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工程可以實現動植物雜交?本以為是個突破,結果卻是個笑話

2021-01-19 板慄和酥餅是倆鳥

40多億年前,世界上還沒有動植物的區別,因為大多數存在的生物都是單細胞,它們一般都自產自銷。

直到有一天,一隻單細胞突然發現,哎,吃別人好像更方便一點啊,於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能量,它就動了歪心思。搖身一變,進化出了鞭毛來追著吃其他的細胞。自此,動植物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知道了這一點,我就有一個疑問了,動植物既然最初的時候就是一家,那麼現在那些四處亂跑的動物們和安安靜靜的天天曬太陽的那些植物們能不能實現雜交呢?

我們都知道,想要實現那些親緣關係比較遠的雜交一般都要通過細胞工程來完成。那麼通過細胞工程技術能不能實現動植物雜交呢?

怎樣通過細胞工程實現動植物雜交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細胞工程是幹什麼的。

取一個細胞,放在培養基裡培養,最終培養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取兩個不一樣的細胞,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細胞,並且它可以正常繁殖生長,這就是細胞工程。

而我們想要實現動植物雜交這個匪夷所思的技術,就必須要通過細胞工程中的細胞雜交技術。

細胞雜交,其實就是將兩個細胞搞在一起,然後弄出一個新細胞。

再說我們的目的,動植物雜交,那就取一個動物細胞和一個植物細胞然後把它們搞在一起等著就行了嗎?

顯然是不行的,先不說動植物的親緣關係有多麼多麼的遠。就說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本質上它就不一樣,最顯而易見的,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有,就這一點,就不知道難死了多少位科學家。

但是這就意味著咱們的想法一點實現的可能都沒有嗎?也不是!

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倒是可以辦到一點,那就是用酶,把植物細胞它的「衣服」給脫掉,讓它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細胞體,那麼這種「脫光了」的細胞,有沒有可能與其他細胞相結合呢?

幸運的是,這個是可能的!

早在80年代,就已經有科學家研究出了電融合法等方法來融合原生質體(就是『脫光了』的植物細胞)。

電融合法?果然,不聽話?電一頓就好了。

說到這裡,答案好像呼之欲出了,通過細胞工程技術,動植物雜交好像確實是有可能的!

既然有可能,那有成功的例子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件曾引起了整個生物界轟動的大事,十多年前,有兩位德國的科學家突然宣布說他們成功的將牛細胞和西紅柿細胞結合了,並且培育出了牛西紅柿,簡稱「牛柿」。

牛柿的葉子像西紅柿,開黃花,能結出西紅柿。西紅柿的味道很鮮美,有牛肉的味道。還有報導說,「牛柿」的皮很厚,有點像牛皮。

這?事情怎麼變得這麼簡單了?這就已經搞出來了?

哈哈哈,當然是假的。這篇報導發表在1983年的4月1日,這天是西方國家的愚人節呀,在這天開任何的玩笑都不會受到批評。

哎呀,原來是假的,我褲子都脫了,你就給我看這個?

不過這個玩笑也不是毫無根據的,現在的確已經可以做到將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搞」到一起了。只不過還做不到將這個細胞培育出新生物來。

所以,目前想要通過細胞工程技術實現動植物雜交是不行的。

融合細胞可以,但將新細胞中細胞核內的遺傳信息表達出來就太難了。這是目前人類解決不了的難題。

動植物雜交有什麼意義呢?

說了這麼多,還是啥也幹不了,那搞這些有的沒的圖什麼呢?嘿!你還別說,這還真是有用,如果這項技術一旦突破,那將轟動整個生物界。

想像一下,一隻奶牛體內含有葉綠體。根本就不需要放牧,只要每天躺那曬曬太陽就能長膘產奶,多麼的神奇!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永動牛」吧。

別說別的了,就說屏幕前的你,你身體所需要的20種胺基酸,其中有8種是自身所提供不了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要提到營養均衡了,你必須既吃肉又吃菜,才能使得自身營養均衡。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愛吃肉的小朋友們,你們必須要吃蔬菜才能營養均衡;意味著不愛吃肉的小可愛們,也必須向嘴裡塞幾塊肉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

嘶~~~說到這我好像突然懂了,如果這項技術得到突破,不說什麼生物界怎麼樣怎麼樣,反正我是不是可以只吃肉了。可以這麼理解吧,那這也太爽了吧。

不過爽歸爽,還要是要注意的,吃肉太多還是不太好,起碼體重就不會放過你的。

那如果科技再發達一點,給人的細胞內也融合葉綠體。那你甚至每天都不需要吃飯了,曬曬太陽就不會餓了。天哪,早點要是有這項技術,那古時候也就不會餓死那麼多人了。

總之,動植物的雜交理論上是可能的,但是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還做不到,或許以後可以,或許以後還是做不到。但,這些都不能阻攔我們思考的腳步。只要你敢想,什麼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到。

最後,問大家一句,如果動植物雜交技術真的實現了,你們最想要讓什麼動物和什麼植物雜交呢?

