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桓說新語】,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桓說新語
個人專欄
在「前瞻·錢瞻」趨勢戰略研討會暨第七屆媒介360營銷傳播獎頒獎盛典上,做了《流量與品牌》的主題分享。
手機裡天天有人在吵架!
有人感嘆流量有多牛逼,也有人抨擊短期流量,痛心疾首地提醒大家——品牌心智也是王道!
如果參加一個營銷會,有的媒介平臺會鼓吹小罐茶、江小白;另一些則會吹捧完美日記、鍾薛高;元氣森林則是電梯、電商、種草平臺的熱寵。
撕逼在每個空氣分子中孕育,等待著絢爛的爆發。
曾鳴教授提醒我們,當數位化創造出一個新世界又重新融合回老世界後,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概念。
比如流量和品牌。
傳統的流量,指一定時間內經過某位置的目標對象的總數量。當媒體是電視時,某個位置被更換為收看某個節目,其他性質不變。
數位化帶來了一些改變,比如抖音,單向傳輸與整體性演變為雙向交互和個體可區分。
品牌我們先放一放後面再說。
傳統營銷中,我們常常從分析用戶的需求開始。然而,克裡斯坦森教授給我們提醒,他認為,用戶其實是因為有一個任務要完成,為了完成這個任務,他決定僱傭某種產品或服務。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早晨要開一個小時車去上班時,你會在家附近的甜品店裡買一大杯濃稠的奶昔,而不是咖啡和麵包,因為咖啡和麵包不方便在車裡吃喝。而大杯奶昔可以方便地在車裡喝,在去辦公室裡的路上喝,一直喝到中午飯。
而如果星期天你帶孩子出去,為了扮演好父親形象,你決定給孩子買一杯奶昔。你會希望這杯奶昔小一點,這樣孩子很快可以喝完。否則孩子若要喝上一個多小時,好父親的代價就太大了。
儘管克裡斯坦森教授沒往後說,但我們可以推演一下。如果你要在超市裡賣一個奶昔產品,是做大杯還是做小杯?會不會宣傳口味極好、加入了堅果,營養極其豐富呢?這個時候,你能探知消費者的任務,並精準提供合適被僱傭的產品和服務嗎?
有人說,數位化就是把線下的精準交互放到線上去重做一遍。在流量中,抓住某個具體對象,發現他的任務,在特定的場景中,精準交互,提供個性的產品。不管在線下還是線上,都會高效影響用戶決策!我們就叫它交互決策。
於是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品牌——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用戶在其自由狀態下根據心智做出的決策。這時候,品牌等於心智決策。
另外,從克裡斯坦森用戶任務的假設出發,我們發現,有一群用戶以逛街打發時間為任務,卻買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東西,它有時候是心智決策,有時候又是交互決策,有時候是跟風,有些複雜。索性就單列出來叫逛街決策。
現在,從用戶決策的角度看,每100個決策中,心智決策、交互決策、逛街決策各佔多少次呢?新老世界融合後,比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當它們成為一個概率分布後,關於品牌和流量的對立爭吵本質是什麼呢?
這就要用到一個概念——連續性悖論。正如男人和女人結婚是常識,現在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已經有一部分人覺得正常了。在不遠的未來,如果美麗的錢老師和她的狗結婚,也將會被很多人認可。也許那位狗也是個女神!在更遠的未來,簡昉老師會和她的直播手機們結婚,他們共有三位……在這樣的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中,不同的妥協點產生不同的對立。看起來你死我活,完全對立的觀點,其實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差別只是選擇了不同的妥協點!很神奇的思維!
現在流量和品牌的獨立或爭吵就變得好玩了。在新老熔合的世界中,我們用另一個角度看連續性。
1.貨找人——傳統會員
2.貨找人——數位化私域
3.貨找人——數位化公域
4.人找貨——線下終端
5.人找貨——電商搜索
6.人找貨——心智搜索,線上或線下自由選擇。
顯然,爭吵沒什麼意義!
關鍵是你能用什麼樣的流量,能用多大的流量,構建數字資產或心智資產。
本期專欄為《營銷天賦補習班》系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