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到底好不好?民眾與政府感受天差地別

2020-12-07 中國新聞網

臺灣經濟到底好不好?民眾與政府感受天差地別

2017-06-15 11:01:19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7年06月15日 11:0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參與互動 

  中國臺灣網6月15日訊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臺灣經濟到底好不好,似乎成為一個沒有交集的議題。政府不斷公布統計數據,顯示出口持續升溫、GDP成長高於預期、外人直接投資金額創近期新高、臺股站上萬點等,但民間感受卻大不同,抱怨薪資沒有調高,物價卻不斷上漲,實質收入減少。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蔡政府執政一周年民調,近7成民眾不滿意政府經濟表現,不滿意度創新高。

  評論指出,民眾與政府對經濟的感受為何天差地別?主要在於政府不懂人民的心,政府拼的不是人民想要的。在位者重視可以彰顯政績的數據,如進出口統計、經濟成長率或外人直接投資額等,人民在乎的卻是切身相關的數字,如物價、薪資與所得。經濟成長率從保1到保2,看似成長一倍,主要因素是去年經濟太差,基期過低及國際景氣復甦所致,而不是政府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更重要的是,成長一倍的經濟成長率對社會大眾沒有實質意義,民眾當然無感。

  評論表示,對超過1100萬的受薪階級來說,每天拼死拼活,換來的只是微薄的薪資,看不見生活改善的機會,GDP成長換來的只是所得分配的惡化,如何期待民眾對成長有感。1995年以前,受僱人員報酬比重在GDP要素所得組成中,幾乎都在5成以上,近年來只剩下4成左右。政府不思考解決方案,只自滿於保2的經濟成長率,何其可悲。

  臺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林全曾表示,薪資上漲將會帶動物價上揚,政府不該輕易調漲薪資,這顯然是一種不在乎民眾感受、自恃專業的知識傲慢。這種專業知識只存在於學術理論的象牙塔,而不符合真實世界情況。薪資上漲會帶動物價上揚,前提是實質薪資已充分反映勞動生產力的成長率,因此當薪資上漲帶動人力成本提升時,企業在無多餘利潤下只能提高產品售價,進而拉升物價上揚。

  問題是,過去15年來,臺灣的整體產業平均勞動生產力大幅提高5成以上,同期間各業受僱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卻僅成長不到兩成,兩者差距至少在3成以上。這意味著企業老闆沒有讓薪資充分反映勞動生產力,因此調漲薪資不會造成物價上揚,除非調漲幅度超過3成以上。

  評論稱,新政府執政一年來,在意表面的經濟數據,卻不重視民眾的真實感受,對過去一直宣稱跟人民站在一起的民進黨而言,不啻是更大的諷刺。臺北市東區店面的蕭條與冷清,正是當前經濟困境的縮影。從忠孝東路上的SOGO百貨一路向東延伸,到光復南路口的孫中山紀念館,過去是時尚潮流與精品百貨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全臺北出租店面的指標地區,即使店面租金一漲再漲,仍然一位難求。如今頻頻爆出關店出走潮。從去年年底的知名日本化妝品牌DHC、蘋果經銷商優仕,到今年5月的大型鐘錶店亨得利,先後關店。根據戴德梁行調查統計,近年東區一線店面空置率飆破1成,平均10間就有一間等著出租,遠比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高出一倍以上。整個東區黃金地段,走沒幾步就可看見鐵卷門深鎖、降價租售廣告牌高掛,沒有人會同意經濟好轉的說法。

  睽違已久站上萬點的股市,這次也撩不起民眾的激情。過去每站上萬點,號子就大開香檳慶祝,這次卻門口羅雀,外界戲稱「無感萬點」。緣由就在於歷經證所稅與股利所得可扣抵稅額減半等爭議後,散戶與中實戶紛紛退出市場,形成外資控盤的架構。失衡的市場結構下,只有外資高持股的權值股與高價股帶動大盤衝關萬點,散戶鮮少參與,萬點當然無感。但對於好大喜功的執政者而言,這可是有感的政績。特別是面對「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前瞻」基礎建設等爭議事件衝擊,新政府希望大加宣導,能夠轉移焦點。但這對民眾生活的改善有幫助嗎?

  評論表示,對於重新執政的民進黨,人民是高度期待的。不過,期待愈高,失望也就愈高。各家民調持續下滑的施政滿意度,已清楚揭露這個事實。拼經濟絕非只是口頭說說,更需實際端出牛肉。重要的是,這盤牛肉絕不能只獨厚於特定產業或特定人士,而是必須儘可能地滿足所有人民,尤其是為數眾多的受薪階級。拼經濟如何讓百業興盛,讓民眾有感,而非只是表面經濟數據好看,或許是蔡英文民調起死回生的關鍵。(中國臺灣網 齊曉靖)

