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純粹而絕美,用一個中產家庭與其女僕,呈現出整個宇宙(不是那種電影宇宙),某種程度上,《羅馬》既可說是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在超大製作的《地心引力》之後的返璞歸真之作,亦可說是其拍攝生涯至今的美學與技術的集大成。有《你媽媽也一樣》的親密關係,有《人類之子》的隱喻或時代氛圍,當然也少不了從《人類之子》開始、在《地心引力》達到巔峰的長鏡頭,各種元素在一個表面上平凡的故事內融合為一,在同時也身兼編劇和攝影的阿方索·卡隆中收放自如,宛若鍊金術般,提煉出生活種種看似平凡又帶有濃濃魔幻色彩的片段。

《羅馬》片名指的是墨西哥城一般以中產階級家庭為主的羅馬區,根據導演自己的兒時回憶改編,描述上世紀70年代,年輕的克萊奧(Cleo)在富裕人家做傭人,與這家人所建立的深厚情感,並見證了時代動蕩下的人生百態。

電影主角是這個墨西哥家庭的原住民女傭,雖然她是主角,但她甚少發言,她善良、有愛心、被男人騙,此外,她也真心地愛著僱主的小孩,對小孩講床邊故事和「我愛你」的次數似乎比小孩的爸媽更多,女傭逆來順受,不管是女主人的胡亂遷怒或男友對她的瞬間拋棄,她毫無脾氣,默默承受,靜默再靜默,她哪是勞工楷模而已,應該是聖母瑪利亞吧。

當然《羅馬》是部藝術純度甚高的電影,黑白影像搭配精心設計的運鏡及如行雲流水般的生活故事,最重要的是,阿方索·卡隆可不像其他導演拍自己的童年回憶以自己當主述者,他用種全知全能的角度如神一般,愛憐地俯瞰著塵世間愛恨貪痴的男女老幼,當局的那些行為只是羊水破了的插曲,電影著墨更多的是男友跑了、生小孩、老公外遇,主角對於外部環境中發生的一切都給人感覺非常冷漠,只有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海洋或產房都可輕易帶走生命,眾生汲汲營營的愛與安全感,其實瞬間就可灰飛煙滅,但你還記得前世嗎?片中有個小孩總是講起他的前世生活,這或許只是個怪小孩在胡言亂語,但也可能是,這部片只是無限輪迴的其中一次,掙扎、抗議、吶喊最終不如產房或海邊的生死交關。

要說阿方索·卡隆最成功之處,應是《羅馬》如何實踐「多做少說」的美學。電影乍看之下仿佛漫無目的地四處遊走,但小至停車方式、大至家族旅行的目的,從地上的狗屎與水漬,到片中無人討論、卻再搶戲也不過的飛機,皆蘊藏著豐富的戲劇性,扣回片中核心女主角與家庭身上,進而強化了故事本體。此外,比起許多類似的散文一樣的電影,阿方索·卡隆的美學則時不時會來一段滑稽或令人莞爾的插曲,例如鄉間牆上的裝飾品、路上走過的行人、鄉下居民的生活,個別看來毫無關聯,放在一起則讓故事更有存在感,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小宇宙。這點又讓人想起了讓俗世升華的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鄉間片段仿佛《穆謝特》的倒影。

當導演風格如此完整成熟,演員更像是導演意志的延伸,映照導演心中世界的想像。作為在此之前從未演過戲的人,女主角飾演者雅利扎·阿巴裡西奧(Yalitza Aparicio)自然樸實的演出,為電影注入濃濃的生活感,不多,也不少。但即便如此,光是觀看片中女主角從事種種雜務、發呆,以及偶爾自然流露的強烈情感和關愛,已經讓人很難不深深動容。此外,雖然少了慣常合作的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Emmanuel Lubezki),但從片中的海浪、烈火到行人,《羅馬》的攝影同樣值得大書特書-至少從調度來看,阿方索·卡隆對電影的控制力與理解,是不會因為合作夥伴不同就有任何改變的。

在《羅馬》裡頭,有場戲是一位備受歡迎的奇人,答應要向眼前的群眾表演一項奇觀。但當這位奇人開始表演,群眾又對實際的內容嗤之以鼻,覺得不過是小孩子玩意。 「你們可以自己嘗試看看」,奇人這樣告訴群眾。

阿方索·卡隆就像是這位奇人,而《羅馬》正是他那看似再簡單也不過、實際上卻是難若登天的奇觀,每個畫面、每個片段、每次舉手投足,都充滿了讓人讚嘆折服的深厚功力,將一整個完整的世界,濃縮在一個街區甚至一個家庭一個人身上,說是二十一世紀的《生活的甜蜜》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不為過。本片已經定檔2019年2月份,除此外,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在Netflix上收看,重點從來都不是螢幕大小,而是電影裡頭,那無遠弗屆的想像力和執行。能夠看見這樣的電影,觀眾已經是無比幸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