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問心無愧的歲月致敬
礦產,是地球歲月沉澱的精華。
新疆地域遼闊,北有蒼翠秀麗的阿爾泰山,南有巍峨陡峻的崑崙山,中部則橫亙著蜿蜒不斷的天山。阿爾泰山與天山簇擁著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裡的準噶爾盆地;天山與崑崙山懷抱著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裡的塔裡木盆地,軒昂了一派「三山夾兩盆」的磅礴大氣、浩然大氣!
風貌奇異的「三山夾兩盆」,幾乎匯集了地球上所有的自然景觀,更埋藏著無以計數的礦產資源。
60年來,這片土地下的巨大寶藏,在各個歷史時期,持續不斷地為新疆發展、祖國振興貢獻力量。
新疆大地下無盡的寶藏,從一開始,就和共和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從一開始,就在中國的能源經濟、國家安全、高新技術發展等諸多領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可替代。
「不論生活多麼困難,天氣多麼寒冷,我們還是戰勝了飢餓,戰勝了嚴冬,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盡到了我們應盡的力量。」這是孫漢章老人回憶起可可託海幾萬職工為國家還債的歲月時,給自己和當時可可託海全體職工的評價。
這個評價適用於整個新疆奮鬥在各條礦產資源行業戰線上的人們。
從過去到現在,新疆一直在用自己全部的力量維護祖國的尊嚴,促進祖國的強大,環境之艱苦,意志之堅定,犧牲之巨大,比任何一個地方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國家的愛,更是如此。韓鳳鳴發現了地球上唯一一塊新種類礦石,按照國際慣例,他有權以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但他選擇用他摯愛一生的地方為其命名。如今,這塊目前地球上發現的唯一一塊「額爾齊斯石」,就靜靜陳列在可可託海地質博物館裡。
就在此刻,新疆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各類礦產正在被進一步科學開發,開發它們的科技力量更雄厚,利用方式更清潔,管理團隊更強大、惠及新疆2000多萬當地民眾的程度也更深。
這是過去的延續,這是未來的方向。
A 地質勘探:在鬥轉星移中探尋大地精華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我們的帳篷。
60年來,無數地質工作者唱著這首《勘探隊員之歌》,在大漠戈壁,險谷深壑中跋涉。尋礦,成為地質人的使命。「地質勘探」四個字,包含的艱辛永遠都說不盡。
2008年9月25日,三塘湖豎立起了一位女勘探隊員的雕像:齊耳短髮被風吹起一縷,眼睛凝視著遠方;斜挎黃背包,手握小榔頭,像是正要出發,走向荒原。
57年前,這位叫楊拯陸的女孩為尋找石油,將生命留在了三塘湖。直到追悼會上,人們才發現,她的父親就是彪炳千古的楊虎城將軍。
60年來,無數勘探隊員像楊拯陸一樣,用雙腳、智慧和生命,一點點地尋找著這片遼闊疆土下的寶藏。到今天,新疆已經發現礦產138種,佔全國171種的80.7%;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99種(亞種124種),有7種居全國首位、43種居前十位、23種居西北地區首位。發現礦產地(點)5000餘處。石油、天然氣預測資源量分別佔全國陸上資源量的30%和34%;煤炭預測資源量佔全國的40%以上,鐵、銅、鎳、鉛、鋅等有色金屬的預測總量居全國前列。具有資源分布廣,礦種配套全,儲量集中大,礦石質量好,預測資源量多等特點。
這些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性支撐的礦產是如何被找出來的?
找礦的步驟類似於看病。
面對一塊從未有人踏足的地質空白區,首先要知道這裡有沒有礦,因此地質工作的第一步是為大地做「全身體檢」,這被稱為區域地質調查,簡稱「區調」,俗稱「掃面」。在醫院,患者體檢往往藉助各類掃描儀器,但要給動輒上千平方公裡的土地做體檢,地質隊員可沒有如此大型的掃描儀器,所以,傳統的辦法是靠雙腳走、靠肉眼看,通過地理、物探、化探、遙感這四種方法進行「檢查」。這項「全身檢查」工作要求的比例尺越小,精度越密,耗時越長,走的路就越多。
新疆無以計數的礦產資源,就是被無數地質工作者在1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用雙腳丈量出來的。
有了全身體檢的報告單,醫生可以看出患者身體哪裡有問題,地質技術人員可以分析出哪裡具備找礦的線索。
接下來就進入地質工作第二步——找礦。醫生看病需要「望聞問切」,找礦也要經歷四個環節——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其目的是,確定礦的具體位置、形狀以及資源量。「確診」之後,這座礦便可付諸開發,從而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同自治區一起,新疆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已經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歲月。地質勘探是一項群策群力的工作,往往需要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才能有所突破。老地質人坦言:比起那些窮盡一生也與大礦無緣的人,能找到礦已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地質工作既是「良心活」,也需「碰運氣」。
然而新興的中國對礦業資源的急切需求,容不得人們依仗運氣。60年來,在國家和自治區的大力支持下,地質勘探技術和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各類礦產的橫空出世,正與此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