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著陸金星的飛船是是啥樣?太酷炫

2020-11-26 驅動之家

人類已經許多年沒有再嘗試過在金星這顆太陽系內環境最為兇險的行星上著陸了。整個金星被一層厚厚的硫酸霧籠罩,其地表溫度超過460攝氏度,大氣壓強超過地球表面90倍以上。在金星上,一些金屬,如鉛、鋅和錫都將熔化為液體,除此之外,幾乎整個金星大氣層的成分都是令人窒息的二氧化碳。

然而這樣一顆行星卻正在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在2015年,日本「曉」號金星探測器成功進入金星軌道,美國和歐洲也正在規劃預計將於2020年代執行的新的金星探測計劃。甚至俄羅斯也在考慮延續蘇聯在上世紀70~80年代期間執行的高度成功的「金星」和「韋加」探測項目。所有這些探測計劃都規劃了軌道器,將對金星大氣層,磁場以及相關地理情況進行探查。

短命的金星著陸器

但是,為了準確了解金星地表相關情況,我們仍然將需要一顆著陸器。著陸器能夠分析進行大氣、巖石和表面物質的化學成分並通過地震儀的數據來幫助判定金星內部結構。俄羅斯規劃中,計劃於2025年前後發射的「金星-D」(Venera D)探測器計劃攜帶一顆著陸器,但是根據其攜帶電池的大小,它在金星表面最多生存3個小時。在此之前在金星表面生存時間的最長記錄是由蘇聯的「金星-13」號保持的,這艘飛船在1982年降落金星並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堅持了127分鐘之久。

為了研製一款能夠在金星表面生存更久的著陸器——或許可以生存幾天的長度——我們將需要足夠可靠的電子系統,它必須能夠在極高溫度下正常工作,並且必須找到讓探測器實現降溫的可靠方法。另外,降落金星的探測器是不能使用太陽能的,因為金星雲層深厚,幾乎每天都是陰天。在這樣的情況下,攜帶電池的做法就只能是讓著陸器生存非常短的時間了。

對於電路問題,美國宇航局正在尋找新型材料用於晶片研發,這種材料應當能夠應對高溫環境。美國宇航局工程師格雷·亨特表示:「一旦溫度超過大約500攝氏度,情況就會開始有所不同。」他說:「我們需要不同的絕緣方式和不同的接觸方式,我們必須重頭來過,重新設計整個電路。」

亨特表示,問題在於很多材料在高溫環境下性質會發生變化。比如說,我們一般使用矽作為半導體材料,但在高溫環境下(大約300攝氏度以上),矽開始變成導體,因此對於電子工業其無法應用於這樣的環境條件。另一個問題是,即便矽材料電路沒有出問題,用於電路之間連接的材料也將是一個問題,在金星那樣的高溫環境下,很難想像有哪種材料能夠不失效。

亨特表示美國宇航局正在研究基於碳化矽材料的電路設計方案,這種材料製作的電路將能夠在金星的溫度環境下生存久的多的時間。但這種材料的缺點就在於,基於這種材料製作的晶片,以其為核心的計算機性能將遠遠低於現代計算機的水平,根據美國宇航局《金星探測分析組》在2014年發布的一份名為報告中所提到的,基於碳化矽材料的計算機性能大約僅相當於上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水平。

亨特表示:「我們這裡所談論的可不是英特爾奔騰系列晶片。」但如果加入一些創新設計,或許這種性能低下的晶片仍然將能夠讓我們在金星表面獲取圖像和數據並將其上傳到軌道器上,並由後者中繼轉發至地球。

至於目標,亨特表示,就是要打造能夠在金星表面順利運作長達數千小時的探測器設備,這足以撐過金星上的一天(長度約相當於地球上的117天)。

斯特林發動機和鋰燃料

而關於探測器的電力供應問題,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蒂莫西·米勒和米歇爾·保羅,以及美國宇航局格林研究中心的史蒂文·奧爾森提議讓探測器使用斯特林發動機。

斯特林發動機使用其內部艙室內的「低溫流體」進行工作,當然這裡所說的「低溫」是相對而言的,並非表示其真實溫度真的很低。這一流體受到一個活塞裝置的壓縮並進入第二個艙室,在這裡這一低溫流體被加熱。

