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三絕」之一普松雕刻:非遺扶貧煥新彩

2020-12-05 荔枝網新聞

圖為手工藝人在埋頭雕刻經板。

  從拉薩向西,沿雅魯藏布江往北,來到一片植被豐茂,氣候宜人之地,這裡就是被稱為「文香故裡」的尼木縣。「尼木三絕」譽享全國,其中一絕的普松雕刻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近年來,尼木縣普松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更是藉助「非遺+扶貧」拓寬當地群眾的致富之路。

  普松鄉被譽為「雕刻之鄉」,全鄉有一半的家庭從事雕刻和經幡印製。普松雕刻歷史悠久,是普松鄉群眾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一項古老技藝,雕刻藝人在常年累月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豐富和發展雕刻技藝。現在,雕刻內容從最初的體現宗教活動、人物禮儀、自然風光等擴展到現在的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隨著旅遊市場日益繁榮,雕刻內容逐漸向藝術產品、旅遊產品演變,木雕工藝品已成為廣受遊客青睞的旅遊產品。2009年,普松雕刻製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普松雕刻手工細緻、工藝精湛、工序繁雜,從木料選用、製作、雕刻成優質的刻板可細分為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被認為是現代雕刻鑽機無法代替的古老技藝。此外,普松雕刻形式多樣,應用廣泛,不僅有文字、圖案雕刻,還應用於經幡印製。

  在普松鄉曲水村,有一座清新雅致的院落,院中花朵爭奇鬥豔,散發出陣陣芳香。二樓的一間屋子裡,只見一人正靠窗埋頭認真雕刻,刻刀微動,木屑輕飛,仿佛一段慢時光在指尖上靜靜流淌。

  房間擺放著很多大小、內容、形狀各異的成品刻板,木板上凹凸有致地或呈現出藏文書法、或呈現出花鳥魚獸、或呈現出人物造型,整個房間散發出濃濃的藝術氣息。雕刻品旁邊的柜子上整齊擺放著滿滿的榮譽證書,斯曲便是這些證書的主人。

  今年52歲的斯曲從14歲學藝至今有30多個年頭,他和弟弟旦增朗傑是家族雕刻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其雕刻技藝在全鄉數一數二,還相繼培養了幾十名徒弟。作為普松雕刻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自治區勞動模範,各種榮譽和走南闖北的經歷讓斯曲覺得有責任把普松雕刻這一古老技藝發揚光大。2016年,斯曲成立了尼木縣珍寶民族雕刻手工藝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縣16人在此學藝就業,有的學徒年收入可達15萬元。

  通常來說,學習普松雕刻最少需要五六年的時間,這門手藝工序比較複雜,採用的刻刀也非常講究,每個雕刻師都有自己專用的一套刻刀。一塊普通的雕刻作品一般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完成,售價至少在1500元以上。

  在普松鄉,大大小小的雕刻手工藝合作社有20個左右。政府引導整合部分農牧民合作社,規模化發展雕刻產業。

  2018年6月,曲水村成立集體農牧民合作社——小康合作社,建立黨建引領、技能帶動、能人經營、以貧困戶為主體的運行機制,讓古老技藝薪火相傳,帶動更多的貧困戶通過普松雕刻產業增收致富。合作社現有包括4名經商能手和10名雕刻能手在內的社員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人。2018年合作社共計盈利28萬元,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鞏固脫貧和增收致富。

  41歲的曲水村村民念扎從14歲開始學習雕刻技藝,20歲時開始在拉薩市雕刻市場裡找活幹。在加入小康合作社前,憑藉雕刻這一技藝在拉薩務工,平均每天有200元的收入。「加入合作社後,在家門口就有活可以接,每天的收入有250—300元不等,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念扎開心地說道。

  在普松鄉如巴村,拉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嘎瑪曲扎的藏文書法雕刻早已名聲在外,訂單不斷,走上了致富路,但他卻不忘帶動村民共同致富。2016年4月,嘎瑪曲扎在尼木縣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德樂白覺藏文書法雕刻傳承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就地解決就業、兌現分紅等多種方式,成為當地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帶頭人。在他招收的40名徒弟中,已有十幾個徒弟靠自己的手藝走上了致富路。