相關焦點

  • 10個酷斃了的動植物跨種雜交物種:這也算是高科技了
    又或者隆頭魚直接向淡水鯉魚和絨口魚的後代發起攻勢,有了跨三類物種的雜交後代。  無論是哪種,其結果顯而易見。2008年報告中,科學家報導了這個跨三類物種的「混血兒」——一部分像隆頭魚,一部分像絨口魚,一部分像淡水鯉魚。為了給這種魚命名,科學家根據它是三種魚類的雜交後代,即「雜種」,給它起名為雜種魚。
  • 第六章 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二)
    2.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限制酶)①識別位點:一種限制酶只能夠識別一種特定的核苷酸序列②作用位點:磷酸二酯鍵③作用結果:黏性末端或平末端(2)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①作用:連接黏性末端或平末端脫氧核糖和磷酸之間的缺口(3)基因的運載體—質粒(最常用)
  • 高中生物之細胞工程練習題——植物細胞相關
    ,向植物細胞中導入目的基因可以採用農桿菌轉化法,A 項正確;已經導入目的基因的細胞,可以插入標記基因,並設置針對標記基因的選擇培養基進行選擇,所以B項正確;細胞工程中,在細胞融合時,可以用聚乙二醇誘導原生質體融合,而本題不涉及細胞融合,所以C項錯誤;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可以通過控制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比例,來調節植物細胞的生命活動,所以D項正確。
  • 擬南芥父本單倍體誘導在小麥上複製 雜交小麥育種時間縮短
    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呂建團隊1月11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先正達種業科學家蒂姆·凱勒赫爾(Tim Kelliher)團隊合作,不久前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團隊開發出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三系小麥(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雜交制種成本。
  • 《動植物細胞的區別》答辯題目及解析
    《動植物細胞的區別》答辯題目及解析一、觀察動物細胞時在載玻片上要滴加生理鹽水的目的是什麼?【參考答案】生理鹽水可以保持細胞正常的形態,便於觀察細胞。二、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參考答案】有無核膜包被的成形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主要區別,真核生物有細胞核,原生生物只有擬核,無成形細胞核。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你是如何達成的?【參考答案】根據我對本節課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說出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
  • 科學網—雜交小麥「一步到位」
    然而,一直以來,小麥雜種優勢效應研究進展比較緩慢,這就限制了通過雜種優勢來實現小麥增產穩產。 針對這一挑戰,先正達集團開始探索新的雜交育種技術。 一步轉育實現7%的誘導率 與水稻、玉米不同,小麥由於物種本身的複雜性,導致其雜交進展相對比較緩慢。 「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同樣的基因一般只有2個拷貝。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網長沙11月3日電(王昊昊)「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周年畝產突破
  • 雜交技術再次升級,世界上第1個豬猴生物誕生
    提到雜交,我們的第一反應一定就是名聲響徹我們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袁隆平老先生和他團隊的研究下,以不育的雄性水稻為工具,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另一半」,從而實現糧食增產,並產生優良水稻的這一設想得到實現。這也讓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成功研發並且廣泛推廣的國家。
  • 雜交小麥「一步到位」—新聞—科學網
    但是同為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的小麥,受其六倍體複雜性所限,卻在雜交育種上停滯不前。多年來,世界育種家們都在尋求突破,但這條路走得異常困難。 近日,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正達集團)資深研究員呂建課題組在《自然—生物技術》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他們開發出了作物上首個具商業化潛力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 雜交小麥育種因此有望駛上快車道。
  • 英國秘密製造155個人獸雜交胚胎,引世界恐慌,專家:違背人倫
