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針對留學生及其家長實施的詐騙案件屢有發生,疫情期間,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海外學子急於回國的心理,通過多種話術實施詐騙。海外學子要擦亮雙眼,提高警惕,增強防範意識,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不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謹防機票騙局
不久前,有媒體報導了訪美學者及上百名留學生在網上通過所謂「票務代理」購買回國機票被騙的遭遇。其實,早在今年三四月份,留學生購買回國機票被騙的案件就時有發生,所謂的「票務代理」打著能購票的幌子行詐騙之實,如今故技重施。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爆發已有數月之久,且目前多個國家確診人數仍處於上升趨勢,尚未見到拐點來臨,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疫情反彈。對涉世未深的海外學子來說,在緊張、焦慮的心情之下,心理防線易受到衝擊,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這一點,詐騙套路也在升級。
除了留學生及其家長,一些詐騙甚至瞄準了留學生在國內的同學、朋友。
6月初,有網友曾分享過自己「差點中招」被騙錢款的經歷。不法分子通過使用與留學生本人近乎完全相同的頭像和帳戶名,偽裝成「高仿號」,聯繫在網絡平臺上與留學生往來互動密切的好友,利用留學生由於時差一段時間內確實聯繫不上的空隙,以自己回國需要加急出票、只能使用國內銀行付款為由請朋友幫忙代付。
這位網友差點信以為真,又怕自己的好友錯過了買票回國的時機,因此想幫他代付購票,萬幸的是當時由於網絡問題錢款一直沒有轉帳成功,這也給了他冷靜思考的時間,從而避免了財產損失。
騙術「新瓶舊酒」
記者梳理後發現,疫情期間,一些已不新鮮的詐騙套路換上「新裝」重新登場,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涉嫌犯罪」詐騙——
留學生會接到以國際物流公司、中國駐外使領館甚至公檢法單位名義的電話,稱自己郵寄的非法包裹被攔截,並以「涉嫌洗錢」「已列入籤證黑名單」「將被驅逐出境」等一系列話術相威脅,騙取學生將錢款轉移到「安全帳戶」,以「接受調查」。這種騙局在留學圈極為常見,記住騙術最核心的一點就能準確識別——所有在電話中要求轉帳匯款、索取銀行帳戶等個人財務信息的幾乎可以肯定就是詐騙。
「綁架」詐騙——
就在不久前,中國外交部「領事直通車」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近期海外連續發生多起針對留學生的詐騙案件,以「綁架」為名,使當事人及家屬蒙受巨大財產損失,身心健康亦受到嚴重影響。事實上,在不法分子不斷升級的騙術中,一些「綁架」詐騙已與「涉嫌犯罪」詐騙相糅合。比如,在不久前發生的一個電信詐騙的真實案例中,留學生被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的不法分子騙稱寄往上海的包裹中發現十幾張銀行卡與身份證,涉嫌捲入案件,威脅索要保釋金,留學生無奈只能再編謊向父母求助,當騙子發現有被揭穿的風險時,以不能洩露案情為名要求留學生不能與外界聯繫,騙子藉機聯繫家長,謊稱留學生被「綁架」,由此索要百萬元贖金。
票務詐騙——
騙子會要求先支付定金,再以轉款備註不能識別等理由要求重新打款,若是發現留學生起了疑心會百般勸說,甚至聲稱將給其退款,以騙得留學生信任。留學生需要注意的是,票務代理市場魚龍混雜,學生在購票前務必要辨別對方是否真的具有票務代理資質,可在一些專門查詢公司資質的平臺上先行了解,絕不可掉以輕心。
築牢防範意識
騙術雖頻繁「變臉」,但若稍加留心、仔細辨別,就可以發現不法分子的話術裡漏洞百出,其詐騙核心就是利用留學生本人的焦慮情緒和身邊親友關心則亂的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針對留學生的詐騙案件常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存在多個管轄的司法機關,學生有時在立案環節可能會遇到難點。
事實上,留學生可以在居住國報案,也可以向中國公安機關報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條、第七條和第八條的規定,只要是在中國境內實施的犯罪,或中國公民在境外對其他中國公民實施犯罪,或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外對中國公民實施犯罪,中國都有管轄權。
與此同時,對於留學生及身邊親友來說,做好留學安全教育、了解騙術手段、築牢防範意識非常重要。
仔細分析幾樁典型案例後可以發現,避免落入圈套的其中兩個關鍵點在於「溝通」和「求助」。「溝通」是指留學生與親友之間的雙向溝通,切忌在聯繫受阻的情況下著急匯款,務必要保持冷靜和理性判斷。「求助」則能將產生的損失降到最小,若意識到可能被騙,要立刻聯繫當地警方、收款行所在地警方和匯、收款銀行報案,爭取凍結止付,同時也可向中國駐外使領館尋求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