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反饋抑制

2021-01-15 高中生物在線

酶的競爭性抑制劑與底物具有類似的結構,通過競爭酶的活性部位而抑制酶促反應,非競爭抑制劑與酶的非活性部位結合,導致酶與底物無法正常結合,從而導致酶的活性降低或者喪失。


圖1:競爭性抑制劑(a)和非競爭性抑制劑(b)[1]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介紹一下酶的另外一種抑制情況:反饋抑制,它類似於酶的非競爭性抑制調節。

 

1. 代謝終產物往往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


細胞內的生物合成途逕往往是一系列酶促反應組成的,在得到終產物之前會產生多種中間產物,簡單表示如下圖所示。


圖2:代謝終產物往往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1]


初始底物經過酶1的作用下先變為中間產物A,再經過一系列的其它酶的作用下形成其它的中間產物,最終得到終產物。

 

2. 反饋抑制可視作一種非競爭性抑制


反饋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是指生物合成過程中,終產物對代謝途徑的酶的活性進行調節,所引起的抑制作用。大多數的調節是終產物與第一步或者是代謝分支點的酶結合,引起酶空間結構改變導致酶活性降低。這種變化是可逆的,當代謝產物與酶脫離時,酶結構便會復原,又恢復原有的活性。


與底物結合反饋抑制調節的酶具有兩個結合中心,一個是與底物結合催化底物反應的活性中心,另一個是與調節物結合,調節反應速度的別構中心。在此過程中,終產物相當於此類酶的非競爭性抑制劑。


圖3:終產物對酶的反饋抑制調節[1]

 

3. 反饋抑制在微生物的代謝調節中普遍存在


穀氨酸棒狀桿菌合成穀氨酸的途徑就是典型的反饋抑制過程。穀氨酸棒狀桿菌能夠利用葡萄糖,經過複雜的代謝過程形成穀氨酸。終產物穀氨酸的合成過量時會與穀氨酸脫氫酶結合併抑制酶的活性,從而導致合成途徑中斷;當穀氨酸因消耗而濃度下降時,抑制作用被解除,該合成反應又重新啟動。這種調節現象在核苷酸、維生素的合成代謝中十分普遍。

圖4:穀氨酸棒狀桿菌合成穀氨酸的途徑[2]

 

4.反饋抑制是一種負反饋調節


在高中生物學中,反饋調節是個重要的生物學概念,它是指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根據調節結果又分為負反饋調節和正反饋調節兩大類:正反饋調節的結果偏離原來水平,負反饋調節可維持原系統的相對穩定。


圖6:正反饋調節與負反饋調節[3]


在反饋抑制過程,代謝反應的終產物作為調節信息影響了原系統的工作,符合反饋調節的概念,並且從結果看可使系統保持相對穩定。


參考內容:

[1]Biology,McGraw-Hill,Peter H.Raven,12th.2020

[2]高中生物教科書,選修,全一冊,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3]http://www.guayunfan.com/baike/28879.html


