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科學家揭開全球變暖南極海冰反增之謎

2020-11-28 科學網

一頭豹海豹捕獵間隙在南極海冰上休息(圖片提供: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北京時間8月1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最新一項研究稱,氣象學家成功破解了南極海冰面積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勢的謎團,不過這一趨勢可能很快會被逆轉,南極海冰的融化速度不久將加快。

 

海冰增多緣於自然進程

 

據領導實施這項研究的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科學家劉紀平(音譯)介紹,衛星數據顯示,過去30年,北極海冰面積不斷減少,而南極海冰面積卻神秘地增加了。他說:「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矛盾,但卻不知道原因——最新研究揭開了這一謎底。」最新分析基於從1950年至2009年的氣候模型以及海面溫度和降水量。

 

結果表明,在20世紀,海洋溫度升高促使南極上空的高層大氣降水量增多,降水以雪的方式落在地面。雪量增多使得海洋最上面的幾層含鹽度更低,密度相應地下降。這幾層變得更為穩定,避免因密度產生變化的溫暖的深海洋流上升,進而融化海冰。

 

劉紀平指出,衛星數據顯示,20世紀南極海冰增多可能主要緣於自然進程,但到了21世紀,就不是這麼回事了,科學家估計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支配著南極的氣候,誘發海冰快速融化。最新研究稱,隨著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繼續使南極周圍的海洋升溫,更多的南極降水將以雨的形式出現,快速融化雪和冰。

 

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稱,冰融化的越多,陽光被吸收進海洋的數量越多,而不是通過海洋反射進入大氣層。結果,海洋溫度進一步上升,同時融化更多的海冰。根據科學家的預測,從自然變化到因溫室氣體升溫的過渡不久將開始上演。

 

南北兩極生態系統不同

 

劉紀平說:「我無法預測準確的年份,但肯定是在這個世紀。」他表示,從生物學角度講,南極周圍海洋是世界上最富饒的水域,海冰減少可能會對「南極海洋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南極許多物種依賴海冰捕獵和生存。環保主義者表示,南極企鵝就是遭受海冰減少威脅最大的動物之一,如果氣候變暖趨勢持續下去,許多企鵝將從地球上消失。

 

劉紀平指出,海冰減少還會對洋流在世界的活動產生影響:南極附近海洋包括地球上溫度最低、密度最大的水,它們是海洋「全球傳送帶」(為四分之三海洋生物提供營養物的循環模式)的「支配驅動力」之一。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科學家瓦爾特-梅爾(Walt Meier)表示,最新研究結果並不令人吃驚,因為它們與之前的預測結果相符合,即南極海冰在加速消失。

 

梅爾說:「這是常識——它是得到物理學原理驗證的模型研究。」梅爾稱,最新研究報告還有助於消除一種常見誤解:北極海冰減少和南極海冰增加會趨於平衡,所以總體講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南北兩極的生態系統截然不同。

 

南極臭氧層空洞影響

 

據梅爾介紹,北極海冰形成需要多年時間,貫穿幾個季度,而南極海冰每年都會形成和融化,更多受到大風、海洋環流而非空氣溫度的支配。他說,這並不是說溫度升高導致的融化現象(如北極地區的海冰變化)不會在南極發生,只是這一過程用時更長。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高級科學家凱文-特倫波斯 (Kevin Trenberth)稱,最新研究還有一處重大遺漏:臭氧層黑洞的影響。

 

科學家稱,每逢夏季,臭氧層空洞產生的明亮雲團起到了抵擋全球氣候變暖的「盾牌」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隨著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含氯氟烴逐步停止使用,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可能會最終消失。在反射陽光的雲團消散以後,南半球溫度上升可能快於模型當前預測的速度。

 

