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Biology | CIPK15激酶介導NH4+轉運蛋白的反饋抑制

2021-01-15 AraShare

撰文 | 晨晨

原創不易,感謝轉發


2020年12月14日,BMC Biology 期刊在線發表了何承訓研究團隊題為「Feedback inhibition of AMT1 NH4+-transporters mediated by CIPK15 kinas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銨轉運蛋白ATM1活性的反饋抑制由蛋白激酶CIPK15所介導,通過對C端保守的蘇氨酸殘基磷酸化調節NH4+的攝取和積累。

銨(NH4+)是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也是細菌、真菌和植物的重要氮源。當NH4+供應超過最佳範圍時則會產生毒害,限制或抑制植物生長、發育和作物產量。植物銨轉運蛋白(ATMs)家族是負責NH4+攝取的關鍵轉運蛋白,其活性受變構反饋抑制的調控,由胞質內C端蘇氨酸的磷酸化(CCT)所介導然而,目前對負責NH4+依賴性ATMs磷酸化的完整調控通路尚不完全清楚,在此推測在NH4+積累條件下,可能存在特定激酶發揮關鍵調節作用

1. CIPK15抑制ATM1;1和ATM1;3的活性

CBL互作蛋白激酶CIPK,也被稱為SNF1相關激酶(SnRK),已知可調節不同類型轉運蛋白及陰離子通道蛋白的活性。為研究CIPKs是否具有ATM調控作用,研究者系統篩選了能夠影響非洲爪蟾卵母細胞ATM1;1(ATM家族成員)活性的CIPKs。通過爪蟾卵母細胞ATM1;1雙電極電壓鉗(TEVC)及在酵母中利用ATM1;3的NH4+轉運體活性傳感器AmTryoshka綜合分析表明,CIPK15能夠在不同異源系統中發揮作用,並特異性抑制ATM1;1和ATM1;3轉運活性


2. CIPK15與不同ATMs成員互作

為驗證CIPK15是否與NH4+營養有關,在野生型根中添加1mM NH4+後對CIPK15的表達進行檢測,結果顯示CIPK15受NH4+的顯著誘導。為檢測CIPK15是否與ATM1互作,分裂泛素化酵母雙雜、β-半乳糖苷染色及菸草葉片中雙分子螢光互補分析結果表明,CIPK15可以與ATM1家族成員特異性互作圖1)。

 

圖1. CIPK15與ATM1;1互作


3. CIPK15突變導致15NH4+吸收活性提高和NH4+積累量增加

ATMs包含多個磷酸化位點,其中緊隨跨膜結構域XI的保守CCT中的T460在ATM1的變構調節中起關鍵作用。通過對兩個CIPK15敲除突變體進行檢測並對ATM1;1磷酸化狀態進行分析,得知CIPK15為NH4+觸發的ATM1磷酸化所必需。基於該結果,為確定CIPK15是否影響植物對銨的吸收及對NH4+的毒性反應,將cipk15突變體暴露於NH4+環境下,發現突變體對NH4+敏感,而對NO3-不敏感。經NH4+預處理後,cipk15突變體中NH4+積累量明顯增多。15NH4+攝取分析同樣表明,cipk15突變體中對NH4+吸收顯著增加圖2)。這些結果表明CIPK15對於ATM1介導的NH4+攝取抑制是必需的

 

圖2. cipk15突變體中NH4+的含量與轉運


4. CIPK15是擬南芥NH4+耐受的關鍵因子

高水平NH4+對初生根的生長產生負面影響。為檢測cipk15突變體中NH4+的高積累和NH4+誘導的ATM1;1磷酸化是否影響NH4+敏感性,對NH4+存在與否是的根系生長情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cipk15突變體的初生根長較野生型更短。NH4+類似物甲基銨(MeA)由ATMs特異運輸,實驗結果發現cipk15突變體同樣對MeA敏感,這進一步說明CIPK15為ATM1;1活性抑制所必需(圖3)。綜上表明當根系暴露於NH4+或MeA時,CIPK15活性在限制ATM1;1對NH4+的吸收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圖3. cipk15突變體對NH4+及MeA表現出超敏表型

本研究鑑定了NH4+反饋抑制網絡中的一個關鍵成分,即CIPK15蛋白激酶,它直接與ATM互作,使C端保守的蘇氨酸磷酸化,從而調節銨的攝取和對外界NH4+濃度的依賴性。在該領域,懸而未決的問題是植物如何感知銨濃度以及如何激活CIPK15。據報導,CIPK15參與ABA信號通路和ERF7的磷酸化,且CPK32被證明在ATM活性的調節中發揮作用,這均對以後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導和借鑑意義。

本推文未經專家審閱,限於作者水平,難免存在錯漏,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閱讀原文獻!




