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CCTV-7)軍事科技欄目聚焦「飛向深空——衛星」,大連理工大學微納衛星總設計師、航空航天學院院長夏廣慶,國際宇航聯合會空間大學聯盟副主席、我校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於曉洲以及我校兼職教授、「吉林一號」系列衛星總師鍾興做客節目,向人們介紹了衛星如何飛向深空以及衛星的分類、運行軌道、電推進等關鍵技術和未來發展趨勢等。
在節目開始,鍾興教授向央視主持人藍皓老師簡要介紹了通信衛星、遙感衛星以及導航衛星的工作原理與廣泛應用。並向主持人展示了衛星光學器件的加工研製過程,現場利用遙感衛星為地面園區拍攝高清照片,展示了遙感衛星的強大功能。
節目中,夏廣慶教授向主持人介紹了衛星電推進系統相較於傳統動力系統的優勢。據夏廣慶教授介紹,為保證衛星在重力和攝動力等作用下能夠保持特定姿態,需要衛星具備相應的機動能力,動力系統便是衛星姿態控制、軌道轉移、南北位置保持等的關鍵所在。相較於傳統動力系統而言,電推進通過加速等離子體產生微小精確推力,具有噴出束流速度高、節省推進工質、可延長衛星使用壽命等顯著優勢。
在衛星小型化方面,夏廣慶教授向主持人介紹了大連理工大學研發的微納衛星進展,並利用樣機實物生動形象的展示了標準立方星的框架結構、電推進裝置及其工作原理。
隨後,於曉洲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微納衛星的優勢及發展前景。於曉洲教授提到,微納衛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研製周期短、成本低的特點。和傳統大衛星相比,微納衛星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是利用其低成本的特點,可以批量製造、發射並組網,大幅提高衛星任務的實時性。
節目最後還介紹到,從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到今天一箭九星的衛星發射,中國人的太空旅程走得越來越快,微小衛星產業的迅速崛起是航天發展的時代所需,它開創了新的航天應用的運營模式,使航天應用進一步走進千家萬戶,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在節目中,我們看到了大工人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精神。這一精神必將激勵新一代大工學子勇於探索未知世界、揚帆星辰大海,成為未來的國之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