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旺:我為何回國辦現代農學?

2020-12-06 北京大學新聞網

1.社會擔當和農業情懷是北大的傳統

自2014年7月1日我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職回到母校北大工作,至今已五年有餘。回首過去展望未來,近期我參訪了一趟北京大學校史館。陳列櫃裡一件件舊物,一張張照片,都展現了北京大學歷經的風風雨雨和不平凡歲月。1898年,北京大學創辦,最初名為京師大學堂。1905年開辦農科大學,到1910年已開辦有經科、文科、農科、工科、商科、法政科及格致科等共七科大學。至此,中國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初具規模。

自創辦以來,北京大學一直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20世紀初,在外敵虎視眈眈及戰火紛飛的年代,師生們走上街頭為民族復興呼號,為國家圖存吶喊。1937年外族入侵戰況最殘酷之時,師生們舉校南下西南昆明,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北大師生們也依舊堅持辦學,並向前線輸送大量人才。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學,北京大學在農學院原址重建了農學院。至1948年,北京大學共有包括農學院在內的7個學術單元,農學院擁有10個系,在7個學術單元中規模最大(附圖1)。1949年9月,北京大學農學院從北大分離出去。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成為了一所以文理基礎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附圖2)。

圖1: 1948年北京大學院系一覽表。其中農學院下屬10個學系,全院教員120多人,學生規模達300多人,為國內規模最大、專業最全、師資力量最雄厚的農學院,為當時全國農業院校之冠。圖片整理自北京大學校史館資料。

圖2:北京大學院系調整表,圖片整理自北京大學校史館資料。

2.中國農業現代化需要全新前沿交叉學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9年,中國農村人口佔比約80%,而2018年末,城鎮人口已近60%。1952年至2018年,中國大陸GDP由679.1億元升至90.03萬億元,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在工業、製造業、信息產業及新興產業方面發展迅速。2018年末,中國大陸高速鐵路建成3萬多公裡,公路485萬公裡,包括14.3萬公裡長的高速公路,高鐵及公路裡程均居世界第一。工業現代化成效顯著,已經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全部工業門類,大多領先世界。信息產業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電商平臺、行動支付等早已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發端於農村,開啟於農民與土地關係的調整。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建立,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使農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很快使得中國社會消除了吃不飽的現象。但近年來,以增產為主要導向的農業發展模式,已無法滿足當代中國居民的多元化農產品消費需求。在各農產品組成中,一些產品產量過剩,而另一些產品產量又嚴重不足而必須大量進口。同時中國農產品品質普遍較低,優質產品比例偏低。中國農民平均收入較低,但由於生產效率低下,農產品成本又普遍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農業產業發展仍然是美國一家獨大,全球規模前20的大農業生物技術公司中,美國擁有10家。再從農業勞動生產率來看,美國處於第一梯隊,而中國大陸在整體技術水平上還屬於第三梯隊。中華民族新時期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 新戰略中,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只有突破農村農業發展滯後這一瓶頸,才能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民主富強和偉大復興。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問題呢?目前,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經驗提供了兩個發展模式:第一種是規模化農業,出現在地多人少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主要著眼於提高單位勞動生產率,以大面積耕地、大量資金和技術投入,在儘可能少的勞動力基礎上獲得高效益;第二種是集約化農業,應用在地少人多的國家如以色列、日本等,主要著眼於提高單位土地生產率,以密集、深化的勞動投入和資金技術投入在小面積耕地上獲得高效益。

這些不同發達國家的模式,都值得中國不同農業區域依據自身特點分別借鑑。同時必須看到,農業的現代化不僅包括了技術進步和人才培養,還涉及了經濟、法律、管理、與人文等多方面內容,這是一項極其複雜而艱巨的使命。結合中國農業規模巨大、基礎薄弱、發展不均這一基本國情,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任重而道遠。

農業現代化的前景已經遠遠不同於人們傳統上對農業的認知了。在各項產業都已進入大數據、大平臺、大發展的新時代,「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已經不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現代農業涉及各行各業,例如機械化及自動化耕作、遙感測繪監控、土壤管控、氣候應對、農產品線下及電商推廣、市場需求、金融與管理政策、等等。可以說,現代農業學科是一門集所有前沿技術為我用的深度交叉的全新前沿學科,遠不同於上世紀5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傳統農業學科。要推進農業現代化,亟需培養一批具有開闊視野,學科知識廣泛又深厚的現代化專業型人才。