相關焦點

  • BMC Biology | 近期要文及特刊更新
    DOI:s12915-018-0554-z 用雙特異性試劑靶向Tie2-αvβ3整聯蛋白軸以抑制血管生成 Targeting the Tie2–αvβ3 integrin axis with bi-specific reagents for the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 Tomer
  • CRISPR/Cas9介導的非同源DNA敲入在多拷貝基因敲除中的應用 | BMC...
    utm_source=other&utm_medium=other&utm_content=null&utm_campaign=BSCN_2_DD_BMCBio_Art_Scinet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_G1shHW7FxO7um8QDwSHZQ 生物醫學研究中,
  •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4 13:43:40 近日,清華大學葛亮課題組報導了一條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郵箱:bmcbiologyeditorial@biomedcentral.com。 其他文章 評論文章 Open questions: how to get developmental biology into shape? 如何使發育生物學成型 Timothy E.
  • 研究揭示WLS/Evi介導Wnt轉運和分泌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WLS/Evi介導Wnt轉運和分泌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5:5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Filippo Mancia、杜克大學David M
  • J.Immunology:酪氨酸蛋白激酶Btk乙醯化調控研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酪氨酸蛋白激酶Btk轉錄調節的新機制:組蛋白乙醯轉移酶p300介導的組蛋白乙醯化正調,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1介導的組蛋白去乙醯化負調Btk轉錄及表達。這些結果拓展了對Btk調節及其功能的認識,並有益於對相關疾病的研究。
  • BMC Biology很高興與您分享我們6月的最新研究、約稿以及期刊的...
    我們很榮幸地歡迎印度塔塔基礎研究院的Sandhya Koushika副教授加入編輯委員會。 本月的研究論文帶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有絲分裂時細胞內膜和微管的行為、細胞對不同濃度過氧化氫的反應以及改進的類器官模型。 三大專題系列的最新內容如下:「進化論」專題中介紹了家犬馴化的基因組學;「神經生物學新技術」專題中介紹了亨廷頓病的一種精細的共培養模型;「膜蛋白質量控制」專題中介紹了與線粒體蛋白分解相關的研究和評論。
  • Cell | WLS/Evi介導Wnt轉運和分泌的結構基礎
    細胞分泌Wnt,通過局部作用達到附近的受體細胞,與多種細胞表面受體相互作用,包括人Frizzleds家族、Wnt共受體如LRP5/6和受體酪氨酸激酶ROR2。Wnt-受體互作可誘導不同的下遊信號反應,包括穩定β-catenin、調控基因表達、激活JNK和調控細胞極性等。
  • ...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
    2020年12月7日,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宏課題組題為Inositol polyphosphate multikinase inhibits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TFEB to negatively regulate autophagy activity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肌醇多磷酸激酶
  • Moleculer Cell: IKK抑制RIPK1介導的細胞死亡效應機制研究
    在NF-kB上遊有一類起著調節作用的蛋白激酶複合體叫做IKK,它由三個蛋白亞基組成:IKKα,IKKβ,IKKγ。其中,IKKγ起著調節IKK複合體活性的作用。TNFR1激活後會形成同源三聚複合體,並且能夠吸引下遊的蛋白(TRADD,RIPK1,TRAF2,cIAP1/2)形成蛋白複合體cIAP1/2是E3泛素連接酶,它們能夠將RIPK1特定位點泛素化,泛素化後的RIPK1能夠進一步募集NEMO(IKKγ)並將其也泛素化;另外,泛素化的RIPK1也能夠募集TAB2/3與下遊激酶TAK1,TAK1最終將IKK磷酸化並激活,引起信號的釋放。
  • Nature|SNX5介導病毒自噬與抗病毒免疫力
