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末期腎病患者的動靜脈瘻通暢率低一直是世界各國相關專業臨床醫生所面臨的難題。全世界每年在終末期腎病研究治療方面的花費高達數百億美元,但至今仍沒有良好的解決辦法。
國際著名血管外科學家、耶魯大學醫學院Alan Dardik教授組織了國際研究團隊,對此進行聯合研究,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大血管腔內血管外科白華龍副教授也加入其中。
日前,研究團隊發現一種改進型的手術方式(RADAR技術),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學轉化醫學》),並被選為雜誌封面。Dardik教授為通訊作者,白華龍副教授和法國Nice大學血管外科Sadaghianloo醫生為共同第一作者。
此手術方式能夠顯著改善通暢率並減少後期幹預,為解決終末期腎病患者的動靜脈瘻通暢率低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性,有助於提高終末期腎病患者動靜脈瘻的長期通暢率。該研究跨度長達7年,依託中美法三國相關科研機構開展,並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
在這項國際合作的科研項目中
鄭大一附院白華龍副教授刻苦鑽研
為造福患者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面,讓我們一起
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了解這位優秀的青年醫生
受得住質疑,耐得住寂寞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一個成果的背後都凝聚了科研人員多年的心血。「基礎研究是一個相關性、關聯性非常強的過程,需要一直堅持下去。」此次白華龍所在團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項目,其基礎研究攻關就進行了8年左右。
而5年、10年的時間對於潛心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再正常不過。基礎研究無疑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需要長期、獨立的思考,在這期間需要科研人員尊重基礎研究發展的自然規律,心無旁騖,受得住質疑,耐得住寂寞。
終末期腎病患者的動靜脈瘻通暢率低一直是世界各國相關專業臨床醫生所面臨的難題,動靜脈瘻閉塞會給患者帶來很多生活不便及痛苦。全世界每年在終末期腎病的花費高達數百億美元,但至今仍沒有良好的解決辦法。
從2012年開始,該國際團隊潛心研究,發現傳統的動靜脈瘻術式為頭靜脈和橈動脈端側吻合,儘管這種術式通暢率低,但仍然是動靜脈瘻(AVF)的主要手術方式。為了改善動靜脈瘻的血流動力學和遠期通暢性,研究團隊採用RADAR技術作為動靜脈瘻的手術方式,RADAR術式是將橈動脈轉位端側吻合到頭靜脈上,在不損傷靜脈的情況下吻合橈動脈-頭靜脈動靜脈瘻,避免了傳統AVF手術術中產生的靜脈損傷。
此外,研究團隊又在大鼠模型中檢測了這種術式的機制,模擬傳統AVF和RADAR術式,並且檢測了血流動力學改變,進一步證實了RADAR術式的顯著優越性,給世界終末期腎病患者帶來了福音,也進一步提高鄭大一附院血管外科專業的學術影響力。
白華龍副教授在國際知名期刊
Annal of Vascular Surgery發表的文章
此外,白華龍副教授在血管外科臨床與基礎研究中積極開展學術合作,已構建出比較完整的血管外科研究體系,建立多個血管外科相關疾病的原創動物模型,並在動脈瘤、內膜增生、動靜脈瘻、動脈硬化、組織工程學血管等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其完成的國內首例螺旋形靜脈移植物下肢膕靜脈重建手術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Annal of Vascular Surgery並獲得同行的高度認可。
但他並不就此滿足。在談及未來發展目標時,白華龍笑著表示,自己將繼續專注於動脈瘤、內膜增生、動靜脈瘻和組織工程學血管等不同方向的持續性研究,把這口井打深。
細緻負責,勇創第一
除了科研,在臨床診斷方面,白華龍也一點都不「含糊」。在門診坐診或是實施手術時,他對每一位患者都是盡心盡力。此外,他還經常在網絡平臺上解答網友的問題,幾乎每個聊天記錄都有三四十條。
細緻負責的態度加上高超的醫療技術水平,白華龍獲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評,也創造了許多第一:他實施了國內第一例螺旋形靜脈移植物膕靜脈手術、股靜脈複雜重建手術和螺旋型自體靜脈移植物重建血管手術。