3.北京大學率先成立新型現代農學院和現代農業研究院

2014年10月,北京大學經過嚴肅認真規劃和充分論證,決定成立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籌),並於2017年12月13日去籌,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附圖3)。這是北京大學新時代的擔當和初心再現,也體現了北京大學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徵程中敢為人先。現代農學院的創辦立足於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將國家重大需求與北京大學的學科優勢相結合,開展高起點、高標準、國際一流的前沿現代農業研究和人才培養。

圖3:現代農學院2019年元月學術年會合影。圖片來自北大現代農學院官網

北京大學是綜合性大學,學科門類齊全,文、理優勢學科群林立,是國家培養高級複合型人才的基地。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也將為中國培養現代農業高級複合型人才,以幫助引領中國現代農業科學和產業發展。

中國未來農業將與信息學科深度融合,構建農業信息處理、農業物聯網以及AI農業的信息化體系;未來農業與經濟管理學科相融合,引領新時代農民利用先進的市場規律和管理方略來從事農業生產;未來農業與人文社科相融合,推進鄉村休閒建設及相關旅遊產業發展,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充分挖掘農業觀光休閒、弘揚傳統文化及生態涵養等功能相結合的發展潛力。未來農業的關注點將不僅僅是人與土地的關係,是人與技術的關係,是人與人(農民與消費者)的關係,更是人與社會的關係。

基於這樣的考慮,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重點發展前沿、多學科交叉的農業研究,旨在解決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關鍵問題。同時本著不片面追求規模,有所為有所不為,優中求精的原則,現代農學院在起步階段設置了四個學科方向:作物遺傳與發育學、農業生物技術科學、農業經濟與管理學、食品安全與營養學。起步階段優先發展農業經濟與管理學科,致力於培養一流的懂管理的科學研究人才和懂科學技術的管理人才,為農村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完善的基礎理論成果,並產出掌握前沿核心技術的人才隊伍,推動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目前現代農學院已經為北京大學貢獻了一個國家一級學科,目標是全國第一。

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現代農學院的目標與使命,2017年8月18日,北京大學與山東省人民政府籤約共建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選址山東省濰坊市(附圖4)。

山東是農業大省,綜合性農業總產值長期居於全國首位,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而作為山東半島重要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濰坊市,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在農業產業方面又是山東第一市。所以農業方面常有「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說法。「基礎理論在北大,產學研轉化在濰坊」是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的創辦主旨,它將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相結合,打造應用生物與現代農業技術研發及科研成果轉化基地,解決農業發展與生產中實際問題。

現代農業研究院將與北大現代農學院及相關院系的現代農業科學研究攜手合作,通過與以色列等農業發達國家的深入交流,借鑑國際前沿科研技術手段,研究開發出一批高效現代化農業產品及相關產業體系,使農民增收致富,帶動地方社會與經濟發展,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步伐,同時反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及現代農業學科自身發展。

圖4:現代農業研究院的效果圖(上)與接近完工的建設實景(下)。圖片由作者提供。

4.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探索新型教學模式

推動中國農業走向現代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且需要大量優秀人才的參與和共同努力。過去幾年,我和幾位北大同事共同在北京大學開設了與現代農業相關的普及性課程,以「講故事」 的方式講授前沿科學與技術知識,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及青年才俊對農業感興趣並在未來有可能參與進來。

從2015年起與許智宏教授及李磊研究員開設了《舌尖上的植物學》,與鐘上威研究員開設了《植物與環境》等課程。這些課程在校內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響,以《舌尖上的植物學》為例,近兩年選課學生每次超過350人,來自北大所有不同學科本科生及少量研究生。後期將依託現代農學院逐步增加類似的課程設置。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普及性的基礎課程,能夠讓中國最優秀的學子們獲得關於植物學、現代農業的一些基本認知,以便他們走上社會成為中流砥柱之時,能夠在各個行業內理解並助力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我也深感有必要將趣味科普的傳播方式分享到北大校牆之外的整個社會。我和同事們因此正在編輯出版一套現代農業與植物科學系列的科普叢書,並且參與製作了一批植物學領域的科普教育音像資料(《舌尖上的植物學》超星爾雅通識課),以期擴大影響,讓全社會的青年學子們都有機會學習到現代農業的前沿科學與技術知識,激發他們對現代農業及植物生物學的興趣,並幫助他們了解相關前沿知識和基本原理,最終積極投身到現代農業的未來發展之中。