特倫波斯在電子郵件中寫道,這個臭氧層空洞是「南極洲沒有像世界其他地方那樣升溫的原因。正如一些電腦模型顯示的情況,臭氧層黑洞將來如何復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事態發展,最新論文並沒有涉及這些方面。」劉紀平也認為南極臭氧層空洞對海冰變化起著一定的作用,但他說這不是主要原因:「我尚不能確定臭氧枯竭是否真的在南極海冰變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南極海冰為何不降反增?
    與此同時,兩者還能維持海冰覆蓋面積,使其不易快速消融。Nghiem說:「我們的研究有力說明,南極海冰的變化與南極地區的地球物理特徵緊密相關,而北極地區的環境與南極又截然不同,這可能是南極海冰不降反升的原因。」南極海冰的覆蓋範圍主要由頭年冰(只生長了幾個季節的冰體)的生長情況決定。海冰會在每年九月圍著南極大陸生長至最大值,到來年2月又會消融17%左右。
  • 北極海冰可能在2035年徹底消失,南極變化令人迷惑
    按照目前的變暖趨勢,北極的海冰在2035年可能會完全消失,而南極正以3倍於全球平均升溫的速度致使冰川融化、海岸收縮,但南極氣候變化似乎並不簡單,表現出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北極上一次北極間冰期有過一段時間的溫暖期,大約在12萬年前,那時海冰也大量融化,而春夏季節,冰面融化的地方形成一個個淺水池,這個水池吸收陽光後加速周圍的海冰融化。
  • 全球變暖報警!南極海冰面積驟減 4年融掉一個東北+華北
    全球變暖報警!儘管全球科學家和各界人士都在努力,但在2015年,南極海冰面積仍然一轉之前幾十年逐漸增加的趨勢,驟減了200萬平方公裡,現在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據NASA氣候學家帕金森說,從2014年開始,南極海冰突然一改過去35年覆蓋面積持續增加的趨勢,開始融化,且融化速度不斷加快。
  • 南極溫度不升反降,每10年下降0.1℃,全球變暖都是杞人憂天?
    在過去的100多年以來,地球上大部分區域一直在穩步變暖,我們一直認為這是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然而根據NASA冰橋行動項目組的檢測數據,在2009年到2015年期間南極地區整體溫度在下降。
  • 南極海冰大消融,兩個法國「沒」了…真兇找到!
    而海冰直接在海上形成,厚度通常小於3米。因為海冰夏天消融,冬天擴張,面積不定,科學家們給出了一個平均值。據測算,北極海冰和南極海冰年均面積分別約為1000萬平方公裡和1200萬平方公裡。在各自的寒冷季節,北極海冰可以擴張到1600萬平方公裡,南極海冰則動輒超過20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兩個以上中國陸地面積)。
  • 南極海冰大消融,兩個法國「沒」了…真兇找到
    因為南極本身氣候寒冷,數千米的冰蓋高度和廣大的反射面積又加劇了熱量的流失,南極冰蓋本身受到地球變暖的影響其實尚小。不過,它周圍的陸緣冰和海冰受到地球變暖趨勢的影響,則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最近幾十年,隨著全球變暖持續,北極海冰早就呈現逐年減少的傾向,而南極海冰則呈現強烈波動,甚至直到2015年之前,南極海冰面積都在逐步增長。
  • 南極海冰融化斷裂 南極半島企鵝接近滅絕
    雖然海冰融化可為企鵝提供覓食場所,短期內給企鵝帶來「福利」,但消融的冰層最終還是會將企鵝推入絕境。南極半島企鵝接近滅絕南極洲羅斯海的羅伊德斯海角,居住著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阿德利企鵝以及四分之一的帝企鵝的棲息地,這裡可能是地球上最後一個保存完好的海洋生態圈。
  •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 引發全球每年將有25萬人死亡?
    近期,一項新研究顯示,南極洲附近的海冰自2014年以來「急劇」融化,面積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有分析認為,這或將加劇全球氣候變暖。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意味著什麼?南極海冰面積驟減對我們有危害嗎?
  • 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 北極海冰日益捉襟見肘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南北極海冰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
  • 南極海冰大消融,始於一個冰窟窿
    而海冰直接在海上形成,厚度通常小於3米。因為海冰夏天消融,冬天擴張,面積不定,科學家們給出了一個平均值。據測算,北極海冰和南極海冰年均面積分別約為1000萬平方公裡和1200萬平方公裡。在各自的寒冷季節,北極海冰可以擴張到1600萬平方公裡,南極海冰則動輒超過20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兩個以上中國陸地面積)。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大洋厚厚的海冰圍困住中國「雪龍號」前行的腳步;而去年8月,一隻年滿16歲的北極熊因海冰驟減、覓食無處,餓死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特群島上……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不禁要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同是地球的極點地區,為何海冰會呈現出兩張風格迥異的面孔呢?作為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極地氣候研究,並多次踏足兩極冰地的資深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卞林根為讀者一一解開謎團。
