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座看著南陵人長大,送南陵人遠行的山,一座無論我們到哪裡,一眼就能認出來的山。巍巍大工山,四季皆如畫。極目望去,主峰海拔558米、南陵縣境內第一高峰的大工山雄渾莊嚴,巍然屹立,昭示著大地的孕育,昭示著姿態的永恆。
大工山,是南陵縣鎮山,歷代縣誌均記載為工山,又名大工山。後因清末北方移民誤讀為戴公山。
「天半芙蓉爭削翠,案頭一點是工山。」帶著對這座縣治之鎮山的好奇和崇拜,我們走進大山深處,去探訪自然界的一個又一個勝景。山在身邊遊走,情在胸中湧動,此時此刻,只能靜靜體會天地的雄渾,感受生命的律動。樹在舞蹈,山在沉思,鳥在歡鳴,蜂在耕耘,有的是激情的奔湧,生命的執著。
「夏禹鑄鼎,三代以傳,南陵古邑,大工周邊,採冶並袂,遺址赫然,鑿鑿史鑑,西周之前。」鐫刻於春谷公園銅鼎前的這段古銅礦遺址銘,系統概括了早在西周,南陵的先民們就已經掌握了熟練的銅礦採冶技術和鑄銅技術,古銅礦採冶經歷了周、秦漢、六朝、唐、宋,延續時間長達二千餘年,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見的,堪稱「冶銅史上的奇蹟。」
昔日銅礦的開採 、冶煉、鑄造的盛況已作為歷史陳跡湮埋於地下,鮮為人知。經過文物考古部門多年來的調查、勘探、發掘,獲得大量科研成果。專家論證,以大工山為中心的古代採礦,冶煉遺址共計44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木衝周代煉銅遺址和塌裡牧西周至宋代的採冶遺址。
來到一處採冶遺址前,扒開綠草,探頭俯看,山體露出一口深幽的洞穴,洞內涼氣襲人,且難探深測。看著這處的洞穴,就是古代工匠們開鑿的礦井,下井作業的出入口處。這情境霎那間浮出歷史塵埃,意會著無盡綿綿的古今對話。
撫今追昔,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如一團穿越時空的閃電,夾著遠古的風,在煉爐內烙下血色的剪影。生命的韻腳,踏響著清脆而拙美的陶片,讓水土中的稼穡,連同烈火的炙煉,定格成永恆的舞蹈 ,鼓槌般擂響大地的勁蹄,激蕩一個時代的宏鍾,發出青銅璀璨而堅硬的光芒。
鬥轉星移,往事不復返,來者猶可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群分明是穿雲逐矢的流雲,奔騰著、疾馳著,在烽火與花月間濾析了多少歲月的流沙,腳下是飛掠的大地,身後是流逝的潮汐,在歷史演變的軌跡上印下鮮明的印記。
南陵大工山古銅礦遺址與我國目前發現的同類古遺址比較,具有點多面廣、歷史悠久,古代文獻資料詳實,現有考古資料確鑿等特點,境內因銅礦而形成的採冶區、生活區、管理區、墓葬區,水路運輸網絡成分片布局,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區域規劃的合理性。它是南陵人的驕傲,它的遺存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
天唇地吻,日輪隆隆 ,鳴放生命的霞輝,猶如長歌浩蕩流向陵埠,流向山峰,注入所有的生命,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群捧起太陽的光瀑。萬籟俱靜的時刻,它以有形無形的美之萬象,給人以芬芳的沐浴,人的價值與求索,在朝霞鋪就的時空裡,又為始終不渝的創造與創新,這是生命的回歸,歷史的主題。
沿著大工山古銅礦遺址群遊走,人們仿佛走進歷史的深處。歷史的信息與傳播,傳遍山野,讓人融化在曠古的感懷中,從未有過的情感溢出心池,感同身受、動人心魄的是陣陣歷史回音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來源:南陵融媒體
原創:王翔 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