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航天科技集團七院創立55周年。
「巴山蜀水藏巨龍,崢嶸歲月建奇功,勵精圖治譜新篇,敢破萬裡乘東風」。55年前,七院的創業者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們流血流汗,在艱難中奮起,在堅定中前行,用忠誠和汗水鑄就光榮和夢想,用青春和熱血踐行著對祖國的承諾,創造了一個個戰天鬥地、氣壯山河的恢弘奇蹟,譜寫了一曲曲盪氣迴腸、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繪就了一幅幅濃墨重彩、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點亮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為我國航天事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風雨砥礪巴山蜀水起宏圖
上世紀60年代中葉,國際形勢風雲變幻。1965年,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了創建三線航天工業基地的偉大戰略決策,七院(其前身為062基地)就此開始初創。
經過多次的選點布局,從甘肅天水輾轉四川達縣,062基地最終定點於大巴山深處的崇山峻岭之間。在「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時代感召下,一大批懷揣激情和夢想的三線建設者們,響應國家號召,聽從黨的召喚,告別都市的繁華來到西部荒涼之地。從此,幽靜的大山不再寂寞,光榮和夢想在這裡起航。
歷史上的四川航天工業區
七院55年的發展歷程,是一幅產業拓展、技術迭代、管理變革的創業畫卷。在幹事創業的發展歷程中,堅韌的七院幹部職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時刻:
1984年9月10日,062工程正式通過竣工驗收。劉紀原主編的《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哲學思想》一書中指出:062基地的建設「生動地體現了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而且基地在建設規模、建築面積、工藝技術以及設備先進程度、形成的生產能力等方面當時都超過了北京基地,從而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壯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9年,062基地順應時代潮流,開始提出規模宏大的三線脫險調遷計劃。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努力,七院的主體終於從大巴山深處調遷到成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5年1月25日,062基地正式更名為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這在七院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標誌著七院實現了由單一生產基地向科研生產研究院的巨大轉變。自此,七院踏上了加快自主創新、轉型升級的快車道。
2011年10月21日,四川航天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航天科技集團第一家院級實體公司,搭建起了航天技術應用及服務產業兩大產業新的發展平臺,在七院融合發展之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
2017年8月9日,七院黨委提出了「戰略為基、戰術強院、宇航助力、民用興院」的新時期發展戰略目標。
七院從環境惡劣的大山深處起步,歷經三線建設、脫險調遷、調整改革和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的轉型升級發展多個階段。從調遷的每年收入幾億元到今年收入近200億元,歷經半個多世紀的七院正以奮進者的姿態呈現在世人眼前。
七院自主研製的型號產品發射試驗
初心如磐創新引路謀發展
工作現場
如果說「十二五」前,七院的發展速度還在探索中前行,那麼「十三五」以來,七院則是高擎深化改革發展大旗,在航天科技集團「雙一流」戰略目標指引下,大力實施新時期發展戰略,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闊步前行。
作為國家重點型號批生產基地,七院始終將完成國家重點型號研製生產任務作為立院之本、發展之基,不斷加強型號研製生產能力建設,培養和造就了一支作風頑強、技能優良、敢打硬仗的員工隊伍,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批生產能力體系。
七院參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項目研製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發展研製型號是七院自主創新的主要載體,先後開發並形成了多種車載、機載、艦載地地、空地,包含精確打擊等的戰術武器系統。近年來,戰術武器研製成效明顯,外貿市場開拓取得重大進展。
大力拓展宇航領域。作為運載火箭重要的研製和配套生產單位,七院承擔了常規運載火箭47%的箱體、運載火箭95%的火工品、載人飛船80%的火工品等研製生產任務,為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航天技術應用及服務產業體制機制不斷優化,資本運作成效明顯。四川航天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10年來,總收入由2010年的30億元發展到2019年的127.9億元。
「縱觀七院50餘年的發展歷史,我們實現了從單一批生產基地向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大型研究院的轉變,從求生存向謀發展的轉變,從矛盾眾多、信心不足到穩定和諧、團結奮進的轉變。」院長李佔文深刻剖析指出,七院半個多世紀發展歷經了「三個轉變」,並提出了未來「三個提升、三個堅持、三個探索」的工作著力點。
55年來,七院幹部職工以破釜沉舟的勇氣直面改革困境,大膽創新、思索求變,順利穿越改革荊棘,突破發展屏障,破繭成蝶,實現企業跨越式的發展。
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鬥,七院現已發展成為以國防裝備生產、宇航產品研製、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服務業為主業,航天製造優勢突出、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我國重大航天裝備批生產基地、重要航天產品配套協作基地,戰術武器和宇航產品研製生產基地。
七院柔性生產單元
薪火相傳航天精神鑄輝煌
在七院大事記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1965年,剛剛放下行李不久的職工們,在062基地臨時黨委的號召下,不等不靠,領導幹部抬大石,男女老少打大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硬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建成了一座座廠房、一條條生產線。「住幹打壘,睡牛毛氈,啃窩窩頭,喝山溪水」,這些標誌性的畫面仍是七院幹部職工心中對艱苦創業最深刻的記憶。
今天的七院主體已調遷至成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青山綠水換作車水馬龍,紅磚廠房晉級為數位化車間,七院正以嶄新的高科技企業集團形象成為中國航天在西南片區一張亮麗的名片。
如今的四川航天工業區
七院黨委書記陳凡章指出:「55年來,七院幹部職工憑藉著忠於祖國、勇於擔當、敢於獻身的愛國情懷和艱苦奮鬥、頑強拼搏、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用實際行動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獨特的企業文化。」這種愛國、敬業、務實、創新的精神品質和政治本色已融入七院幹部職工的血脈,成為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文化基因。
近年來,七院十分重視航天精神的傳承和創新,通過特色文化的凝練和打造,實施企業文化戰略,進一步提升精神引領力、品牌擴張力、團隊聚合力。
七院在三線舊址建立完善了航天傳統精神教育基地,以自主創新研發的衛士系列產品為依託,打造出了「永不言棄、永不言苦、永不言敗、永創一流」的衛士特色文化;以國防尖端產品批生產為依託,正在培育打造鑄劍特色文化,做到企業戰略推進與文化引領、企業目標實現與企業文化助力的有機統一。
文/七軒
圖片由七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