  • 研究稱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而北極海冰日益變少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隨後,研究又發現,在北極海冰不斷融化的同時,南極海冰量卻居高不下——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有衛星觀測紀錄以來,2014年南極周圍海域的海冰覆蓋面積再刷紀錄。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事實上,不管今年9月的北極海冰面積能否創造新紀錄,海冰面積偏少已無爭議。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每年6月到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7、8三個月的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在業內,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每年6月到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7、8三個月的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在業內,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2020年是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的第六屆,今年8月全球39個機構提交了預測結果。
  • 南極海冰結冰量創40年新高
    然而,南極洲這一上升趨勢只相當於北冰洋海冰丟失程度的1/3。最新的南極洲海冰記錄反映了地球環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美國宇航局研究人員這樣表示。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高級科學家克萊爾·帕金森(ClaireParkinson)表示,海冰覆蓋率的改變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縮影。正如地球上某些區域的溫度低於平均水平,即使現在地球不斷變暖,南極洲海冰數量一直在上升並影響了整體海冰丟失的趨勢。
  • 南極海冰面積驟減!融化面積相當於4個法國,或將面臨消失困境
    說起旅行,最近幾年熱度大增的目的地就是南極大陸了。然而,隨著全球氣溫變暖的趨勢,這一片備受推崇的旅遊地或許正在逐漸消失。根據英國衛報7月2號的報導顯示,南極洲的廣闊海冰面積從2014年開始,就已經面臨著極具縮減的危機,而且其縮短的速率遠遠快於北冰洋周的海冰減少趨勢。
  • 北極變暖,未來或現「無冰之夏」?
    2020年2月,南半球正處於夏季,南極半島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蘭薩測得氣溫18.3℃,南極北端西摩島氣溫達到20.75℃,也刷新了南極大陸觀測史上的氣溫新高。極地地區異常高溫事件的出現雖非常態,但它們與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脫不開關係。相比於低緯度地區,緯度更高的南北極地區被大量冰雪覆蓋,對於氣候變化的反應更加敏感。增暖程度能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
  • 南極海冰可能是導致南冰洋部分地區出現降溫效應的「罪魁禍首」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地球上的大部分陸地和海洋表面一直在穩步變暖,我們現在知道這是氣候變化的產物。但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南極洲附近的南冰洋部分地區海面大幅降溫。現在,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已經知道其中的原因。
  • 南北兩極海冰面積創歷史新低,全球變暖加速環境巨變
    令人震驚的監測結果在地球上,南北極的冰川可以說是維持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標誌,根據NOAA科學報告顯示,在過去的10年中,南極海冰面積在衛星記錄中經歷了最高和最低的範圍。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創下歷史新高,但是在2017年和2018年創下歷史新低。
  • 南極冰蓋和海冰有什麼變化
    ■相關連結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經過近十年間對南極冰蓋的研究後發現,從1992年起,南極冰蓋的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7.6毫米,而且最近5年又上升了差不多3毫米。>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衛星數據顯示,2012年前,南極冰蓋以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