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不希望自己活得久一點,所以就有了各種養生的方法。在被大眾認可的長壽方式中,永遠有飲食和運動這兩方面,很多人都會為了讓自己更加長壽而選擇控制飲食,加強鍛鍊。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想要更加長壽,飲食和運動雖重要,但它倆卻不是諾貝爾得主認為的對長壽最重要的因素。
美國曾經公布決定人類壽命的各大因素,分別是:人際關係、性格特徵、職業生涯、生活細節、改正壞習慣、和健康的人相處。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給出了人們長壽的2把「鑰匙」,並不是飲食和運動,而是心理平衡。
第一把鑰匙、心態積極樂觀
如果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那麼就掌握了長壽的鑰匙。可能有人不明白長壽和心態有什麼關係,但情緒的變化也關係到身體的健康。人無論是產生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很正常,但是研究表明,負面情緒多的人,出現疾病的可能性也會更高。如果長期被不好的情緒影響,身體的健康也會出現問題。
很多負面情緒的產生都和壓力過大有關,學者們認為,如何處理自身受到的壓力和因此產生的負面情緒,是長壽的關鍵因素。當人長期處於焦躁不安的負面情緒時,體內的壓力激素增加,會導致身體的免疫功能受到影響,對身體造成損害。如果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大腦就會分泌出益性激素,讓身體中的各項功能得到協調,也因此能更加健康長壽。
第二把鑰匙、生活有目標
有目標的人和沒有目標的人對比起來,差異是很鮮明的。當一個人心裡懷揣著目標時,就有拼搏的方向和動力。大腦會為了自己的目標而運轉,身體也會為了達成目標做出行動。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那麼他連自己要做什麼都不知道,每天渾渾噩噩,失去對很多事物的興趣,將自己的生活變成了活著。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目標的人會因為沒有追求,更容易放棄對事物的追求,產生各種不好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大腦會開始「生鏽」,身體的健康狀態也隨之下降。英國的一個研究組織曾經對特定的人群進行了長達7年的跟蹤調查,最終報告結果顯示,生活沒有目標的人死亡率比生活有目標的人高一倍。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有目標,對自身的健康長壽有多大的影響。
很多人隨著年齡漸漸增長,就開始出現了平靜的度過下面的日子的想法。這樣的想法不能說不對,但是這樣毫無目的,只是為了繼續生活而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哪怕到了老年,也依舊可以擁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可以和認識的人出去散心,可以看年輕時來不及看完的書,至少讓自己的大腦處在轉動的狀態,這樣對自己的身體也更有好處。
以上就是真正能讓我們更加長壽的秘訣,不是飲食和運動,而是心理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