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是我們每個人每天揣在褲兜裡的重要證件之一,也是我們每個人證明自己身份的主要證件。身份證上面記載了我們每個人的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日、住址、身份證號碼、指紋信息等。在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身份證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的證件,一張小小的卡片,為我們生活帶來了高效和便捷的服務。
我們今天拿在手裡的身份證,是被稱作為「第二代」的身份證。身份證成為今天的樣子,是經過了第一代的演變,以及在沒有身份證的時代人們對於需要「證明身份」的需求演變而來的,雖然歷史上早已出現各式各樣的「身份證件」,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式」的身份證始終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用作「證明身份」的需求。
小時候翻看過父母的「第一代」身份證,那是一張黑白的,表面用塑料薄膜塑封的樣子,甚至連名字和相關的信息都是手寫的鋼筆字。當然相比之前沒有身份證的時候,為了證明身份,通常是需要去開一張「介紹信」,必須拿著介紹信才能外出坐車、採購、以及旅店住宿等,很是麻煩,這張介紹信就是比較原始的身份證。
介紹信
在今天的「第二代」身份證出現之前,「第一代」身份證可以說是為人們的「身份證明」需求帶來了巨大的便捷。當然,因為「製作簡單」等缺陷,導致造假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不那麼便捷。於是在2013年1月1日,第一代身份證全面停止使用,身份證的使用完全進入到了「第二代」的時代。
我的第一張身份證是在16歲時申領到的,使用有效期為五年,正是「第二代」身份證。同第一代身份證比較,完全是兩個不同時代的產物。雖然說第二代身份證要求收錄指紋信息,但是當時在我們的那個縣城裡,可能還沒有普及到,在我的印象裡是沒有收錄指紋信息的,以至於在後面的有些直接用「指紋」證明身份的場合下,是行不通的。
我的第一張身份證「過期」之後,我又申領了我的第二張身份證,使用有效期是十年,然而第二張身份證還是沒有收錄指紋信息,並且還沿用了第一張身份證比較稚氣的照片。那個時候拍身份證照片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以至於「沒準備好」就拍好了照片,拿到身份證看到照片時,簡直要哭了。直到我在省會城市申領我的第三張身份證,才體會到了收錄指紋的過程以及可以自己選照片的服務。拿著我的第三張身份證時,心裡終於充滿欣慰,徹底解決了我對於身份證的「心結」。
不過對於新的身份證,心裡還是有一個「過不去的坎」。在父母那個年代,我們所在的農村對於出生日期都是記「農曆」,而登記的家庭戶口和身份證上的出生年月日都是按照陽曆標準,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曆紀年,正是因為這樣的代溝,原本農曆年月日被誤認為是公曆,根據農曆和公曆的時間差,這個誤差為一個多月,最終導致身份證的「年齡」比實際出生年齡要大一個多月。
出生在那個年代,有許許多多樂趣是現在的年輕一代無法體會到的,當然,曾經經歷過的艱苦,也是現在新一代無法體會得到的。小小身份證不僅僅是身份的證明,更是時代發展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