    SNX5是一種細胞內吞體蛋白,包含兩段重要的結構域:一段可與磷酸肌醇(如 PtdIns(3)P)結合的PX結構域;一段感知、驅動膜結構彎曲的BAR結構域。作者運用siRNA敲減SNX5後抑制了SIN或HSV-1感染後細胞自噬,這種抑制作用在寨卡病毒(Zika virus)、西尼羅河病毒(WNV)、基孔肯雅病毒(CHIKV) 八種來自五個差異巨大的病毒科的人類病毒亦可觀察到。
  • 生物物理所揭示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
    2020年12月7日,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宏課題組題為Inositol polyphosphate multikinase inhibits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of TFEB to negatively regulate autophagy activity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肌醇多磷酸激酶
  • 植物中的「叛逆者」——蛋白激酶SnRK2.8,協助病原菌侵染
    主動防禦也被稱為誘導防禦,主要通過植物體內的相關受體蛋白觸發機體的一系列免疫反應,比如活性氧的產生,胼胝質的沉積,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等來限制病原菌的感染。同時,病原菌也會分泌效應分子 (蛋白) 進入植物細胞,來抑制植物的免疫應答,從而提高植物的易感性,促進病原菌的感染。已有的研究表明,病原菌分泌的效應蛋白可以被宿主中的激酶磷酸化,這種翻譯後修飾對它們的活性很重要。
  • mTOR激酶抑制劑聯合用藥研究取得進展
    新一代mTOR激酶抑制劑由於它們能同時抑制mTORC1和mTORC2,在臨床前研究中具有優於雷帕黴素的抗腫瘤活性。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課題組建立了mTOR激酶抑制劑的發現和研究平臺,在研究新mTOR抑制劑X-387的抗腫瘤作用機制(Biochem Pharmacol 2012;83:1183-94)同時,發現mTOR激酶抑制劑長時間作用後AKT活性能夠恢復,同時導致一系列受體酪氨酸激酶受體表達上調,成為限制mTOR激酶抑制劑抗腫瘤活性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聯合用藥成為克服這一缺陷的重要策略。
  • 通過在釀酒酵母中表達反饋抑制N-乙醯穀氨酸激酶來大量生產鳥氨酸
    編譯:何伊詩 陳綺君 梁馨賢 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清酒是一種傳統的日本酒精飲料,在發酵過程中,酵母暴露在高濃度的乙醇中,這削弱了酵母細胞的生存能力,抑制了酵母細胞的生長和發酵(Kodama, 1993)。
  • 水通道蛋白在消化系統的表達與調節
    磷酸化機制——環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ophate,cAMP)依賴的水通道蛋白的活性調節。AQP1、AQP 2、AQP4、AQP5 都含有蛋白激酶 A( PKA)和蛋白激酶 C ( PKC)的同源序列,AQP3 含有 PKA 和蛋白激酶 G( PKG)的同源序列,可以直接受磷酸化作用的調節。
  • 抑制癌細胞的p53基因
    和37被磷酸化;Ser15和Ser20的磷酸化修飾還可以影響細胞的周期阻滯和DNA損傷修復;Ser15、Thr18和Ser20磷酸化後,可以通過阻斷MDM2介導的p53的降解,增強p53轉錄活性;Ser33和Ser46在介導細胞凋亡的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Ser46磷酸化水平的上升可以促進細胞凋亡基因的表達,進而促進細胞的凋亡;絲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MAPK) 也可以使TAD區Ser33和Ser46
  • BMC Biology | 九月內容更新
    相關研究主要包括piRNA如何介導應激反應和代際適應性,組蛋白變體在控制胚胎幹細胞基因表達中的作用,以及父系遺傳中的多梳抑制複合體2。其他的文章包括海葵中刺細胞的轉錄,以及帕金森氏病相關突變如何損害神經元信號傳導等。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者想諮詢稿件是否合適,請隨時通過BMCBiologyEditorial@biomedcentral.com與我們聯繫。
  • BMC Biology 最新內容目錄
    期刊:BMC Biology BMC Biology 最新內容目錄 閱讀原文: https://bmcbiol.biomedcentral.com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 北京林業大學綜述細胞膜轉運調控植物免疫的機制!
    基於磷脂的信號轉導包括磷脂酶(PLs)和脂質激酶的激活,脂質信號的產生,以及通過脂質蛋白相互作用與下遊靶點結合。基於其生化和調節特性,每個磷脂激酶或脂質激酶領導一個特定的磷脂為基礎的信號通路。這些途徑改變了細胞和生理過程,包括膜變形、膜轉運事件、內膜組織和細胞骨架重排。植物已經進化出一種複雜的免疫系統,能夠感知和對抗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