  「未來,我想開發雕刻產品的經濟價值,將雕刻技藝與旅遊文化相結合,加入新的元素,將作品縮小細化,易於攜帶,把我們尼木縣的雕刻藝術推出西藏,走向內地市場。」 嘎瑪曲扎信心滿滿地說道。

  「據統計,2016年全鄉雕刻產業產值對全鄉的經濟收入貢獻率佔到12.6%;2018年產值達518萬元,對全鄉的經濟收入貢獻率佔到21.8%。」普松鄉黨委書記旦增介紹說,「我們有信心在做好傳承保護的同時,大力發展這一特色產業為村民增收致富拓寬道路。」

  為做好普松雕刻的傳承與發展,尼木縣委、縣政府近年來多措並舉對雕刻產業進行重點扶持,積極摸索雕刻產業新出路,努力把雕刻產品做得更精細,更具有紀念價值和觀賞價值,將西藏傳統文化展現得更美、傳播得更遠。

相關焦點

  • 拉薩河紀行:普松—傳承歷史文化的雕刻之鄉
    索朗(左)在講解雕刻技藝。藍智康 攝  村落特點:  曲水村位於尼木縣普松鄉,距拉薩市約150公裡,距縣城約10公裡,交通便利,是一個農業村,這裡的普松雕刻享有「尼木三絕」的美譽,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秦皇島軟體工程師於普松獲省「工程技術創新獎」
    9月13日,秦皇島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信息中心於普松受邀參加了由河北省城鎮供排水協會主辦、北京威派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河北省「威派格杯」第二屆供水行業優秀人物評選活動頒獎大會,經過層層選拔和考察,最終脫穎而出,憑藉「數據遠傳終端」這項科研成果斬獲了工程技術創新獎,而此次得此殊榮的僅於普松一人。
  • ...為公司節約資金300萬元—記秦皇島市自來水有限公司於普松和他...
    國際在線河北頻道消息:2018年3月,秦皇島市自來水有限公司主推的於普松創新工作室被秦皇島市總工會命名為市級職工創新工作室。2018年1月於普松參加河北省職工創新技術成果展 李延利 攝 於普松工作中 李延利 攝於普松將所學無私傳授給大家 李延利
  • 2020年度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揭曉
    央廣網長春12月28日消息(記者劉源源)正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第五屆吉林雪博會及第八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年會上,發布了《2020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報告》,同時揭曉了2020年度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 雕刻「黑珊瑚」!如何傳承和守護這一珍貴非遺?
    雕刻「黑珊瑚」!當這難得一見的非遺絕活亮相福州三坊七巷,往來的市民和遊客大都選擇了駐足觀看。  這一民間技藝的受歡迎程度超乎主辦方想像。「從來沒聽說!」「從來沒有見過!」「太神奇了!」……這是記者在現場採訪時,聽到最多的反映。  5月22日,為期一周的「海絲拾珠——海柳雕藝術精品展」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落下帷幕。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由於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大涼山腹心地帶,外來文化對這裡的彝族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微弱,使得這裡成為了彝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彝族民俗風情保存最濃厚、彝族文化遺產保存最豐富的彝族聚居地之一。長期以來,美姑縣享有「畢摩文化之鄉」「摔跤之鄉」「美女之鄉」「熊貓之鄉」「南紅瑪瑙之鄉」「五鄉」之美譽。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成為了了解、認知、研究彝族傳統文化的典型。
  • 中國海岸線最短的縣,縣內一個絕美景點被徐霞客稱為福建三絕之一
    今天不說最長和最短海岸線的省份,說說中國海岸線最短的一個縣,這個縣內有個絕美景點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稱為「福建三絕」之一。這個中國海岸線最短的一個縣叫做仙遊縣,仙遊縣在福建的東南沿海,該縣為莆田市管轄。仙遊縣擁有全中國最短的海岸線,海岸線僅有5公裡長,這真的很短,騎個自行車很快就開完了。
  • 非遺展5天迎人流50萬 「好戲七天樂」馬上接棒
    剛剛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的婺州古城,稱得上是金華最具歷史文化氣息的地方之一。「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0婺州古城新春文化廟會就是在這裡舉行。
  • 走近「衡水三絕」之宮廷金魚
    走近「衡水三絕」之宮廷金魚 2013-10-17 14:50:54 來源:中國經濟網 衡水二中開展「愛衡水,愛家鄉」社會實踐活動    中國經濟網衡水10月17日訊(徐秀麗 通訊員 田玲)衡水金魚,人稱宮廷金魚,作為衡水「三絕」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
