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麼是鞘腐病
玉米鞘腐病是2007年以來我國東北玉米產區新發生的一種病害,該病害症狀特點與玉米的褐斑病、紋枯病和圓斑病等有相似之處。該病主要危害玉米葉鞘,在玉米生育中後期發生危害,受害葉鞘呈黑褐色腐爛症狀,故稱之為鞘腐病。
02 發病症狀
該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致病菌為層出鐮孢菌,主要發生在玉米生長後期的籽粒形成至灌漿充實期,病害主要發生於葉鞘部位,而不侵染葉片和莖稈,發病初期形成水漬狀不規則黑褐色小點,後逐漸擴展直徑可達5cm以上,多個病斑匯合形成黑褐色不規則形斑塊,蔓延至整個葉鞘,導致葉鞘幹腐。
田間偶爾可見病斑中心部位產生粉白色黴層。病斑常見部位為葉鞘下部,逐漸往中上部葉鞘蔓延乃至棒三葉部位,造成葉片發黃,乾枯,影響玉米灌漿,一旦蔓延至苞葉部位,有可能引起穗腐,造成很大的產量損失。
03 致病病菌
據遼寧植保研究所徐秀德等人調查研究,病原是層出鐮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Nirenberg],小型分生孢子串生和假頭生,長卵型或橢圓形,無隔膜或具備隔膜,大小7.6-10.7微米x3.6-4.3微米。
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較直,頂胞漸尖,足胞較明顯,1-5個分隔,大小27.1-38.3微米x3.7-4.9微米,產孢細胞為內壁芽生瓶梗式產孢。
04 危害
玉米蚜蟲本身不攜帶或傳播玉米鞘腐病菌,但其取食玉米葉鞘造成的機械傷口及排洩產生的蜜露均會加重玉米鞘腐病的病情。覆蓋葉面上的蜜露不僅影響光合 用 ,還會引起病菌寄生,誘發煤汙病 、病毒病並招來螞蟻為害 ,導 致被害植株長勢衰弱 、發育不良, 產量降低。國內種質中可追溯到塘四平頭和旅大紅骨血緣的自交系對玉米穗腐病發病率較高,大多屬於感病材料,屬於塘四平頭群的黃早四易感莖腐病、絲黑穗病,且在感染玉米鞘腐病後,減產率高達 36.06%,
隨著玉米鞘腐病發病級別的升高,玉米莖稈抗倒伏能力呈降低趨勢。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病害的侵入導致莖內部結構變化,同時病斑的擴大影響了植株光合作用而造成莖稈抗倒伏能力下降。層出鐮孢是產生伏馬毒素(Fumo⁃ nisins)的關鍵鐮孢菌之一。伏馬毒素是一種鞘脂類化合物,可在動植物細胞中競爭性抑制鞘脂的生物合成,從而造成鞘胺鹼在細胞中的積累,引起細胞死亡及多種人畜共患病。
05 發病規律
病原菌在病殘體、土壤或種子中越冬,來年隨風雨、農具、種子、人畜等傳播。高溫高溼有利於該病的流行。病菌在5-35℃溫度範圍內均能生長,適宜溫度25-30℃,最適28℃時菌絲茂盛密集。在遼寧省田間調查發現,東部山區發病嚴重,中、北部發病偏重,遼西地區較輕,這可能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特別是田間溫、溼度有關。田間初步觀察發現,品種間發病程度存在明顯差異,玉米自交系發病重於雜交種。在美國,White等記載了在玉米上發生有紫葉鞘病,此病在玉米抽絲階段開始發生,只危害葉鞘而不侵染葉片和莖。
06 防治措施
1.輪作調茬,清除田間病殘株燒毀,深翻滅茬,減少菌源。
2.選種抗病品種,用種衣劑拌種。用種子重量0.4%的5%根保種衣劑拌種:先把藥劑加適量水噴在種子上拌勻,再堆悶4—8小時後直接播種。或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拌種,堆悶4~ 8小時後直接播種。
3.發病初期在莖稈噴50%咯菌清可溼性粉劑、農用鏈黴素可溼性粉劑、50%退菌特可溼性粉劑等,7-10天一次。
(來源:聚種購)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了解更多資訊,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聯繫電話:0371-6332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