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海冰可能是導致南冰洋部分地區出現降溫效應的「罪魁禍首」

2021-01-09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地球上的大部分陸地和海洋表面一直在穩步變暖,我們現在知道這是氣候變化的產物。但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在南極洲附近的南冰洋部分地區海面大幅降溫。現在,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已經知道其中的原因。

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已經有數千年之久,但在工業革命期間,我們真正把事情的發展推向了高潮。自19世紀30年代以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斷上升, 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最突出的是陸地和海洋的持續變暖。最近的幾個月、幾年和幾十年都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時期,據測算,2019年全球陸地溫度比20世紀的平均溫度高出1.1℃(1.98°F)。與此同時,海洋平均溫度也在近期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但並非所有地區的海洋都在變暖。在1982年至2011年期間,南冰洋部分地區出現了相當明顯的降溫。這種影響在太平洋地區最為明顯,該地區的表層水溫每十年下降約0.1℃(0.18°F)。南冰洋其他地區,如印度洋和大西洋板塊,降溫效果較弱,但仍然明顯。

科學家們一直未能弄清楚這一區域為何會逆著全球變暖的趨勢而行。但現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了一個模型來對此進行解釋。這項研究開始時,科學家們觀察到,在同一時期的30年裡,南極洲附近海域的海冰範圍增加了。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海冰的範圍卻在繼續縮小。

幾年前,科學家們弄明白了為什麼南部海冰會擴張這麼多,該地區較強的風把更多的海冰推離了南極大陸,在那裡形成了更多的海冰。根據新的研究,這可能就是原因。研究人員使用了詳細的計算機模擬海洋機制,發現當他們將海冰融化納入其中時,能夠產生更冷的海水。而其他因素,如更強的海洋環流模式或更多的淡水從南極冰川流出等,並不能解釋這些觀測結果。

海冰之所以成為問題的原因是,當它融化時,會將淡水釋放到海洋中。這就降低了海水的鹽度,而這往往會漂浮在密度較高的鹽度較高的海水之上。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一樣,這些水層不能像正常情況下那樣混合在一起, 導致較熱的海水被困在更深的地方,而海面卻變得更冷。

「南冰洋三十年來的降溫真的很不尋常,要知道,地球上所有其他地區,尤其是陸地表面,都會變暖,」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Nicolas Gruber說。「我們假設,強風將南冰洋的海冰推向北面,可能是氣候變化的一個副作用。氣候變化顯然是人為的,不能因為海洋的某個區域出現了降溫的跡象,就對氣候變化提出質疑。」

「我們觀察到,自2015年以來出現了趨勢性的反轉。南極周圍的海冰現在開始快速消退。」Gruber說。「而這與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總體趨勢非常吻合。」

