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夜晚抬頭仰望就可以看到一顆皎潔明亮的月亮,月亮十分地溫柔。尤其在中秋佳節,更是那麼的圓潤明亮。在古代有關月亮的詩詞也是不勝枚舉,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在古代,經濟與科學技術比較落後,人們缺乏對於月亮的探索。所以只能通過肉眼的方式來觀察月亮,同時也在幻想著月亮裡邊有著一座座宮殿。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很好地詮釋著人們對於星空有著無限的遐想與寄託。在當時對於人類來說,人類能夠登月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與科學技術的成熟,人們研究發現月亮其實是一顆地球的衛星。它基本上是和地球同時誕生的。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例如地球上的潮汐運動都是因月球的引力作用而產生的。在1969年,美國太空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首次登陸月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人登上了月球,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從此人類對於月球的了解更是越發深入。
「人造月亮」可以創造嗎?
眾所周知,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月亮能夠在黑暗的夜晚發出明亮的光,月亮越圓,發出的光就會更亮。正是月亮這一體徵,方便了人們夜晚的活動與出行。但是在高緯度地區,月光照射不到,就會出現極夜現象。所以人們就提出大膽假設,可以在太空中建設一個「人造月亮」,可以改變黑暗的現象。如果建設成功的話,人們之前依靠電力產生的光源將會被取代,這樣就會節省一大筆夜晚照明的費用,同時也節省了很多地球資源。
「人造月亮」的歷程
其實最早提出「人造月亮」的想法是一位浪漫的法國藝術家,他設想在地球上空掛一圈由鏡子做成的項鍊,可以永久把太陽光反射到巴黎。
而實際作出行動實施的是俄羅斯國家,科學家們以「旗幟」為代號,用特製的鏡子從太空反射到陽光照射地面。據新聞報導,實驗共進行3次。比較成功的一次實驗叫旗幟2號:太空人們在飛船上安裝反射裝置,當陽光照射到鏡面時,發射到地面就會形成一個直徑4000米的光斑,只是由於當時的雲層較厚,只在雲層中看到一束短暫的閃光。
隨後又開展了旗幟2.5號的實驗,這次是飛船攜帶一面反射鏡進入太空,太空反射的光斑亮度可達月亮的10倍。只是最後這個裝置沒有完全打開,即使太空人們耗費進行維護也是無果。
最終由於整個實驗依靠當時的技術還無法很好地執行,所以就慢慢地結束了「人造月亮」的探究。
我國「人造月亮」可以成功嗎?
我國對於「人造月球」的設想很是積極,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嫦娥4號月球車成功發射,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的創舉。
除此之外,我國四川成都科學院宣布在2020年將要創造「人造月亮」的項目。 如果成功了,這將是人類歷史上創造「人造月亮」的首例。
其實「人造月亮」本質上是屬於一顆人造衛星,在衛星表面上裝有發射太陽光的材料。這樣可以反射太陽光照射地球。如果只有一顆「人造月亮」的話,能夠持續照明會有些困難,所以科學家指出在2020年發射一顆「人造月亮」後,2022年將要再發射兩顆「人造月亮」。
「人造月亮」它可以人為調節,想要照射哪裡都可以照射哪裡,想要多久照射就可以多久照射,完全可以滿足夜晚照明的需求。到那時候,我們的夜晚不僅存在自然月亮,還會存在很多「人造月亮」。3顆月亮交替運行可以實現一個地區24小時不間斷反射太陽光。那時候3顆「人造月亮」的光照強度為滿月的8倍。
總結
目前很多人對「人造月亮」計劃持有懷疑態度,一方面是研究設計和可行性不強,另外是目的不明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地球生物作息,「人造月亮」這種方式會人為地改變地球的光照,從而影響地球的生物作息。以及光的汙染也會影響天文上的觀測。
既然地球的規律是白天黑夜交替運行,如果人類創造「人造月亮」的話,未來會導致很多未知的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