受熱後的流體體積膨脹,從而驅動連接於第二個艙室上的活塞裝置,隨著第二個活塞運動,流體便被再次擠壓回第一個艙室,在這裡流體的溫度再次下降,如此開始新一輪的循環。只要存在熱源,這種發動機就能工作。今天斯特林發動機被用於冷卻系統,甚至是潛艇,如瑞典海軍的「哥特蘭」級潛艇便使用了這種發動機作為動力。

斯特林發動機技術最早是在1816年由蘇格蘭牧師羅伯特·斯特林最早開發出來的。米勒和保羅相信這種古老的發動機技術將能夠被應用於未來的金星探測計劃,他們仔細考慮了相關細節並將他們的設想發表在了《宇航學報》上。美國宇航局目前已經對這一設想的初步研究提供了資助。

米勒表示,斯特林發動機能夠提供足夠電力來用作電子設備的冷卻並為探測儀器供電,這樣它們工作的時間就要比那些使用電池供電的探測器要長得多。而關於斯特林發動機內部使用的「低溫流體」,目前認為比較理想的選擇是氦氣,因為相比其他氣體,氦氣的熱傳導能力特別好,並且是一種惰性氣體,安全性好。

然而,電力供應還並非唯一需要考慮的問題:斯特林發動機需要燃料。米勒和他的研究組決定使用鋰,這種金屬能夠在充滿氮氣和二氧化碳的大氣中燃燒——根據目前的數據,金星大氣層中大約96%是二氧化碳,其餘4%是氮氣。另外,鋰金屬在大約攝氏180攝氏度時就會熔化為液體,因此在金星上鋰可以作為一種非常理想的液體燃料,並且很容易「燃燒」。

而為了儘可能減輕從地球上發射的質量,我們唯一需要隨身攜帶的東西就是鋰而已。根據米勒的計算結果,如果我們攜帶50公斤重的鋰,將足夠讓著陸金星的探測器在金星地表堅持兩天。

這臺引擎將被設計成單活塞系統,其一側是冷卻艙,另一側是高溫艙,如此便可以驅動活塞左右移動從而產生電力。到目前為止米勒和他的研究組已經研製出的小型原理樣機並在4~5個大氣壓環境下進行了模擬測試。研究組目前還在繼續爭取後續資金支持以便開展模擬金星地表環境下的測試工作。

另外,鋰也不會造成汙染問題。這對於一個無人居住的行星而言似乎是一個奇怪的問題,多此一舉,但這對於科學而言卻非常重要。米勒表示:「我們想要做的是,如果我們發射一顆探測器或者執行某項任務,我們都必須確保我們不會排放任何氣體,因為這將可能汙染探測器周圍的大氣環境。」

當鋰在二氧化碳大氣中燃燒時會產生碳酸鋰。這就意味著當著陸器在對金星大氣金星分析時,其分析數據不會被自己排放的廢氣汙染而出現誤差。如果米勒的研究組能夠證明他們的系統能夠在90個大氣壓環境下順利工作,那將是金星探測領域的一項重大利好消息。

