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汙水處理、水質分析,就不得不說BOD和COD這兩個概念。可是對於剛接觸的萌新「水友」來說,這倆兄弟長得太像了。「沒關係,有事找度娘!」「什麼?!一個叫生化需氧量,一個叫化學需氧量,更迷糊了……」今天就來說說這對雙胞胎兄弟。
BOD、COD的含義
按流程,先來說說這兩個詞的定義。
BOD,中文名叫生化需氧量(或生物需氧量),是指在有氧條件下,微生物分解1L水中所含有機物時所需的溶解氧量,一般用mg/L表示。
COD,中文名叫化學需氧量,則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採用強氧化劑處理廢水時,所消耗的氧化劑量。
可以發現,BOD與微生物掛鈎,而COD是與強氧化劑掛鈎。
二者的區別是什麼?
BOD只能反映出水中能被微生物直接分解的那些有機物,而且易受水中有毒物質及菌種的幹擾;而COD則代表水中能被強氧化劑氧化的所有汙染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的量,它可以反映水體受還原性物質汙染的程度。
通常來說汙水的COD要大於BOD,這是因為前者的氧化比較徹底,除少數揮發性有機物、芳香類有機物、少數烷烴,一般都可以氧化,同時還有部分無機物的量。
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的比值(BOD/COD)能說明水中的有機汙染物有多少是微生物難以分解的,即可生化性。微生物難以分解的有機汙染物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更大。
為什麼要用這倆指標?
水中含有多種汙染物,其中大多數是有機物,有機物的種類又十分廣泛,如果將每一種有機汙染物都作為一項檢測指標,工作量是非常巨大,不切實際。考慮到有機物主要都由碳氫元素組成,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或被氧化劑氧化,需要消耗氧氣。而耗氧量的多少,就能直接反映出水體中有機物含量的高低。所以相應地,就使用BOD、COD兩項指標來衡量汙水中有機物含量。
兩項指標常見的檢測方法
1.BOD
BOD的傳統檢測方法是標準稀釋法,即將水樣稀釋至一定濃度後,在20℃恆溫下培養5天,然後測出培養前後水中溶解氧量,便可計算出BOD值(即BOD5)。該方法與1936年被美國公共衛生協會標準方法委員會採用,ISO/TC-147也推薦該法,成為國際上約定俗成的分析方法。我國頒布的水質分析方法GB7488-87也採用了該方法。
此外,還有壓差法,測試瓶上方空氣中的氧氣不斷補充水中消耗的溶解氧,有機物降解過程中產生的CO2被密封蓋中的氫氧化鋰吸收,壓力傳感器隨時監測測試瓶中氧氣壓力的變化。在生化需氧量BOD(即對應於測試瓶中消耗的氧氣量)與氣體壓力之間建立相關性,進而直接顯示出生化需氧量BOD值。
2.COD
重鉻酸鉀法,即水樣、重鉻酸鉀、硫酸銀溶液(作為催化劑,使直鏈芳香烴化合物氧化更充分)和濃硫酸的混合液在消解池中被加熱到175℃,在此期間鉻離子作為氧化劑從VI 價被還原成III價而改變了顏色,顏色的改變度與樣品中有機化合物的含量成對應關係,儀器通過比色換算直接將樣品的COD顯示出來。
高錳酸鉀法,以高錳酸鉀作為氧化劑測定COD,所測出來的COD稱為高錳酸鹽指數(CODMn)。在水樣加入硫酸製造酸性環境,加入一定量的高錳酸鉀溶液,並在沸水浴中加熱反應30min。剩餘的高錳酸鉀加入過量草酸鈉溶液還原,再用高錳酸鉀溶液回滴過量的草酸鈉,通過計算求出高錳酸鹽指數。
以上就是有關COD和BOD的基礎知識,有這篇文章幫助,再也不用擔心分不清COD、BO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