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能量包】中國寄生植物

2021-02-22 內蒙古新途徑教育

寄生植物在中國的地理分布極不均勻,大體呈現出「西南多東北少」的分布特徵。物種數以雲南省最多,約303種,四川和西藏次之,也均超過了200種,而河南、山東、江蘇等地物種豐富度較低,均只有10餘種。影響中國寄生植物多樣性分布格局的主要環境因素是海拔高低和熱量變化。

中國寄生植物分類多樣,根據生活型可分為草本、灌木、亞灌木和藤本4類。以草本植物為主,有614種,佔中國寄生植物總數的85%;灌木86種次之,亞灌木和藤本最少。草本植物中又以多年生草本最多,共431種,佔草本寄生植物種數的70.2%。

根據生態功能,中國寄生植物又可分為根半寄生、根全寄生、莖寄生和內寄生4種。其中以根半寄生為主,有560種,佔寄生植物總數的77. 6%,而最少的內寄生僅有1種。

不少寄生植物會影響寄主植物的生長發育,從而對人類的生產活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如大豆田中的菟絲子,由於生長迅速並四處蔓延,會降低大豆的結實率和籽粒大小,導致大豆減產;又如獨腳金,可寄生於玉米、高粱和甘蔗等多種作物的根上,竊取寄主的營養和水分,造成作物枯黃或死亡。

肉蓯蓉是著名的寄生植物,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為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其肉質莖含有肉蓯蓉甙、海膽甙和多種胺基酸,具有補腎壯陽、潤腸、護肝、抗衰老等功效,俗稱「沙漠人參」;但也因其生境獨特、專性寄生等脆弱的生物學特性,及長期人為幹擾,使其野生資源瀕臨枯竭。

中國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的試驗,現已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建立1,200公頃的肉蓯蓉栽培基地,在新疆和田建立167公頃的管花肉蓯蓉(Cistanche mongolica)栽培基地。通過野生種質資源搜集、人工引種栽培和藥理毒理研究,有效地促進了中國自然分布肉蓯蓉屬資源的保護及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通過促進梭梭林等寄主植物的恢復與發展而有力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相關焦點