相關焦點

  • 港臺腔:民進黨吹噓經濟政績,臺灣民眾:what?!
    然而,島內民眾對此相當無感,輿論頻頻質疑:冰冷的GDP數字一直在漲,民眾所得卻不升反降,民進黨當局所謂的經濟政績,喊得震天價響,到頭來竟是如夢一場?臺灣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起色,島內民眾生活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幾組數據。
  • 臺灣經濟明年會好嗎?四成民眾這麼看
    臺灣經濟明年會更好嗎?據臺灣《遠見雜誌》公布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島內民眾對於「2021年臺灣整體經濟」略悲觀。有39.3%民眾認為「會變差」,較「會變好」的比例要高。在20~29歲族群對臺灣經濟前景「最看好」,但樂觀指數隨年齡升高而一路遞減。
  • 臺民眾對兩岸開戰感受度創新高,蔡英文新年講話預示兩手牌
    如此國際大背景的情況下,大陸是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正增長的引擎,也對島內經濟起到強有力拉動作用。2020年臺灣對大陸貿易依賴度,全年約43%。這種趨勢2021也不會有太大改變,未來幾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依賴度會變得更高。據統計,1月至10月,臺灣對大陸和香港特區出口佔比達到43.6%,為近十年來最高。
  • 蔡英文給臺灣民眾送了一份「大禮」
    近日,臺灣民眾收到一份「大禮」,臺灣立法機構通過了九項有關「萊豬」的行政命令,將在元旦正式開放「萊豬」進口。  臺當局開放「萊豬」進口,這可能會對島內民眾的健康造成巨大影響。臺當局認為開放「萊豬」進口之後,臺灣才能夠與美國加強合作,才能夠解決臺灣所存在的經濟問題。
  • 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臺灣註定」離不開「大陸
    但根據臺灣地區內部媒體的報導,可以知道民進黨的這一計劃面臨接連的失敗,今年臺灣對東協的出口處於負增長的狀態,甚至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研究臺灣地區問題的專家也表示,民進黨當局這一政策完全就是緣木求魚,想要通過這種手段跟大陸實現經濟「脫鉤」是完全行不通的。
  • 臺灣民眾開始意識到,臺灣註定無法與大陸「脫鉤」
    但根據臺灣地區內部媒體的報導,可以知道民進黨的這一計劃面臨接連的失敗,今年臺灣對東協的出口處於負增長的狀態,甚至創下了三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研究臺灣地區問題的專家也表示,民進黨當局這一政策完全就是緣木求魚,想要通過這種手段跟大陸實現經濟「脫鉤」是完全行不通的。
  • 臺灣民眾開始「覺醒」
    導讀:據相關新聞報導,近日,在臺灣地區凱達格蘭大道旁,有50多個團體聚集街上進行抗議。據了解,這次活動是臺灣的「秋鬥」遊行,每年秋天,臺灣都會舉辦以勞工團體為代表的抗議活動。勞工團「秋鬥」遊行代表字為「毒」據臺灣媒體報導,本次「秋鬥」遊行的代表字是「毒」。據了解,用「毒」這個字眼是為了表示民進黨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豬進口,引進會毒害當地的勞工以及臺灣民眾的「萊豬」豬肉。自從民進黨上臺以來,臺灣的社會環境每況日下,一年不如一年。
  • 臺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
    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1979年新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推動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立即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臺灣民眾特別是國民黨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探親訪友。
  • 臺灣經濟真的那麼好嗎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重創全球經濟,臺灣卻逆勢上升,前三季經濟增長率2.28%,重返四小龍之首,英國《經濟學人》高調稱臺灣經濟「重返過往榮光」。12月21日,臺經濟部門公布11月外銷訂單為577.8億美元,連續第三個月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9.7%,為近十年五個月以來最大增速。
  • 臺灣經濟成長率「傲世全球」?臺經濟部門打臉:靠大陸撐起來的
    攤開數據來看,臺灣在經濟上似乎更仰賴中國大陸,也讓臺灣經濟依賴中國大陸的議題再次掀起爭端,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就直接炮轟蔡當局是無知,「集合愚、蠢、呆、笨、傻、鈍、痴之大全,丟盡『經濟部』等部會的臉…請別把政治汙染該是講求專業的『經濟部』吧!」
  • 經濟差不敢生 臺灣生育率全球最低
    民眾批當局只顧搞政鬥 臺青鄭知宇受訪時笑言自己是個「不生論者」,「政府加碼補貼,但大部分臺灣年輕人還是不願意生,補助的錢根本沒有辦法支撐起養孩子的費用。」鄭知宇認為,「少子化」最根本的問題是年輕世代的收入太低,在經濟壓力大、託育環境不佳等問題席捲而來的當下,臺當局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百姓的後顧之憂。但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卻在島內大搞政治鬥爭,在兩岸關係上大開倒車,根本無心為臺灣社會經濟發展琢磨用心。若是真心為臺灣長久的發展好,請臺當局和各政黨政治人物們好好全盤考量臺灣的人口政策、經濟政策,不要再繼續內耗下去了。
