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跟學生一起做實驗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圓通小學的潘浩是學校的一名科學老師,而在近日,不僅學校的學生認識潘浩,他在網絡上也被更多人關注到。至今,潘浩已經完成了210多個原創科學小實驗,並將這些實驗發布到網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潘浩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做實驗是希望讓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在實際動手操作中得到鍛鍊,也希望能讓家長們轉變觀念,更加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的提升。
用記號筆在一個盤子中畫了兩個小人,接著再把水倒進去,小人居然在盤子中動了起來;將白菜放進不同顏色的容器中,一天過後,白菜也都喝了不少水。這些都是潘浩做出的科學小實驗。
1月12日,潘浩對北青報記者說,從2018年8月份起,他開始準備以及進行各項科學實驗,至今已經完成了210餘個原創實驗作品。「有些是網上看到的,自己會加以改編,有些是來自於生活中的實例,還有些是課堂教學中要用到的,也會改編成實驗」。
潘浩說,他教書已經有六七年的時間,小學的科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通過做實驗等去理解科學知識,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學生可能不會有太多時間放在動手操作上,他也希望能將這些實驗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補充,讓學生能有更多實踐的機會。
潘浩說,他的實驗設計相對簡單,更多希望讓學生能體會到對科學的興趣,知道生活中也有很多科學知識。從開始做實驗起,潘浩基本上都是利用的晚上和周末的時間,既要構思,同時也要拍攝和剪輯,一個科學小實驗的視頻差不多要花掉三四個小時的時間。
據潘浩介紹,雖然畢業於計算機專業,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但在錄製和拍攝視頻時,也要不斷學習剪輯軟體等,並且也在不斷改進中。
他還告訴北青報記者,有些實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卻有很多玄機在其中。「比如會動的小人,看起來就是畫幾筆,水倒上去就動起來了,評論裡面有很多人會問怎麼沒成功。其實這個實驗中一個關鍵點是要用白板筆,能擦掉的,盤子也要選很光滑的,比如陶瓷盤子。另外實驗和畫的深淺也有關係,畫的太濃也會衝碎,所以雖然看著簡單,實驗也重複了十幾次」。
但在潘浩看來,只要能動手操作起來,即便實驗失敗也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幫助。「小孩子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也是在學習」。
潘浩對北青報記者說,堅持做這些科學實驗,一方面是希望孩子能真正對科學產生興趣。「有些小實驗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都不知道這些是什麼,我就在想我的小學是怎麼過的呢。所以希望能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另一方面,潘浩說,希望通過這些實驗,讓家長逐漸轉變想法,不要只是看中語文數學等學科,要知道動手動腦的思維開發也是很重要的。文/本報記者 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