以中華古玉文化值得傳承,不能斷代不能丟失中華寶貴玉文化。古代玉雕刻玉冠飾古玉文化歷史悠久,延綿不斷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古代玉雕刻玉盆從古至今為止玉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它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社會的,在我國的政治、
  • 大國醬鄉·中華匠藝 | 一幕一燈一皮影,三尺戲臺話匠心
    【專欄介紹】大國醬鄉中華匠藝專欄,旨在為「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人」活動宣揚傳統手工技藝、分享匠人故事。本活動及專欄將長久進行,以期各界匠藝人參與交流,攜手大國醬鄉及全國醬友拾掇華夏文明遺產,共勉匠心傳承。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澱、擁有不同時期文化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演進軌跡,反映出社會生活和文化構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時融合和歷時傳承最直觀、最典型的場景寫照,也是城市文脈最形象、最生動的外在表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 衡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探略⑦:侯店毛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識,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綿延和凝結。  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冀州為九州之首,今日之衡水,即古冀州之腹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衡水獨具特色的人文勝地。
  • 【文明實踐快報-1895期】銘記福山歷史,弘揚家鄉文化——王懿榮紀念館小志願者講解福山歷史文化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廣大青少年歷史文化知識,煙臺市福山區王懿榮紀念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社科普及志願服務隊的小志願者利用課餘時間,積極學習家鄉歷史,傳承福山精神。歷史上的福山福山博物館序廳的6幅地圖展出的是福山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行政區劃圖,展現了福山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歷史上先有福山後有煙臺,早在秦朝,秦始皇將全國分為36個郡,108個縣,在今福山地區設腄縣,腄縣的範圍包括了除龍口以外的所有煙臺地區和威海地區(龍口在當時稱為黃縣)。
  • 讓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
    【原標題】讓歷史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升華  在柳州這片熱土上,留下了人類及其祖先一連串的活動印記。  柳州不僅自古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還在歷史重要節點出過聲名顯赫、影響深遠的人物,柳宗元和劉三姐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在柳州歷史文化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柳州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柳州人秉承先輩們敢為人先、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在推動柳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頑強拼搏。
  • 苗鼓聲聲 說文化——葫蘆鎮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她的媽媽說,雖然他們不是苗族人,但是定居在了葫蘆鎮,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無限魅力,他們一家願意為苗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出一份力。據悉葫蘆鎮是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苗族鼓舞)之鄉。舉辦本次活動,就是為了進一步傳承苗鼓文化藝術,發掘苗鼓藝術新劇目,發現、培養和推介苗鼓文化表演新秀,打造蘆鎮苗鼓文化高地,不斷推陳出新,永葆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本色。
  • 秦皇島軟體工程師於普松獲省「工程技術創新獎」
    9月13日,秦皇島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信息中心於普松受邀參加了由河北省城鎮供排水協會主辦、北京威派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河北省「威派格杯」第二屆供水行業優秀人物評選活動頒獎大會,經過層層選拔和考察,最終脫穎而出,憑藉「數據遠傳終端」這項科研成果斬獲了工程技術創新獎,而此次得此殊榮的僅於普松一人。
  • 《稻生一》 生生不息——中國詩歌之鄉白沙洲「隆平文化驛站」掛牌
    這次授牌儀式結合「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白沙洲詩歌之鄉六十周年」慶典,現場賽詩、捐贈、扶貧解讀、健康公益講座和愛心義診,把隆平文化中的知識、環保、科技、健康等理念帶進鄉村,為鄉村振興助力。 「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白沙洲詩歌之鄉六十周年」與「隆平文化驛站」白沙洲村站授牌現場 又一站,白沙洲「隆平文化驛站」授牌 「村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 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是什麼?它竟是人類文化起源的有力物證!
    ,種種的不解、種種的神秘、種種的百私不得其解,將人類對於祖先的認識限制在了懵懂時期,當然這不能怪現代的人們愚昧無知,而主要是因為人們的鞭長莫及和歷史局限所致。好在隨著美術考古(或藝術考古)的深入和發展,我們發現美術的確不失為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目前能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而距今更為遙遠的新舊石器時代的美術作品卻廣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國這塊寶地上主要發現了陶器、玉石雕刻、雕像、巖畫等藝術形式。
  • 大學鐘聲:傳承文化命脈的歷史見證
    虎背山的松濤,北極閣的鐘聲,陪伴著那一代南強學子,度過了那段艱難而美好的大學生活,鐘聲成了長汀時期廈大人傳承文化命脈的歷史見證。  金聲恆久遠,振玉永流傳。對母校鐘聲的感懷何止是潘懋元老師。著名詩人、校友余光中在《浪子回頭》一詩裡寫道:「母校的鐘聲悠悠不斷,隔著一排相思樹,淡定的雨霧,從40年代的盡頭傳來,恍惚在喚我,逃學的舊生,騎著當日年少的跑車,去白牆紅瓦的囊螢樓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