  • 漳州: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閩南網12月3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林海寧 文/圖)12月1日上午,南靖縣豐田華僑學校廣場上人聲沸騰,喝彩聲、掌聲陣陣響起,漳州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這裡舉行。、漳州市教育局發起,漳州市藝術館主辦,目的在於通過現場互動、交流、動手體驗的方式,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了解民間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文化自信。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該書收錄了東城區包括傳統音樂、曲藝、醫藥、民俗在內的八大類70個非遺項目,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一一載入,被傳承人評價「留住了東城非遺的根」。  三百萬字初稿  「老崇文區是非遺的窩子,捏泥人的、做景泰藍的、象牙雕刻的都在這兒。」原住在北京東三條的費保齡回憶道。
  • 虞世南被譽為唐代「詠蟬」三絕之一,全唐詩卻只有他一首詩
    虞世南雖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堪稱書法大家。但是在《全唐詩》中卻只留下了這一首,這首詩也是唐代文壇上的「詠蟬」詩三絕之一,也是託物言志的經典之作,他的這首《蟬》可以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相媲美。毫不誇張地說,虞世南的這首詩把蟬的顏值、氣質、品行寫到了極致。很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蟬雖然只有一個夏天,但是不僅會讓我們感嘆到,蟬在它有限的時間裡究竟驚豔了多少個夏天。
  • 甘肅非遺雲端秀「身姿」 「雲探店」催熱線上購物節
    (資料圖)王綱 攝保安腰刀、慶陽香包、隴西刺繡……6月初,甘肅推出為期20天的線上「甘肅非遺影像展」活動,這是該省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系列活動之一。甘肅地處黃河流域,非遺資源豐富,已普查發現相關線索27000多條。
  • 東昌葫蘆雕刻傳承人李玉成王樹峰師徒協力創作助戰「疫」
    自春節到現在,雖不能像以前一樣聚在一起探討雕刻技巧,但我們師徒二人手中的刻刀也一直沒閒著。」3月16日,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王香坊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昌葫蘆雕刻的省級傳承人王樹峰,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件件被賦予戰「疫」正能量的東昌葫蘆雕刻作品。
  • 宿州:刀尖上的「非遺」 傳承中華工藝弘揚民族精神
    近年來,宿州在「非遺」文化的建設中,始終保持著愛國熱情,注重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堅持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很好的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泱泱中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五十六個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民俗異彩紛呈。宿州雕刻大師用他的雙手為世人詮釋了古文化的精髓之處,弘揚中華華夏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精華,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 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探索·發現》是央視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
  • 諸暨這些多彩非遺
    如今,青山泥塑已被文化部門列為紹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已經到了第5代,還正在申報省級非遺項目。新一代傳人大有將這門技藝發揚光大的趨勢,楊姜明、壽利劍等傳人已經開始新型的泥塑創作,逐漸從傳統的泥像創作轉變為工藝美術創作。人物彩塑人物彩塑,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
  • 直播紅木宮燈製作全流程、非遺教材《洪拳》上線
    「套餐」,讓白雲非遺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多維科普:非遺直播、教材等齊亮相為了讓市民足不出戶徜徉非遺的多彩世界,白雲區非遺保護中心攜手洪拳、白眉拳、蔡李佛拳、紅木宮燈等白雲重點非遺項目,於6月13日分時段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通過講解、演示等方式,展現白雲非遺的歷史沿革與傳承技藝,並在「文化白雲」微信公眾號分享直播入口,介紹非遺項目。「做一盞宮燈,首先要組裝好燈架,然後在磨砂玻璃上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