推薦:競爭性抑制劑和非競爭性抑制劑

1.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2.進入公眾號設置"⭐"標

相關焦點

  • 酶的抑制作用與抑制劑(三)
    酶的抑制劑分為可逆抑制劑與不可逆抑制劑。可逆抑制劑通過非共價鍵與酶可逆結合,所以可用透析法除去,使酶活性恢復。根據抑制劑與底物的關係,典型的可逆抑制分為三種類型:(1)競爭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on) 抑制劑結構與底物類似,與酶形成可逆的EI複合物但不能分解成產物P。抑制劑與底物競爭活性中心,從而阻止底物與酶的結合。
  • 酶的抑制作用與抑制劑(一)
    使酶活力下降,但不引起酶蛋白變性的作用稱為抑制作用(inhibition)。能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質叫做酶的抑制劑(inhibitor)。研究抑制作用有助於對酶的作用機理、生物代謝途徑、藥物作用機制等深入了解。抑制劑與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團反應,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喪失,但並不破壞整體構象,所以不會使酶變性。
  • 酶的抑制作用與抑制劑(二)
    專一性不可逆抑制劑只與活性部位的基團反應,與其它基團不反應,所以抑制劑與酶以固定的比例反應,即所謂有化學計量關係。同時,酶與抑制劑作用後會完全失活,抑制劑與失活的酶也不再發生反應。因為抑制劑需要進入活性中心才能起作用,所以當有大量底物存在時,底物先與酶的活性部位結合,抑制作用就會減弱,稱為底物保護作用。專一性的不可逆抑制劑,又可以分為Ks型和Kcat型兩類。
  • Nature:拓撲異構酶的抑制機制
    一個DNA鏈運動的酶(如DNA和RNA聚合酶)在它們運動之前往往會引起超螺旋的積累。如果不加阻止,這種積累會使DNA發生過度纏繞,就像擰在一起的一個橡皮筋一樣。拓撲異構酶通過首先解理、然後降解DNA來緩解這種壓力。
  • 神經元膜電位水平可調控反饋抑制強度
    ,即神經元的膜電位水平可以調控反饋抑制的強度。 大腦皮層各種功能的正常發揮依賴於皮層中興奮和抑制的動態平衡。在皮層神經網絡中,興奮性的錐體神經元和抑制性的中間神經元通過突觸結構形成局部神經環路,這些環路是皮層中興奮-抑制平衡的結構基礎。
  • BMC Biology | CIPK15激酶介導NH4+轉運蛋白的反饋抑制
    Biology 期刊在線發表了何承訓研究團隊題為「Feedback inhibition of AMT1 NH4+-transporters mediated by CIPK15 kinas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銨轉運蛋白ATM1活性的反饋抑制由蛋白激酶
  • bioRxiv:核苷酸類似物可以抑制SARS-CoV聚合酶
    此前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C型肝炎病毒和冠狀病毒複製的機制以及病毒抑制劑的分子結構和活性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FDA批准的C肝治療藥物EPCLUSA (Sofosbuvir / Velpatasvir)應該可以抑制包括SARS-CoV-2在內的冠狀病毒。
  • :阻斷異位表達ATP合成酶抑制肺腺癌增殖
    7月20日,Cancer Research雜誌在線報導,抑制異位表達在肺腺癌細胞膜上的ATP合成酶可誘導未摺疊蛋白反應,從而觸發細胞生長抑制。科學家早已發現癌症細胞膜上存在線粒體F1F0-ATP合酶的異位表達,但它是否在此情況下發揮功能性作用仍不清楚。
  • Nature:DNA聚合酶θ抑制同源重組,促進腫瘤發生
    2015年2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在線刊登了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Agnel Sfei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非同源末端連接過程能夠利用聚合酶θ
  • 除了抗PD-1,還可以通過磷酸酶募集來抑制免疫受體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減弱細胞表面受體信號的替代方法,稱為通過磷酸酶募集(RIPR)抑制受體。受體磷酸化受多個過程的調節,包括磷酸酶(如CD45)的反向調節。抗PD-1抗體有效地阻斷了配體激活的信號傳導,但它們不抑制持續的細胞內PD-1信號傳導,而後者會持續抑制T細胞功能。
  • 《細胞》:科學家發現了可增強腫瘤侵襲性,抑制免疫的色氨酸代謝酶...
    在前不久的《細胞》雜誌上[1],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柏林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找到了一個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潛在靶點——IL4I1,IL4I1是一個代謝酶,由腫瘤產生,分解色氨酸得到的代謝物能夠激活芳烴受體(AHR),從而增強腫瘤的侵襲性,還抑制抗腫瘤免疫。因此,IL4I1抑制可能是一種新的免疫治療途徑。
  • Nature | α-KG通過抑制ATP合酶和TOR延長壽命
    檢測發現α-KG可以抑制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complex V的活性,在哺乳動物細胞中,也檢測到這種抑制,並且線蟲體內ATP水平降低,氧氣消耗降低。同時,通過呼吸分析驗證了α-KG對複合物V的特異性抑制。並且酶抑制動力學研究表明,為非競爭性抑制。
  • 【突破】抑制一種與痴呆相關的酶,或可逆轉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損傷
    BACE1(β-分泌酶1),又稱為澱粉蛋白前β-分解酶1。是在外周神經細胞中形成髓鞘的一種重要的天冬氨酸蛋白酶,是一種包含兩個活性位點的跨膜蛋白,可以在細胞外形成二聚體。由此看來澱粉蛋白前β-分解酶1是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重要因素。因此BACE1已引起製藥行業的關注,已開始開發BACE1抑制劑。但到目前為止,它們在解決阿爾茨海默氏症方面一直無效,而是可以治療這類人群的血管疾病。
  • Nature:抑制U34-tRNA酶有望治療對靶向療法產生抵抗性的惡性黑色素瘤
    他們揭示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能夠重編程它們的蛋白合成機制,並且在產生抵抗性期間對一個新的修飾tRNA的酶家族上癮。引人注目的是,利用靶向療法抑制這些酶分子會產生強烈的抗腫瘤作用。這些新的發現將有助於開發改進的診斷工具和黑素瘤治療方法。
  • 蘿蔔硫素(SFN)對尿素酶抑制活力的重大意義
    尿素酶在生物科學史上發揮了不可預見的作用:(i)尿素酶是第一個被結晶的酶(從洋刀豆中結晶),引起JB Sumner將特定的生物活性歸因於純蛋白質,從而掀起了20世紀最激烈的科學辯論之一; (ii)尿素酶是第一個在活性位點需要兩個鎳原子的酶; (iii)尿素酶是由除幽門螺桿菌外的幾種重要的人類感染因子大量合成的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揭示致癌組蛋白突變抑制SETD2甲基轉移酶活力的分子基礎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7月31日,《基因與發育》(Genes & Development) 雜誌發表了醫學院李海濤教授課題組題為「甲基轉移酶SETD2識別致癌組蛋白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for oncohistone
  • 美白淡斑、均勻膚色、強於維C,有效抑制酪氨酸酶在皮層中積累
    兩者的區別為:---α-熊果苷是生化製品,而β-熊果苷基本由化學合成,前者成本遠高於後者;---α-熊果苷相對β-熊果苷,更易溶於水、耐高溫、光穩定性好、在安全劑量內無細胞毒性;---α-熊果苷在低濃度下就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強度是β-熊果苷的10倍左右。
  • 抑制蛋白已經過時,降解蛋白即將來臨?
    這篇文章介紹了目前已知的蛋白降解技術,從無選擇性的熱休克蛋白抑制劑、到意外發現的AR、ER降解小分子、到機理未知的HyT、到Crews教授自己發明的利用連接酶降解的PROTACs技術。重點比較了PROTACs和其它蛋白去活技術如RNA抑制蛋白表達、不可逆抑制劑去活目標蛋白。PROTACs的目標是成為藥物,而不僅是用於靶標確證。PROTACs技術原理很簡單。
  • 仲胺通過與苯丙氨酸tRNA合成酶的高選擇性結合抑制革蘭氏陰性菌的...
    仲胺通過與苯丙氨酸tRNA合成酶的高選擇性結合抑制革蘭氏陰性菌的生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37:35 美國哈佛大學Daniel Kahne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小膠質細胞負反饋控制神經元活動
    小膠質細胞負反饋控制神經元活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 23:35:22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Anne Schaefer團隊發現小膠質細胞對神經元活動的負反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