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旅行 ully 2012-07-30 10:08:17 評論0條隨時隨地看新聞
核心提示:僅在7月末至9月末的兩個月開放的白金漢宮,當然是不容錯過的地標。
無數人(包括我在內)都曾經嘗試向別人推薦造訪倫敦時的必到之處,然而,你對這座城市越熟悉,就越會明白,這座城市會讓指南成為最尷尬的存在——這個有著全球最有威望的皇室的城市,當然有著引以為傲的歷史建築,但是,這裡還有先鋒而又引領現代藝術的美術館,同時每日都上演著各式戲劇和大型演出,以及匯聚各國頂尖烹飪的餐飲,你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時間,而非地點,因為無論你做出何種選擇,倫敦都能不負所望。
之一:商業百貨大道
Omnia Omnibus Ubique,這句意思是All Things for All People, Everywhere(各地所有人民所需要的一切物件)的格言也許是哈羅德百貨(Harrod's)的最佳寫照。位於騎士橋繁華商業的核心,哈羅德百貨一直是奢侈消費的代名詞,考慮到這裡還是英國至今最大的百貨公司,不得不佩服這裡的櫥窗和店面設計師能將每一個角落的商品都布置成華麗的裝置藝術一般美輪美奐。
當然,也有人來這裡為了向黛安娜王妃致敬,確實屬於她和情人阿法耶的小祭壇仍然保存在地下一層的顯眼角落,但其實哈羅德百貨早已與阿法耶家族無關——老阿法耶在2010年將哈羅德百貨的股份悉數售予卡達投資局,於是,這家英國的標誌性百貨公司,繼續成為中東人的產業。還有什麼更好的例子能說明中東新富對投資於倫敦的巨大興趣嗎?
同樣位於騎士橋的,還有瞄準年輕一代品位的Harvey Nichols百貨。這是一家徹底與哈羅德的老派貴族氣質截然相反的百貨,在陳設上帶著幾分漫不經心的天才匠心,也沒有前者那些笑容燦爛得像動畫人物般美好的售貨員。有趣的是,這家標誌性的英國百貨公司同樣屬於外國人所有——經營著奢華品牌的迪生創建的香港商人潘迪生私有擁有這家百貨公司以及其品牌。而Harvey Nichols也正處於海外擴張階段,位於香港金鐘的太古廣場就引入了這一百貨品牌。
牛津街是另一個倫敦的商業中心,這裡有著全英國規模僅次於哈羅德百貨的Selfridges百貨,以及另一個重要的英國高端零售品牌瑪莎百貨等一系列大型百貨公司。
之二:博物致知之路
也許這裡的遊客多得有點誇張,但仍然值得專程擺放——收藏著從古埃及到波斯乃至天竺的無數古物珍品,但卻向世人免費開放,這就是大英博物館的獨特魅力之一。
位於大羅素街(Great Russel St.),建築風格令人聯想起古希臘或者古羅馬的古典對稱之美,然而身處其中,卻發現內裡完全切合了年輕一代的審美情趣,這也許解釋了大英博物館為何一度被評為全英國首屈一指的名勝,在2007-2008年間更接待了超過600萬名訪客。更何況,這裡超過800萬件古物和藝術品中,只要是公開展示者,絕少被鑲嵌在冷冰冰的玻璃櫃中,大部分都以坦率的姿態和觀者對視,仿佛在聲言「我們的時代也仍然存在於你們的時代」。
這種免費向民眾開放的做法,顯然得到了國家財政補貼,但卻最有效地避免了藝術和歷史只為少數人所掌握的局限,令各種收入階層的民眾都能自由地獲得教育和審美薰陶。
事實上,倫敦大部分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免費開放,包括位於南肯辛頓的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是建於19世紀,向維多利亞女王與其夫婿艾伯特親王致敬之作。這個經常被英國人簡稱為V&A的博物館,收藏著全球最龐大的裝飾藝術展品。維多利亞時代正是繁複、女性化的裝飾風格盛行之時,隱藏著典型的英國式自我壓抑,或許拜訪此處能讓你更好地了解英國的藝術如何反映著其國民性格。
對於博物館愛好者而言,V&A所在的所謂展覽路(Exhibition Rd.)將是其聖地,因為這裡還坐落著科學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然而,對於包括本人在內的媒體從業者,艦隊街(Fleet St.)才是不得不前往的麥加,儘管有點名不副實。