    2009年,一部名為《人獸雜交》的科幻驚悚電影上映,講述了兩位專研基因工程的科學家,為了搞出轟動世界的研究,而秘密將人類和動物的DNA進行雜交,最後他們成功培育出了「Dren」,這隻怪物長著巨大的雙眼、瘦長的胳膊和細長的尾巴,它還能發出鳥的叫聲,並且是雌雄同體,十分詭異,當年小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確實挺難受的。
  • 雜交水稻拯救了地球,豬猴雜交的結果是什麼?研究員為此親自實驗
    作為雜交水稻的發明者,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是地球的救星。於是,不僅僅是在植物方面,許多動物學家也想通過雜交得出新的物種。前段時間,世界第一次豬猴雜交公布了。在植物學領域,雜交是一項很常用的技術。因為在植物進化的過程中,會存在許多的性狀。就拿水稻為例子,如果我們前往一片野生的稻田進行觀察的話,我們會發現那裡的水稻並不像我們在電視裡看到普通農名伯伯種植的水稻一樣,整整齊齊的。
  • 袁隆平的超級雜交水稻又豐收了
    (新華社發 薛宇舸 攝)近日,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草壩鎮的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蒙自示範基地裡,專家組對第二代「超優千號」進行測產,最終測產結果為畝產1134.6千克,實現連續4年平均畝產超過1100千克。
  • 張鋒實驗室:CRISPR革命性突破,實現同時編輯數十個基因
    目前在大多數情況下,CRISPR-Cas工具一次只能編輯一個基因,少數情況能同時修改2-3個甚至更多的基因,但是大規模的編輯幾乎是「夢裡看花」。 近日,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的研究團隊突破瓶頸,帶來CRISPR-Cas技術革命性突破——實現同時對細胞內基因的25個靶點進行編輯,甚至理論上能進一步增加到數百個基因。
  • 蘇聯進行「人猿雜交」實驗,5個非洲女孩作實驗對象,有何結果?
    事實上,人本身就是從猿進化而來,人與猿都屬於靈長類近親,既然人做了地球的主宰,那說明人的腦子還是進化的比猿強,那為什麼還要和猿雜交呢?目的在於人類希望能夠拾回丟掉的力氣。說是人在進化過程中更加注重了智力發育,因而退化了部分力氣,如果再次進行雜交,那或許可以產生兼具智力和體力的新物種。
  • 「給我一個細胞 還您一片森林」
    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施季森帶領的團隊和福建金森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緊密合作,建成並投產了年產2000萬株規模的生產線,成為國內首個應用細胞工程技術實現林木種苗產業化最大規模生產的項目,也成為福建省科技和人才強縣示範基地,該項目也是林業資源培育企業轉化先進科技成果的典型。
  • 《細胞工程》複習資料
    細胞工程的重要應用(植物、動物)(1) 植物細胞工程的應用① 優質植物脫毒和快速繁殖② 細胞工程育種:利用培養變異,篩選優良突變體③ 利用遠緣雜交幼胚培養,獲得雜種植株,克服其雜交不親和性② 創造細胞質雜種:轉移細胞質控制的性狀,實現雙親細胞質的融合。③ 為攜帶外源遺傳物質(信息)的大分子滲入細胞創造條件。④ 利用細胞融合技術觀察蛋白質運動,意義在於從此打破了僅僅依賴有性雜交重組基因創造新種的界限,擴大了遺傳物質的重組範圍。
  • 中國生物晶片面臨3個關鍵問題
    基因晶片的測序原理是雜交測序方法,即通過與一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針雜交進行核酸序列測定的方法,在一塊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靶核苷酸的探針,當溶液中帶有螢光標記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與基因晶片上對應位置的核酸探針產生互補匹配時,通過確定螢光強度最強的探針位置,獲得一組序列完全互補的探針序列。
  • 細胞工程可分為動物細胞工程、植物細胞工程、微生物細胞工程
    第一章1、細胞工程:應用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通過類似於工程學的步驟,在細胞整體水平或細胞器水平上,按照人們的意願來改變細胞內的遺傳物質以獲得新型生物或一定細胞產品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技術。2、分類:根據研究生物類型不同,細胞工程可分為動物細胞工程、植物細胞工程、微生物細胞工程。(1)動物細胞工程包括:細胞培養技術(包括組織培養、器官培養);細胞融合技術:胚胎工程技術(核移植、 胚胎分割等):克隆技術(單細胞系克隆、器官克隆、個體克隆)。
  • 英國造出155個人獸雜交胚胎,科學家稱:這是人類毀滅的前奏
    為了突破這些限制,培養人獸結合的胚胎或器官就成為一種嘗試,這既可以減少免疫排異,還可以獲得大量的生物資源(器官和組織)以供移植和治病。早在1984年的時候,只有一半心臟的史蒂芬妮·菲伊·波克萊就接受了換心手術,移植了狒狒的心臟,但在手術結束21天後因移植器官沒有長合而死亡。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呂建團隊1月11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先正達種業科學家蒂姆·凱勒赫爾(Tim Kelliher)團隊合作,不久前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團隊開發出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三系小麥(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雜交制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