該研究發表在《AGU Advances》雜誌上。

相關焦點

  • 南極溫度不升反降,每10年下降0.1℃,全球變暖都是杞人憂天?
    而根據2020年5月6日發布在《AGU Advances》上的一篇文章的數據,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南冰洋部分地區海面就開始大幅降溫了。甚至助長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在幫助南極降溫。基於此,有人認為全球變暖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研究,很多想像中的後果不過是杞人憂天。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大洋厚厚的海冰圍困住中國「雪龍號」前行的腳步;而去年8月,一隻年滿16歲的北極熊因海冰驟減、覓食無處,餓死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特群島上……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不禁要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同是地球的極點地區,為何海冰會呈現出兩張風格迥異的面孔呢?作為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極地氣候研究,並多次踏足兩極冰地的資深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卞林根為讀者一一解開謎團。
  • 今年南極海冰範圍極度縮小,或加劇海平面上升!
    2019年南極最小範圍出現在2019年2月28日,遠低於1981-2010年的氣候平均值,而隨後的3月份,南極海冰面積比1981-2010年平均水平了21.6%,這是有史以來第二小的3月份記錄,僅次於2017年的創紀錄低點,在那個時間,南極海冰比平均水平低了33.0%。季節性極端事件的差異是由於基本的地理位置。北極是一個主要被陸地包圍的海洋盆地。
  • 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 北極海冰日益捉襟見肘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南北極海冰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
  • 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南極大陸卻開始降溫,為什麼會這樣?
    於是隨著時間的累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地球的溫室效應也慢慢開始產生了。科學家們通過分析這幾十年以來的全球其後數據發現,全球的陸地氣溫大概上升了1攝氏度,而海洋則是上升了0.6攝氏度。通常來說,由於氣候的差異性質,兩極地區以及高寒地區的變暖趨勢會更為明顯。但是與理論相反的是,兩極地區的氣溫不但沒有上升,反而還有下降的趨勢。
  • 南極海冰結冰量創40年新高
    「部分原因是地理學和幾何學。在海冰的整個周長範圍並沒有北部障礙,因此條件允許的話海冰可以輕易的擴張。」邁耶說道。研究人員正在調查一系列其他可行的解釋。帕金森表示在南極半島——延伸至南美的一小片陸地——發現了其中一個線索。在那裡溫度變暖,而南極半島西部的別林斯高晉海裡的海冰不斷縮減。離開別林斯高晉海經過阿蒙森海就到達了羅斯海,在那裡海冰數量有所增加。
  • 膠州灣部分河口淺灘現海冰 專家:不會出現大面積冰情
    12月10日,一些島城市民的朋友圈被幾張美麗的海冰圖片刷屏。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膠州灣沿岸部分地區出現結冰現象,比如西海岸新區膠州灣跨海大橋入海口處海冰層層疊疊、晶瑩剔透,儼然一幅冰上世界。那麼,我國現在的海冰分布情況如何?這種美麗的海冰景象背後是否預示著氣候變化異常?大海為什麼會結冰呢?
  • 2020年或是史上最熱年,南大洋卻持續降溫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南極,相信大家也知道是地球最嚴寒的地區之一,雖然是嚴寒地帶,但是由於氣候變暖的原因,南極地區也開始出現了升溫的情況。在今年,我們看到南極出現了高溫的情況,最高氣溫達到20.75℃,這是南極地區有記錄以來首次突破20℃的高溫。隨著南極出現高溫的情況,南極也出現了一些我們意想不到或者意料之中的事情。
  • 兩萬年前的冰河期,是什麼原因導致覆蓋整個地球的冰雪融化的?
    顯然,冰河期與間冰期曾交替出現,地球周而復始地經歷了一系列的冰河時代。 是什麼原因導致冰河時代開始?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冰河時代結束?1864年,詹姆斯·克羅爾提出,由於地球軌道的改變,導致照射到地球表面不同部分的陽光發生了變化。他還提出,各種反饋機制將軌道效應放大。例如,冰雪融化導致地球反射熱量發生變化,海洋洋流變化導致地球氣溫發生變化,等等。
  • 研究稱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而北極海冰日益變少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隨後,研究又發現,在北極海冰不斷融化的同時,南極海冰量卻居高不下——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有衛星觀測紀錄以來,2014年南極周圍海域的海冰覆蓋面積再刷紀錄。
  • 全球變暖南極海冰為何不降反增?
    與此同時,兩者還能維持海冰覆蓋面積,使其不易快速消融。Nghiem說:「我們的研究有力說明,南極海冰的變化與南極地區的地球物理特徵緊密相關,而北極地區的環境與南極又截然不同,這可能是南極海冰不降反升的原因。」南極海冰的覆蓋範圍主要由頭年冰(只生長了幾個季節的冰體)的生長情況決定。海冰會在每年九月圍著南極大陸生長至最大值,到來年2月又會消融17%左右。
  • 南極海冰下罕見畫面曝光 竟如此五彩斑斕
    南極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提起南極,人們就會聯想到茫茫冰川和其下掩蓋的神秘世界。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2月21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日前,澳大利亞科學家通過水下機器人,捕捉到了南極海冰下的罕見畫面,在這個多彩多姿的世界充滿椰子狀海綿、外貌像蒲公英的海蟲、粉紅色海藻及蜘蛛狀海星。
  • 南冰洋升溫延緩為哪般
    5月30日,美國華盛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研究稱,發端於北大西洋的深層海水運行上湧至南冰洋海表需要數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從而延緩了南冰洋的變暖時間。  在近幾十年中,南冰洋溫度幾乎未見上升,而北極氣溫快速攀升,兩者之間形成鮮明對比。
  • 南極現大降溫區,24年降3度,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時期?
    這真的成為了一個爭議的問題,當然我們來看看這次的降溫區域在什麼地方,很多人可能也不會覺得意外,那就是在南極地區發現的,該研究結論已經發表出來了,所以我們來看看地球到底是如何變化的,難道是大家說的「打擺子」?
  • 南極現大降溫區,24年降3度,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時期?
    這真的成為了一個爭議的問題,當然我們來看看這次的降溫區域在什麼地方,很多人可能也不會覺得意外,那就是在南極地區發現的,該研究結論已經發表出來了,所以我們來看看地球到底是如何變化的,難道是大家說的「打擺子」?
  • 溫室氣體正在對南極降溫!因為特殊環境會引發「負溫室效應」
    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由於這種反常的氣溫分布,會讓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水蒸氣持續地將熱量散發到太空之中,進而對這裡起到降溫作用。科學家們稱這種效應為「負溫室效應」,這項研究被發表於7月11日的《自然合作期刊·氣候與大氣科學(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 140年來最熱的6月 南極海冰面積降至新低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顯示,2019年6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6月,南極海冰面積也在該月再創新低。  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
  • 南冰洋
    南冰洋是圍繞南極洲的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認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一直延伸到南極洲,南冰洋的水域被視為南極海,但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成為五大洋中的第四大洋。但在學術界依舊有人認為依據大洋應有其對應的中洋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
  • 2020年的又一個警示:南極出現西瓜雪
    近日,在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引起廣泛關注。該地區的血呈粉紅色,在陽光照射下顯得神秘而美麗。如果大面積出現,將加劇氣候變暖,威脅生態系統。 近年來受溫室效應的影響全球變暖,高溫導致雪水融化繼而影響冰川表面,導致海岸的冰川快速後退和海平面上升、大量土地裸露出來,給兩級地區的生物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
  • 研究稱南極海冰大量流失將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發現,南極洲威德爾海一帶夏季海冰正在急劇減少。自2015年以來,冰層覆蓋面積減少了100萬平方公裡,可能會給當地海洋生物的生存帶來問題。南極洲是著名的冰封大陸,覆蓋著冰川,有些地方的冰川深達數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