從很多方面看,金星和地球都非常相似。這兩顆行星的直徑大小相當,相差僅有幾個百分點;金星的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的81%;當它們形成時,它們誕生的位置在太陽星雲中相互非常靠近,因此兩者的化學成分也應當是非常相近的。如果我們能夠研製出能在金星表面環境下長期工作的探測器,那對於我們揭開一個長期困擾科學界的謎團將大有助益,那就是:為何兩顆原本相似的星球,一顆最終成為了生命的家園,而另一顆卻成為了——用美國著名行星科學界卡爾·薩根的話來說:「最接近地獄的地方」。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不選擇探索金星?金星上有啥秘密?
    我們都知道,月球和火星上都有人類的探測器機器人,為我們獲取很多地外行星的資料,但是沒有關於金星的資料,為什麼人類不去探索我們地球的姊妹星金星呢?難道金星不值得探索嗎?事實上金星上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值得探索,但它不是人類探索的目標,因為它太荒涼了。
  • 外星上的火山長啥樣?
    外星上的火山長啥樣它們又長啥樣哩??目前為止人類所發現的外星火山地貌大多形成於太陽系的早期,那時候大部分的天體溫度比較高,內部活動比較劇烈,故易產生火山噴發。其次,什麼是冰火山?比如,科學家們認為,我們的近鄰金星上,火山活動目前仍然存在,只是被隱藏在濃密的雲層之下,我們不容易觀察到。就連作為「最適合人類居住行星」的火星,其表面的很多特徵也都表明,那裡可能依然存在著活火山活動。
  • 資料:人類對金星和水星等的探索
    雖然最初的幾次探測器發射都失敗了,但1962年美國發射的水手2號從距金星35000千米處飛過,成功地實現了太空飛行器首次飛越行星,同時它發現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00多度。1969年至1981年,前蘇聯的金星5號至14號探測器先後在金星表面著陸成功,執行了多項科學考察任務。美國1978年5月20日發射的先驅者-金星1號經過長距離飛行,於同年12月4日到達金星並圍繞它飛行, 它用雷達探測了金星地形。
  • 新一代飛船試驗船成功的著陸,來了解下,飛船著陸可是一門大學問
    在進行返航前,飛船會與地面控制中心持續的保持聯絡,由於地球的自轉以及飛船繞軌飛行因素,飛船需要到達預定的位置後進行減速,然後以一個特殊的角度進入大氣層。位置很重要(這就是美國的飛船為什麼沒有在俄羅斯著陸的原因)。
  • 俄羅斯要佔領金星?羅戈津宣布:金星是俄羅斯的星球
    當然這不太可能是一項領土主張一是因為地球以外的土地,甚至地球南極的土地,人類都已經達成共識,不應成為某個國家的領土,而應該由全人類共同擁有和開發。二是俄羅斯現在也沒有財力和實力將金星納入自己的版圖範圍了。所以羅戈津實際可能是在緬懷以前的輝煌,因為第一個軟著陸在金星上的探測器,就是俄羅斯的前身前蘇聯製造的。
  • 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 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
    原標題:試驗船上太空帶了啥?——深度解讀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項目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中國載人航天」消息,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 我們有曾在金星上著陸過嗎?
    是的, 前蘇聯的一些登錄器已經在金星上著陸了,而他們只給我們發送了一小段時間的信息,因為金星表面的高溫和壓力在一小段時間內就破壞了登陸器的結構。1970年12月15日,蘇聯的無人太空飛行器Venera 7成為了第一架降落在另一個星球(金星)上的太空飛行器並且測量了金星大氣的溫度。1972年,Venera 8在著陸後的50分鐘內收集了大氣和地表數據。
  • 為什麼人類從未登上金星?
    金星是一個你永遠不會想要拜訪的星球,它通常被稱作地球的兄弟。因為它的大小和構成與地球幾乎一樣,金星是一個很極端的世界,它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它的白天也是最長的,一天實際上持續得比一年長,所以你可以在同一天過兩次生日。雖然地球離金星很近,到達金星只需要100天。
  • 金星確認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此發現對地球有啥影響?
    對地球啥影響都沒有,這一發現最多也就是科學家在探索宇宙的時候興奮一些,部分科學家認為以後可以把金星發展成第二個「地球」為很遙遠之後的移民做準備,估計最開心的應該就是那些寫科幻小說的作者,這回又有題材可寫了!
  • 抵達金星只需100天,為何人類卻對火星更感興趣?原因讓人絕望