5.堅守初心

經過五年的發展,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已經初步成型,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要實現初心仍需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和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師生加倍努力工作,攻堅克難,勇攀農業科學高峰。要實現初心更需要北大全體師生的支持,北大的科學創新精神和先進技術平臺以及創新型人才資源是辦好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和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的精神和物質源泉。

五年只是一小步,也許二十年、三十年才會讓中國農業現代化真正上升一個大的臺階。因此這個事業需要無數的青年人投入其中,堅持不懈地努力。當中國農業走向國際前沿,乃至引領國際農業發展,為中華民族全面現代化作出歷史性的貢獻時,我們才能無愧地說實現了我們的初心。(2019年12月27日完稿於燕園,北大張禾同學協助整理。)

作者簡介:鄧興旺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海外引進高層次人才。先後於1982年和1985年於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89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1992年開始在美國耶魯大學任教,2014年離開時為耶魯大學植物生物學冠名終身教授。在國內先後積極參與創辦了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體中心,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以及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現任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原文連結:北大鄧興旺:我為何回國辦現代農學?


相關焦點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鄧興旺出生於湖南,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先後在北京大學度過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時光,之後出國留學。在1999年,鄧興旺因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1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2016年,鄧興旺教授在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後,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
  • 10個月4所「雙一流」高校成立農學院,現代農業為何成了香餑餑
    去年12月北京大學成立現代農學院,「雙一流學科院校」河海大學於2018年2月重新組建農業工程學院,鄭州大學於2018年7月舉行農學院成立儀式暨發展論壇。但不完全統計,在過去的10個月裡已有4所「雙一流」高校成了農業相關學院。除此之外,2018年1月,中國科學院大學現代農業科學學院揭牌儀式舉行。
  •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用種子改變世界  作者 劉曼  成功研發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體系、獲得非轉基因抗除草劑優良作物新品系、小麥新一代雜交育種體系獲得階段性進展……這些重大的生物科學成果,均出自以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為首的研究團隊。
  • 世界頂級生物學家鄧興旺:從農村走出,再回到農村 | 問策湖湘
    2014年,鄧興旺辭去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全職回國籌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致力於用技術改變農民命運。鄧興旺口中提的最多的是他的家鄉——湖南沅陵縣一個偏僻貧苦的小山村。從大山深處走出去,成為世界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專家,是知識改變了他的命運。而現在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報祖國,讓農民富起來,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的面貌。
  • 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鄧興旺來濰坊學院調研交流
    7月31日,國際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教授一行6人來濰坊學院調研交流。校長馮濱魯、副校長趙光強會見客人。鄧興旺教授一行與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部分教師代表進行座談交流。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在1999年,鄧興旺就因為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
  • 世界著名生物學家鄧興旺回沅探親訪友
    近日,前不久增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鄧興旺博士專程從大洋彼岸美國回國併到家鄉沅陵探親訪友。  沅陵縣委書記劉志良在會見鄧興旺院士過程中,介紹了家鄉沅陵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取得的新成就,並表示將在土地、投資、稅收等方面提供寬鬆優良的環境,希望鄧興旺院士以後能為家鄉沅陵牽線搭橋,幫助沅陵引進外資、引進項目、引進人才,為家鄉沅陵的發展獻計出力。
  • 現代農學院舉行2020年教學科研研討會
    2020年教學科研研討會,學院領導班子、全體教職員工及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團隊代表共同參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鄧興旺回顧了現代農學院2019年農業生物技術學科建設成果及現代農業研究院進展情況。隨著新引進人才的陸續到位,農業生物技術學科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增強;落戶濰坊的現代農業研究院已經封頂,育種和生物技術兩大平臺也已初步搭建,並逐步啟動運行。鄧興旺作報告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介紹了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建設發展情況。