  • 吹噓臺灣經濟,民進黨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他們「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剛剛過去的一年,全球經濟都受到了嚴重衝擊,臺灣當然也無法置身事外。事實上,民進黨當局吹噓的這些經濟數字背後,恰恰暴露出更多他們不想承認的真相。在2020年臺灣經濟表現中,有很多是民進黨當局「不能說的秘密」。
  • 臺灣民眾真的支持蔡英文嗎?
    建立此基礎上,要求大陸「正視臺灣新民意」。有論述卻無論證,讓人不知真假。如果說2012是藍綠政黨兩岸政策比拼的結果,2008、2016就有懲罰執政黨的意味。上述兩場選戰中兩岸關係是重要議題但非主軸,民眾更關心社會民生議題。臺灣選民在全臺性反對執政黨的聲浪下投票,投票結果未必是對獲勝者的認可,更多是對前朝的不滿。
  • 民進黨不肯告訴民眾的真相,蔡英文給這代臺灣人留下怎樣的傷痕?
    編輯:晨星在李登輝時期,將臺灣歷史教科書徹底攥改,這也使得新的一代臺灣人成長的過程中徹底將臺灣和大陸分開看待,甚至有不少臺灣青年認為臺灣是臺灣,大陸則是大陸。可蔡英文以及民進黨根本沒有看到的是,臺灣不可能「獨立」,臺灣永遠都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如果臺灣在「獨立」的道路上走得離大陸越來越遠,那就是逼著大陸對臺進行「武統」,屆時只會讓臺灣民眾接受時更痛苦。
  • 妄圖「洗腦」臺灣民眾
    然而,近日有許多臺灣網紅都在美化進口的美國廋肉精豬肉,這背後是否也有臺灣農業委員會的身影呢?倒下一個「科學人」,又有許多「科學人」站了出來,臺灣農業委員會恐怕為此付出了巨額的金錢贊助。
  •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林光輝:臺灣民眾抗日是浸血的事實 2015-08-24 10:19:46來源:環球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自1895年臺灣被清朝割讓給日本直到1915年,20年間臺灣人沒有一天不從事武裝抗日活動。據統計,被日本人殺害的臺灣人數目達到40萬人之多,足足佔當時臺灣人口的1/5,臺灣與日本不僅根本不是一國,而且有血海深仇。  我們「霧峰林家」是當年臺灣最積極的抗日家族,我曾祖父林棟梁為武裝抗日出人、出錢,領導臺灣民眾流血流汗的抗日。
  • 「財經縱橫」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財經縱橫 ★★★★★主辦者希望我今天談談臺灣的經濟問題,我想談兩個問題。那麼按照「防止社會主義的擴張」這個說法,美國對臺灣、對韓國等提供了很多經濟上的、軍事上的和技術上的援助,美國市場對這些國家和地區開放。我們知道,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資金、技術、市場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按照這個說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或者說50年代以後,臺灣經濟可以發展得這樣好,是得益於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不過這個說法到底是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 多數臺灣民眾已認清蔡英文的「臺獨訊號」
    反過來,這突顯出大陸一年來堅決反對蔡英文「柔性臺獨」已經讓臺灣民眾「高度有感」。自從蔡英文兩年前提出「維持現狀」以來,這個概念就在質疑與爭議聲中被蔡英文以及後來的民進黨當局不斷重複。外界看得很明白,蔡本人的政治立場就是「臺獨」,無論是上臺前拋出的「流亡政府論」、「臺獨DNA論」,還是上臺後以民進黨主席名義發表的「力抗中國壓力論」,各方對蔡的兩岸論述並沒有主觀上的期待,只期待在客觀上「形勢比人強」的現實壓力下讓蔡英文改弦更張。但是,對於臺灣的普羅大眾而言,看清這一點需要並正在經歷一個時間過程。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繼續貫徹孫中山的混合經濟方針。1950年9月1日,蔣介石著文提出,要依據民生主義的原則決定國民經濟政策,「使一般民眾不受壟斷投機的操縱,各行各業都得有均衡合理發展的機會」。他表示:「國營事業應加整頓,民營事業應加扶植,以求生產的加速增進。」
  • 兩岸民眾共同參與北京世園會臺灣主題日活動
    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記者 劉歡)古色古香的茶藝表演、引人入勝的管樂團演出、種類豐富的農特產品推介……北京世園會臺灣主題日活動29日舉行,精彩紛呈的節目吸引眾多遊園民眾駐足觀看。  臺灣主題日活動選址北京世園會園區草坪劇場和同行廣場,由北京市臺辦、北京世園局、北京臺協以及臺中、新北、高雄等臺灣縣市政府和臺灣區花卉發展協會等共同主辦,主要包括農特產品推介、文化展演等。  同行廣場舉行茶藝表演,展示中華茶文化同時邀請觀眾品茶,吸引了大批遊客。天福茗茶工作人員蒲宏偉說,臺灣高山環境好,出產的凍頂烏龍茶衝泡出來帶有淡淡奶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