    抵達金星只需100天,為何人類卻對火星更感興趣?真相讓人絕望!為何人類對金星的研究顯得很少?作為地球的邪惡雙胞胎,金星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為何人類不願深入研究金星?這一問題的真相或許會讓你感到絕望。,更近,再加上自1960年以來,人類就已經向金星發送了近40架宇宙飛船,遺憾的是,這些宇宙飛船無一例外都被摧毀了,該現象導致人類不得不選擇暫時放棄登陸金星的計劃,令人們不禁好奇,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的?
  • 最新報導,金星上發現「生命跡象」,未知生物長啥樣?
    根據天文學家們多年的研究,金星上不可能存在生命,2019年的時候大家都對此結論非常篤定。這是因為,金星比地球離太陽更近,在炎熱的炙烤下,表面溫度可以達到500℃,並且極度乾燥,濃厚的大氣層除了二氧化碳,還含有相當多的硫酸雲。可以想像一下,金星就像一個大烤爐,還不時的會下酸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個「煉獄之星」不會成為生命的家園。
  • 美國飛船即將著陸小行星,日本已成功,中國何時能做到?
    但貝努星本身實在是太小了,不可能留住液態水,因此這一發現至少能證明分裂出貝努星的母行星上可能存在過液態水。之所以被稱為「檢查站」,是因為在真正執行任務時,當飛船到達距表面75米處,飛船的自主系統將檢測飛船的位置和速度,並在著陸前繼續調整運轉軌道。
  • 科學家發現金星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從1961年起,人類向金星發射了40多個探測器,從近距離觀測,到著陸探測,為人類逐漸揭開了金星的神秘面紗。1962年8月27日,美國發射了「水手2號」飛船,它於1962年12月14日到達金星附近,測量了金星大氣溫度和磁場輻射。
  • 「金星7號」:人類第一個軟著陸金星的探測器
    1970年8月,蘇聯利用運載火箭成功將金星7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並於當年12月15日首次成功軟著陸在金星表面,使其成為人類第一個到達金星進行實地考察的探測器。
  • 金星,比火星更適合人類移居?
    網友:金星會比火星更適合人類移居嗎?圖解:水手10號拍攝的金星真實色彩影像,其表面被一層厚厚的硫酸雲遮蓋著正如支持金星比火星更適合移居的人所說的那樣,你完全不必擔心如何在金星地獄般的表面生存這個問題,你只需建造像飛船和船隻那樣可以推動自身(以一種緩慢的速度)且能夠穿過氣壓大概1巴(1巴或1000毫巴,大體上相當於地球的海平面氣壓
  • SpaceX飛船SN8成功升至12公裡高,返回著陸時爆炸
    當地時間周三,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星際飛船原型SN8在測試中成功升至距地約12公裡的高空。不過美中不足的是SN8在試圖著陸時因撞擊而發生爆炸。據悉,SN8是SpaceX最新的星際飛船原型。當地時間周三,其升空到距地大約12公裡的高空。直到測試的最後一刻,一切都很順利。飛船原型似乎完成了既定的幾個研發目標,包括空氣動力學測試、完成一次翻轉並為著陸做準備。但在升空6分鐘多後,飛船原型在試圖著陸時因撞擊而爆炸。
  • 金星存在生命?適不適合居住?
    神話「嫦娥奔月」、電影《火星救援》、《星際穿越》……都體現了人類對於探尋宇宙生命的渴望。) 1.1961年2月12日,蘇聯發射「金星1號」飛船,但是,在進入繞太陽軌道後失去聯繫。2、1962年,美國發射「水手2號」飛船,飛到金星附近,利用微波測量了金星大氣深處的溫度,開啟人類對金星的探測徵程。
  • 金星「維納斯」時隔40年重回人類探索視野
    前蘇聯金星13號拍攝的金星地表,布滿輝長巖。金星13號於1982年3月1日成功著陸金星,並工作了127分鐘。
  • 羅戈津宣布:金星是俄羅斯的星球!
    這兩天的科學大新聞,毫無疑問是金星大氣層發現硫化氫氣體,濃度達地球大氣層的10000倍。由於這種氣體容易和氧發生反應,地球大氣層中持續出現這種氣體都是由厭氧生物排放的,而金星上已知的所有化學過程都無法排放這麼多的硫化氫,因此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金星上某種我們尚不知道的化學過程產生了這種氣體,一種是在金星大氣層中存在著某種形式的生命。
  • NASA的OSIRIS-REx飛船在Bennu小行星上成功著陸
    構想中NASA的OSIRIS-REx飛船在Bennu小行星收集樣本Credit: NASA/Goddard/University of Arizona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飛船史上首次成功地在一顆名為「Bennu」的小行星上短暫著陸,並採集了其表面的一些巖石和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