  • 美國新科院士鄧興旺:難忘遙遠的小山村
    從美國到中國  這是我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很有意義,所以談不上委屈,更說不上後悔。  「這一生到底追求什麼?難道就在異鄉做一個過客?」隨著學術研究和職業生涯的穩步上升,鄧興旺心中的困惑也越來越大。  湘西那個遙遠的小山村,像一盞燈火,再次在心中燃起:「想讓小時候生長的地方變好,必須有人去做。」
  • 中國天才鄧興旺,放棄國外高薪毅然回國,辭去了教授一職!
    天才鄧興旺就是這樣一批人中的一個。鄧興旺出生於一個農村家庭,家庭條件困難,但他還是一直堅持學習,十六歲考入北京大學,大學四年認真刻苦,圓滿完成學業,並且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由於他有著優異的生物學知識,後來去到美國伯克利分校進行學習,並且最終留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自身的天賦加上後期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鄧興旺最後還獲得了獎學金。
  • 鄧興旺 從「第三代雜交水稻」登上植物學高峰
    帶著這樣的疑問鄧興旺從2000年開始往返於中美之間,尋找答案。因著這本書,鄧興旺的視野擴展到了中國和世界的種子產業發展前沿,世界種業公司也知道了中國的鄧興旺。  當鄧興旺代表北京未名凱拓與美國海外先鋒公司(杜邦公司的子公司,全球最大的種業公司)談合作時,先鋒公司每年出2000萬研究經費,而中國人出人才,出核心技術的條件,先鋒公司最終接受了。
  • 袁隆平、康振生、鄧興旺等多位院士點評!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找到攻克...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孔令讓教授及其團隊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首次明確並驗證了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不僅具有穩定的赤黴病抗性,且具有廣譜的解毒功能。 北京時間4月10日凌晨2點,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明星基因」COP1光不僅為植物生長提供能源,還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信號因子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
  • 鄧興旺實驗室在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發表文章
    » 鄧興旺實驗室在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發表文章 鄧興旺實驗室在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發表文章 來源: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2008-06-06 09:37 2008年5月14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鄧興旺實驗室在
  • 美國捨不得的中國天才,放棄院士身份毅然回國,國人為其拍手稱讚
    雖然說成長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但是,鄧興旺卻並沒有放棄努力學習,而在1978年時,十六歲的他順利考入了北京大學生化專業,對於鄧興旺這種來自農村的學生來說,這也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在讀大學期間,鄧興旺並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而在經過了四年努力之後,他也順利畢業,並繼續在北京大學的生物學專業內,對碩士學位進行著攻讀。
  • 考研專業詳解 農學
    說到農學考研,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分數線低,在各科國家線逐年上漲的大趨勢下,農學考研複試分數線基本無變化,而且有些院校還存在招不滿的情況。由於分數線要求低,近兩年考研考農學的同學越來越多,接下來就說一下農學的相關情況。
  • 北大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近期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研究發現HY5在光下還可通過蛋白-蛋白直接互作增強BIN2(BRASSINOSTEROID-INSENSITIVE 2)的激酶活性,抑制幼苗下胚軸伸長。圖1 HY5通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增強BIN2的激酶活性抑制光下幼苗下胚軸伸長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出站博士後李健為文章的第一作者
  • 21考研:農學考研備考指南
    摘要:打算報考農學的21考研er們,你們現在肯定有很多的關於農學考研的問題和想要了解的信息,幫幫在這裡給大家說一說現階段針對農學考研,我們   摘要:打算報考農學的21考研er們,你們現在肯定有很多的關於農學考研的問題和想要了解的信息,幫幫在這裡給大家說一說現階段針對農學考研,我們應該了解什麼以及如何備考
  • 這些留學生講述為何離開美國回國發展
    新華社記者王迎攝11月初,中國留學生欒奕在新媒體平臺發表了萬字長文《我為什麼離開美國》,講述自己在美國讀研兩年、工作四載後決定回國發展的心路歷程。文章在留學生群體中產生一定迴響。僅從其個人微信公號展示的留言中也可一窺端倪,有人表達共鳴,有人深入探討,當然,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或更多疑問。新華社記者與欒奕以及近來與她作出相同選擇的10名中國留學生聊了聊。
  • 【農綜動態】以才為楫闊江天——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以高層次...
    2015年7月23日,世界著名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創院領導小組組長鄧興旺教授首次來濰坊,對濰坊在中國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表現出濃厚興趣,表達了深入合作的意願。  作為長期從事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研究工作的專家,鄧興旺是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中心主任、國家作物分子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院長,他曾任美國耶魯大學植物生物學冠名終身教授(Daniel C. Eaton Professor)、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