白華龍及其團隊曾在一個月內成功地為3位外傷患者實施手術。並且在手術中採用了國際上未見報導的板片狀靜脈移植物(Panel Vein Graft),以及國內鮮見的螺旋形靜脈移植物(Spiral Vein Graft)。正是這些先進的技術,幫助患者順利康復。
白華龍和自己的學生們
除了醫生和科研人員,白華龍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老師。作為老師的他從不端架子,和學生們相處亦師亦友,除了在學業上給予鼓勵引導,在生活上他也時時為學生著想,從思想、情緒上開導他們,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排解。
「每次他要從醫院回學校做實驗時,總會在前一天晚上問我們是否回校,可以順帶捎著我們。而且在做實驗時,即使他覺得我們的思路不正確,也不會一口否定,而是會問我們實驗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時怎樣解決,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讓我們對自己的思路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也讓我們知道了自己想法的不成熟,印象更加地深刻。」2019級碩士研究生孫鵬如此說道。
偶然背後,則是必然
任何事情的發生,看似偶然的背後,其實都隱藏著必然。白華龍選擇留在鄭大一附院從醫,也印證了這些。
1982年,白華龍出生在許昌鄢陵的一座小山村。他家的斜對面住著村裡的一位赤腳醫生。一間狹小的屋子、簡單的醫療設備以及有限的藥品,是白華龍童年關於醫院的全部認知。看著絡繹不絕前來問診的鄉親,年幼的白華龍已對醫生萌生出崇敬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白華龍發現自己對於醫學的興趣日益見長。此外,由於家中有親戚在醫院工作,還有一位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現為鄭州大學醫學院),種種因素影響到了他之後的選擇。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踏入鄭州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自己便和這裡結下一輩子的緣分。
白華龍與博士後導師 Alan Dardik教授 合影
本科畢業後,白華龍繼續留校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先後師從張水軍教授和邢瑩教授。博士畢業後,白華龍獲得了前往耶魯大學醫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機會,跟隨國際著名血管外科學家Alan Dardik教授,在國際平臺開展更高層次的科研工作。白華龍一直都很感謝他人生道路上的這些恩師,如果沒有他們幫助,也沒有自己的今天。
2018年,白華龍學成回國後毫不猶疑地留在了鄭大一附院。作為一個本碩博全在鄭大校園度過的學子來說,母校對於白華龍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在這待得太久了,就有了感情,也捨不得離開了。記得2000年來上本科時,一附院留的人比較少,一年也就幾十個人,當時就夢想著能在這個河南最好的醫院工作就好了。」白華龍笑著說道。
如今,38歲的白華龍工作日在醫院看診病人,周末則回校做實驗,「天天像陀螺一樣來回不停地兩頭轉。」空閒時,他也沒有太大的興趣愛好,就只是看看書,想想研究思路,如果有什麼突發奇想就立刻記下來,以備實驗時驗證。或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生活無聊至極,但對於白華龍而言,這卻是難得的休閒時間。
好的科研工作者醉心科學研究
對已取得的成績永不滿足
好的醫生擁有嫻熟的技術
並把美好希望傳遞給病患
好的老師深知愛的力量
並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就是白華龍,這就是鄭大人
其實白華龍就是鄭大人的縮影
在鄭大,還有許許多多同他一樣的人
他們勤奮刻苦、兢兢業業、滿懷赤誠
在教學科研的道路上
不斷攀登高峰
用自己的行動
造福世間
鄭州大學官方微信
zzuweixin
來源:鄭大一附院
文稿:劉樂樂 張寧
圖片:張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朱春悅 餘海躍 王恆 餘美辰 侯夢佳 鄧茜雅
審校:杜紅婧 申晴虞儀
來源: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