  • 常識積累:中國寄生植物
    (2021浙江)生活於另一種生物體內或體表並從其體內獲得營養的生物為寄生生物。關於寄生生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蝨子和跳蚤都屬於寄生動物  B. 菟絲子和桑寄生都屬於寄生植物  C. 絛蟲、疥蟲和蛔蟲常寄生於人體消化道  D.
  • 寄生花——中國唯一的一種寄生花屬植物
    十分奇特的寄生植物寄生花通常寄生在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的根上,靠吸取寄主的營養為生。但更為奇特的一點在於,寄生花雖說是植物,但它除了那朵花植物,再無其他。寄生花無葉、無根、無枝。就連植物最基本的光合作用的特徵也不具備。
  • 懂得感恩的寄生植物 槲寄生
    為了看寶貝,我背著包早早地排隊等候開門。身後幾隻喜鵲鬧渣渣的叫著。猛一回頭,看到光禿禿的樹上,有很多的「鳥窩」,原來它們在打架。我心裡琢磨著,它們真的是不知足,都住的都是高檔別墅, 四面採光,南北通透,這麼多的「街坊鄰居」在一起多美啊 還吵什麼呢? 咦 這鳥窩咋看著像是綠色的? 我把眼鏡往上推了推,哇!
  • 寄生植物是如何寄生的
    我們對動物界的寄生現象比較熟悉,但在植物界,寄生也是普遍存在的,寄生植物通常被認為對寄主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它們為什麼要寄生?又是怎樣寄生的呢?  其實寄生植物之所以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之上,也是生存所迫。
  • 科學家破解一種植物寄生機制—新聞—科學網
    槲寄生    圖片來源:HANS-PETER BRAUN
  • 寄生在古茶樹上的神奇植物—螃蟹腳
    雲南景邁古茶區的百年古茶樹上,寄生著一種吸取了古茶樹的靈氣的寄生植物——「螃蟹腳」。
  • 槲寄生,應該是聖誕夜最浪漫神奇的植物了
    槲寄生,顧名思義,就是寄生在其他植物上的植物,可以從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它四季常青,開黃色花朵,入冬結出各色的漿果。飲用它的果汁可以預防不孕症。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懂得用槲寄生果子的黏液來製作黏鳥膠,鳥兒就這樣落入人們手中,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
  • 寄生花重現!雲南「植物王國」美譽名不虛傳
    昆明市大健康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 昆明產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昆明日報社 聯合出品 近日,西雙版納州出現一種奇異植物——寄生花,科研人員把開花的全過程以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並發布在網上。
  • 「不勞而獲」的寄生植物——菟絲子
    菟絲子,旋花科、菟絲子屬的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屬於莖纏繞植物(右手性纏繞的植物)。菟絲子的莖柔細如絲,顏色金黃,因此也被叫作雞血藤、金絲藤等,古人也叫它金錢草、黃絲草、金絲草等,這些名字都十分貼切。作為寄生植物,菟絲子是沒有葉子的,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菟絲子靠吸器獲取養分,它的吸器與毛毛蟲的腿外形相似。
  • 每周野花系列第15期——寄生植物
    但是呢,世間造物就是這麼神奇,偏偏就有那麼極少數的植物,它們從不自己勞動,或者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勞動,而是通過各種方式,寄生在別的植物身體上,吸取它們的營養,就像動物界的寄生蟲一樣,過著不勞而獲的墮落腐化的生活。這種寄生生活一般來說不會造成寄主嚴重的健康問題,但是如果寄生者的數量過多,也是會造成寄主植物衰弱甚至死亡的。本期就選取幾種寄生植物,來看看它們都是怎麼樣壓榨吸取寄主的血肉的。
  • 科學網—中澳合作研究發現叢枝菌根真菌調控寄生植物生長
    ,首次證實了叢枝菌根真菌對根寄生植物養分吸收器官的發生有直接顯著的影響。 寄生植物和叢枝菌根(AM)真菌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廣泛分布,兩者均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外關於這兩類生物有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多數情況下僅關注兩者之一。 近期研究顯示,AM真菌在宿主植物根部定殖的過程和根寄生植物對寄主植物的侵染過程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子調控途徑,兩種生物過程有諸多相似之處。
  • 罕見的寄生植物——Langsdorffia
    牛津大學植物園和聯邦塞爾希培大學的兩位植物學家,想要詳細繪製出寄生性開花植物管花菰(Langsdorffia克裡斯·索羅古德(Chris Thorogood)和讓·卡洛斯·桑託斯(Jean Carlos Santos)把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人·星球》雜誌上,概述了這一寄生植物的四個亞種,並解釋了他們的研究目的。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管花菰實際上是一種稀有植物。
  • 臺灣交大研究團隊破解灰黴菌寄生植物機制
    華夏經緯網10月2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灰黴菌常寄生植物造成農作物損失。臺灣交大跨島團隊成功解開灰黴菌寄生植物機制,未來將研究香港腳等黴菌寄生人體的機制。據報導,交通大學今天舉行記者會,由生物科技學院副院長黃憲達、生物信息研究中心博士林豐茂等人組成臺美研究團隊,花費兩年時間,領先全球成功解析灰黴菌如何突破植物免疫防線的機制,研究成果刊登在10月的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
  • 測出植物寄生型線蟲基因組序列
    科學家們在7月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報告說,他們測出一種植物寄生型線蟲的基因組序列,這是首次測出已知植物寄生型多細胞動物的基因組序列,從而讓大家能夠瞥見無性動物的原始生命之光,這類根結線蟲的雄性對後代的衍生沒有貢獻。
  • 《寄生獸》中的生物學:寄生、擬寄生到共生
    圖片:巖明均/講談社不但寄生,還要操控思維在《寄生獸》中,寄生生物似乎演化出了一種非常逆天的生存策略,如果它們真的是演化的產物。它們和三次元裡各種寄生蟲一樣,奪取宿主的營養,不過它們乾脆直接取代了宿主的神經系統,從而可以控制宿主的活動。不過在自然界的寄生關係中,寄生生物控制宿主神經系統的例子也有一些,例如鐵線蟲。
  • 這種寄生植物肉人參,生長在沙漠裡,人們卻像找黃金一樣找它
    荒漠之寶肉蓯蓉是一個多年生、依靠寄生生活的草本植物,主要遍布在我國西部地區的新疆等省區的阿拉善高原、塔裡木盆地東部、哈順戈壁和準噶爾盆地等。肉蓯蓉的長相很奇異。塊根基生。肉蓯蓉不可以單獨生活,只有寄生於一種稱為梭梭的花草根上,靠汲取梭梭體內的能量為生。肉蓯蓉花種在荒漠中四處飄蕩,在地下但凡碰到能寄生的對象,則會緊緊抓住。花種發芽時,寄生根使侵入寄主梭梭根的維管束,首先形成塊莖,接著從肉瘤上長出至很多條莖稈莖。開花結果後舊的莖即腐爛死掉,新的莖又從肉瘤上發出,因而肉蓯蓉的肉瘤有營養繁衍與不斷地更新的功用。
  • 它外表明豔璀璨又惡臭無比,寄生在植物身上,還有難得的藥用價值
    在印尼的爪哇、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等國家的熱帶雨林裡,生活著花朵最大的一種寄生肉質植物,它的名字叫大王花,它真是花如其名、實名至歸啊!大王花,下屬20多種寄生類草本植物,常常寄生在植物的根莖或者枝條上,它的體內沒有葉綠素,也從來不需要光合作用。它用菌絲體狀的器官,侵入到植物的體內,吸取它們的營養物質;大王花也很少有葉子,已經退化成為鱗片狀,甚至沒有鱗片,因此整個花朵基本上是大王花的全部組成部分。
  • 野菰,一種神奇的寄生植物,喜歡和五節芒共生在一起
    10月2日那天,我在奉化尚田鎮正在施工的葛岙水庫上遊的山谷中,意外遇見一種古怪的寄生植物,野菰卻是種相對常見的寄生植物。野菰是列當科一年生寄生植物,通常寄生在禾本科植物的根部。由於這種草本植物以寄生方式生長,生活的營養全部來自寄主植物,其全體是不含葉綠素的,植株整體呈現出黃色調。
  • 罕見的寄生植物Langsdorffia了解一下
    牛津大學植物園和聯邦塞爾希培大學的兩位植物學家,想要詳細繪製出寄生性開花植物管花菰(Langsdorffia)的生活習性。克裡斯·索羅古德(Chris Thorogood)和讓·卡洛斯·桑託斯(Jean Carlos Santos)把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人·星球》雜誌上,概述了這一寄生植物的四個亞種,並解釋了他們的研究目的。
  • 研究發現:桑寄生科鈍果寄生屬植物有減肥效用
    新華網南寧9月8日電(記者周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有關專家研究發現,桑寄生科植物提取物對動物脂肪酸合酶具有強抑制作用,其中桑寄生科鈍果寄生屬植物減肥效果最強。這是有關專家日前在南寧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傳統藥物學會議上宣布的。  動物脂肪酸合酶是脂肪酸合成中的關鍵酶,也是治療肥胖症的潛在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