與金融城咫尺之遙的艦隊街,在1702年迎來了倫敦的第一份日報《每日新聞(Daily Courant)》,但當路透社在2005年將總部遷出艦隊街,標誌著曾經駐紮此處的所有新聞機構都已經遷走後,這裡之於新聞業已經變成了一個約定俗成卻並非實有所指的名稱。一個典型的證明,就是曾經的《每日電信報》總部,如今已經是高盛的辦公室。
之三:現代藝術之路
泰晤士河南岸最不可或缺的地標,其一是倫敦眼,其二是O2體育館,其三,便是即使不是藝術迷也應該朝聖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這一在廢棄發電廠原址上改建的大型博物館,有著免費的永久性展區(正如大部分英國最重要、非私人所有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一樣),無論你喜歡極簡主義作品,還是需要仔細品味(或匆匆略過)的裝置藝術,泰特現代美術館都能滿足你的胃口。這裡還有大量的家庭親子藝術教育以及相關設施,令一向顯得冷冰冰而前衛的現代藝術變得合家歡。更不要說從這裡的玻璃露臺眺望,就能看到聖保羅大教堂那充滿裝飾性的穹廬。
不難想像,泰特現代美術館的訪客幾乎包羅了所有遊客的品類:拍照狂人、附庸風雅者、被著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人口前那長長的人龍所驚嚇至此的家長、藝術品買手(噢,這個我還真的碰到過),以及最重要的,現代藝術的愛好者和入迷者。
這並不是說包括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在內那些偏重於古典藝術與大師作品的美術館相形乏味,事實上它們就像免費版的羅浮宮,實在沒有什麼缺陷。但是,要了解為何倫敦能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藝術品交易(或者說拍賣)市場,那麼顯然不能錯過當代藝術的一個個聖殿。
位於地鐵斯隆廣場站(Sloan Square)附近的沙馳藝廊(Saatchi Gallery),這個開幕於1985年的美術館一直以培育英國年輕一輩的藝術家為己任,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成功故事,便是其為達明安·赫斯特、查普曼兄弟、馬克·奎安等所謂「青年英國藝術家」(YBA)的崛起鋪平了道路,屬於YBA陣營的一位藝術家也為本屆倫敦奧運創造了一款海報。至今,在沙馳展出的作品,大多屬於在藝術界尚籍籍無名的新人作品,但藝廊出眾的眼光,確保了這些作品的趣味和獨特性,簡單而言,這裡就像一個精選版的泰特現代美術館,風格同樣龐雜,但更銳利。據藝廊介紹,這裡的年訪客達60萬人次,以歐洲的現代美術館而言,這是巨大的訪問量。
即使在充滿慵懶意趣的海德公園,你也能找到當代藝術的身影。這裡有著著名的蛇行美術館,那些對先鋒藝術品有著耐性和興趣的人士,這裡是尋找驚喜的最佳地點。
通往白金漢宮的The mall大街
之四:皇家政治大道
僅在7月末至9月末的兩個月開放的白金漢宮,當然是倫敦奧運觀賽期間不容錯過的地標。自1837年起,這座有著775個房間的宏偉宮殿就是英國皇室的正式居所,更是英國皇權最活生生的證明——從澳洲到安地卡,從加拿大到喀麥隆,整個大英國協就靠著英國皇室連結在一起,其中有15個國家均奉剛剛度過在位60載鑽禧紀念的伊莉莎白二世為名義上的君主,而英女王也同時擔當著大英國協的首腦。
儘管越來越多英國人開始反思君主立憲制是否最完美的制度,但無可否認,皇室的存在令英國在經歷一輪又一輪的政治風雲變幻後仍然有一個不變的核心。這或許是令英國得以避免跨過英吉利海峽的另一大國動蕩的近現代政治史的重要原因。因此,談論廢除皇室是否能為疲軟的英國經濟帶來一波新消費(包括各大機構將皇室標誌去除的換標需求),可能更像是無傷大雅的空想推演,而非真正有影響力的政治號召。
從白金漢宮門前熙熙攘攘的遊客中抽身,往泰晤士河方向漫步,不過20分鐘,便是英國的最高權力機構議會所在的西敏寺宮以及聖公會的象徵西敏寺。在中世紀,西敏寺宮才是皇室的居所,如今則被上議院和下議院所佔據,記載著立憲制的演變。而在2010年,有建議稱西敏寺宮應開放部分區域供婚禮租借,以實現開源節流,不過即使這一計劃能進行,估計也需時日久。
至於西敏寺,還需多作介紹嗎?作為歷任英國國王或女王的加冕地,這裡最近一次成為全球焦點的時刻,是威廉王子在2011年4月的大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