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無數名人大家都對於隱居生活十分嚮往,隱居可以遠離世俗的喧囂,同時也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人生。不過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真正能做到虛懷若谷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在如今如此複雜的社會,有這麼一位「陸地神仙」做到了,他視金錢為糞土,生活清貧,一心向善,教化眾人,還成功預言了仙逝之日,最終流芳百世。
身世浮沉 偶入道教
這位仙風道骨的高人名叫張至順。1912年出生於河南,從小家境貧寒,家徒四壁甚至食不果腹。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不幸。後來為了養活自己,他7歲時就離家乞討,後來無意之間聽到了有人在唱《湘子傳》,韓湘子出道成家的故事在張至順的幼小心靈中種下了一顆種子,他開始對道教充滿了嚮往。
後來他陰差陽錯地來到部隊,由於張至順從小食不果腹,所以長得十分瘦弱,並沒有被分配到戰場上去,他負責趕馬車運輸炮彈。當時炮火連天,他為了保命就躲到了一個寺廟裡,在這裡他遇到了他的貴人,這個人就是華山全真教的劉明蒼道長。聊了一會後,劉明蒼道長得知了張至順一直有出家的想法,於是就在劉明蒼的引導下,張至順加入了華山全真教。
張至順剛開始打坐,就感覺身體輕飄飄的,呼吸也逐漸變得緩慢起來,早就已經忘了自己身處何處。此後張至順一直專心研究道家經典,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憑藉著對道教的熱愛,成為了華山全真教的首席大弟子。
自行學醫 造福百姓
在修行過程中,他還自行學習了醫學,因為小時候他的母親身體不好,經常因為沒錢看病而被病魔折磨,所以他立志要為窮人看病。後來來到西安的八仙宮,和高人虛心請教醫學知識,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救治病人。
學完醫之後,張至順就來到了終南山,在那裡他隱居了70年之久。在終南山期間,他潛心研究道學。真正的道人是孤獨的,他隱居山上,和張真人在群山之中,褪去塵世的外衣,尋求初心。
後來終南山附近的百姓都開始傳山上有個張至順道士心地善良,精通道教和醫學,當時就有很多百姓聞風而來,前來向張至順請教道教,並且也有不少人前來求醫。於是品德高尚的張至順開始下山救治窮人,而且就算跋山涉水也不收百姓一分一毫的錢。
看破世俗 潛心修煉
雖然張至順享譽終南山,不少人還會慕名前來送禮以示尊敬,但是他從來不會接受這些身外之物,對於他來說能吃飽穿暖已經是最高的要求了。張至順經常會吃到發黴的饅頭和被貓吃過的紅薯,但是他對這些並不介意,對於他來說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道教造福眾人。
對於長壽之道,張至順道長有著獨特而豐富看法,道長自出家百餘年來僅僅只生過三次病,而且都依靠自身功法把病治好了,從未去過醫院。大多數人認為道教的養生之道只傳給弟子而不穿外人,其實事實並不是如此,張至順道長很早就想把強身健體的長壽功傳給每一個中國人。但是奈何沒有找到這樣的機會,反倒是有不少有緣人學了他的功法治癒了很多疑難雜症。
經過張至順的不懈努力,他已經成為了道家的代表人物,被世人稱為「陸地神仙」。在他90多歲的時候,他已經預測到了自己將於104歲的時候仙逝,於是他在104歲大限將至的時候,以香湯沐浴,穿新淨衣,囑咐門人,虔誠修行。說罷,元神逕返清虛,這位「陸地神仙」就像得道成仙一樣,回到了天上。
結語
張至順的確用自己的一生在踐行修行,他認為道教文化不能一個人或者一個門派受用,而是要所有中國人努力將他發揚光大。他歷經風風雨雨,仍然保持百餘年的初心,清貧一生。他將自己潛心研究的道教傾力相傳,在百姓有難之時,他又無私傾力相助,他對道教的文化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