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手工藝人在埋頭雕刻經板。
從拉薩向西,沿雅魯藏布江往北,來到一片植被豐茂,氣候宜人之地,這裡就是被稱為「文香故裡」的尼木縣。「尼木三絕」譽享全國,其中一絕的普松雕刻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近年來,尼木縣普松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更是藉助「非遺+扶貧」拓寬當地群眾的致富之路。
普松鄉被譽為「雕刻之鄉」,全鄉有一半的家庭從事雕刻和經幡印製。普松雕刻歷史悠久,是普松鄉群眾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一項古老技藝,雕刻藝人在常年累月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豐富和發展雕刻技藝。現在,雕刻內容從最初的體現宗教活動、人物禮儀、自然風光等擴展到現在的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隨著旅遊市場日益繁榮,雕刻內容逐漸向藝術產品、旅遊產品演變,木雕工藝品已成為廣受遊客青睞的旅遊產品。2009年,普松雕刻製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普松雕刻手工細緻、工藝精湛、工序繁雜,從木料選用、製作、雕刻成優質的刻板可細分為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被認為是現代雕刻鑽機無法代替的古老技藝。此外,普松雕刻形式多樣,應用廣泛,不僅有文字、圖案雕刻,還應用於經幡印製。
在普松鄉曲水村,有一座清新雅致的院落,院中花朵爭奇鬥豔,散發出陣陣芳香。二樓的一間屋子裡,只見一人正靠窗埋頭認真雕刻,刻刀微動,木屑輕飛,仿佛一段慢時光在指尖上靜靜流淌。
房間擺放著很多大小、內容、形狀各異的成品刻板,木板上凹凸有致地或呈現出藏文書法、或呈現出花鳥魚獸、或呈現出人物造型,整個房間散發出濃濃的藝術氣息。雕刻品旁邊的柜子上整齊擺放著滿滿的榮譽證書,斯曲便是這些證書的主人。
今年52歲的斯曲從14歲學藝至今有30多個年頭,他和弟弟旦增朗傑是家族雕刻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其雕刻技藝在全鄉數一數二,還相繼培養了幾十名徒弟。作為普松雕刻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自治區勞動模範,各種榮譽和走南闖北的經歷讓斯曲覺得有責任把普松雕刻這一古老技藝發揚光大。2016年,斯曲成立了尼木縣珍寶民族雕刻手工藝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全縣16人在此學藝就業,有的學徒年收入可達15萬元。
通常來說,學習普松雕刻最少需要五六年的時間,這門手藝工序比較複雜,採用的刻刀也非常講究,每個雕刻師都有自己專用的一套刻刀。一塊普通的雕刻作品一般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完成,售價至少在1500元以上。
在普松鄉,大大小小的雕刻手工藝合作社有20個左右。政府引導整合部分農牧民合作社,規模化發展雕刻產業。
2018年6月,曲水村成立集體農牧民合作社——小康合作社,建立黨建引領、技能帶動、能人經營、以貧困戶為主體的運行機制,讓古老技藝薪火相傳,帶動更多的貧困戶通過普松雕刻產業增收致富。合作社現有包括4名經商能手和10名雕刻能手在內的社員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人。2018年合作社共計盈利28萬元,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鞏固脫貧和增收致富。
41歲的曲水村村民念扎從14歲開始學習雕刻技藝,20歲時開始在拉薩市雕刻市場裡找活幹。在加入小康合作社前,憑藉雕刻這一技藝在拉薩務工,平均每天有200元的收入。「加入合作社後,在家門口就有活可以接,每天的收入有250—300元不等,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念扎開心地說道。
在普松鄉如巴村,拉薩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嘎瑪曲扎的藏文書法雕刻早已名聲在外,訂單不斷,走上了致富路,但他卻不忘帶動村民共同致富。2016年4月,嘎瑪曲扎在尼木縣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德樂白覺藏文書法雕刻傳承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就地解決就業、兌現分紅等多種方式,成為當地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的帶頭人。在他招收的40名徒弟中,已有十幾個徒弟靠自己的手藝走上了致富路。
「未來,我想開發雕刻產品的經濟價值,將雕刻技藝與旅遊文化相結合,加入新的元素,將作品縮小細化,易於攜帶,把我們尼木縣的雕刻藝術推出西藏,走向內地市場。」 嘎瑪曲扎信心滿滿地說道。
「據統計,2016年全鄉雕刻產業產值對全鄉的經濟收入貢獻率佔到12.6%;2018年產值達518萬元,對全鄉的經濟收入貢獻率佔到21.8%。」普松鄉黨委書記旦增介紹說,「我們有信心在做好傳承保護的同時,大力發展這一特色產業為村民增收致富拓寬道路。」
為做好普松雕刻的傳承與發展,尼木縣委、縣政府近年來多措並舉對雕刻產業進行重點扶持,積極摸索雕刻產業新出路,努力把雕刻產品做得更精細,更具有紀念價值和觀賞價值,將西藏傳統文化展現得更美、傳播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