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濟公傳》的人自然都熟知一句著名的俗語:「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說起來,濟癲和尚算是佛門中的一個異類,平日裡衣冠不整邋裡邋遢像個瘋和尚,對於酒肉總是來者不拒,卻偏偏有著一顆看慣人間冷暖普度眾生疾苦的佛心,因此時人皆敬服其德行為人,稱之為聖僧活佛。
由此可見,人不可貌相,海不可鬥量!因此,如果看到有人穿著一身相對清涼的打扮,卻出現在某個正式嚴肅的場合中,這未必是有心褻瀆和冒犯,很有可能只是單純路過而已,畢竟也不可能跑回去換好衣服再來一趟吧,實在沒必要過度解讀。
更何況,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很多時候,光從外表上就給別人貼上有色標籤又或者下定義,是不是太草率了?望慎思之!
回顧歷史,在各類古籍中也有不少相關記載,如今也摘錄一二,聊做分享!
更多古今異聞,盡在《山海異語》!
《閱微草堂筆記上·卷四·偽人敗露》:曾經有兩位塾師在村中比鄰而居,他們都是多年的老學究,平日裡以道學家自許,一副博學鴻儒道貌岸然的模樣。
後來某天,二人一時興起,便邀請在一塊兒舉辦教學講座,並各自帶著十餘位得意門生在身邊聆聽教誨。一時間,兩位塾師都是口若懸河誇誇而談,一會兒辯論天理與人性,一會兒剖析理學與人慾,說得是頭頭是道,有根有據。
一旁的學生們聽過之後,都不由得肅然起敬,覺得塾師們嚴詞正色,有如程朱那樣的先賢一般。
這時候,突然颳起了一陣怪風,眾人正奇怪間,就看到有幾張紙片從天上吹落下來,在那裡盤旋飛舞。
好奇的學生們眼疾手快,連忙將那幾張紙片撿了起來,並分發給大家細看。這不看不要緊,看過之下頓時眾人一片譁然,原來那幾張紙片正是臺上這兩位塾師私下裡謀劃巧取豪奪鄉中某位寡婦家中田地的來往書信……
原來這就是平日裡道貌岸然以理學家自居的兩位塾師的真面目,眾人鄙夷之下就把此事傳揚了出去,也因此那位寡婦的田地得以保全。
嘆曰:自從明清時期程朱理學盛行之後,理學家也成了虛偽的代名詞,因此在明清小說中多有諷刺的故事或段子。然而,也說明了一件事,很多時候,那些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人未必內心深處也是那麼的光鮮亮麗,不要輕易就被外表所迷惑。
《續子不語·禪師吞蛋》:得心禪師曾經做行腳僧人云遊四海,某天來到了一處村中化緣乞食。
那村中的百姓可能對僧人不感冒,而且村中還有不少遊手好閒喜歡作弄人的惡少,這些惡少們湊上來圍著得心禪師,故意說道:「我們村中向來只施捨酒肉,不施捨菜蔬素食,如果大師你能忍飢挨餓三天,我們就給你準備一桌素食齋供。」面對惡少們的戲弄,得心禪師只是微微一笑,就答應了下來。
三天之後,到了約定的日子,惡少們一起邀請得心禪師前去赴宴。然而到了地方,一桌之上仍然是滿滿的雞鴨魚肉和美酒佳釀,根本就沒有說好的素齋。
惡少們原本就打定主意想讓得心禪師破戒,讓他先餓上三天也是為了趁他飢不擇食的時候施行計劃,來看一齣好戲。
得心禪師卻是不慌不忙,隨手拿了桌上的幾個雞蛋一口吞下,併合掌為十念著佛偈道:「混沌乾坤一口包,也無皮血也無毛。老僧帶爾西天去,免受人間宰一刀。」
惡少們聽過之後都是面面相覷茫然若失,本來是準備看好戲的,卻沒想到真遇上了有德行的禪師。於是,眾人連忙向禪師賠罪,並將他供養在附近的寺院中。
嘆曰:真正有德行的禪師,大概就和濟癲和尚差不多了。酒肉穿腸,哪有葷素之分;佛祖在心,看遍紅塵俗世!這樣的人,又豈能光從外表上來定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