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VR修正了原譯文的翻譯錯誤並作重新編輯)
上次52VR開發網為大家帶來了一種實現視網膜顯示的捷徑——運用「焦點高解析度顯示+周圍環境低解析度顯示」的組合顯示方案來達到目的,上次的報導在這裡:http://www.52vr.com/article-2089-1.html 。總結一下上次的報導:現在的VR頭顯在名義上可能有著相對較高的解析度,但當像素在較寬的視場範圍內延伸時,有效的角解析度遠低於你對普通1080p電視或顯示屏的預期。而遺憾的是,今天我們尚難以製造出能夠實現寬視場和視網膜解析度的足夠合適的VR顯示屏,這是因為技術限制和成本原因。而芬蘭VR初創公司Varjo則希望通過巧妙的方案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使用了大顯示屏和微型顯示屏的組合,將高密度解析度置於視圖中心,同時無需放棄寬視場。原理的詳情可以看看上次的報導。
在 MWC 2018 大會期間,筆者(BenLang@roadtovr)體驗了 Varjo Alpha 原型頭顯。筆者在視場中央看到了非常高質量的圖像,沒有明顯的紗窗效應,打包在水平35度之中的密集像素讓這個矩形區域的畫面非常細緻。而35度矩形區域之外的解析度會下降至第一代消費者VR頭顯的水平。在焦點顯示和環境顯示之間的邊界處,高解析度區域和低解析度區域之間存在不完美的轉換,這看起來像是一個模糊的矩形光環,但不和諧感比筆者預期更低。
對於兩個顯示屏的組合方式,他們採用關鍵由一副雙向鏡組成的光學組合器。其營銷總監 Jussi Mkinen 表示,Varjo未來希望結合硬體和軟體的進步,以繼續改進兩個顯示屏之間的轉換。
焦點顯示屏和環境顯示屏之間的質量差異確實十分明顯。焦點顯示屏不僅沒有任何明顯的紗窗效應,角解析度的提升令本應模糊的影像變成了完美的可讀文本,置放於演示體驗中心的虛擬視力檢查表十分清晰。紋理在角解析度的提升中受益匪淺,我能夠看到低解析度的環境顯示屏中無法感知的細節。看看下面這個才18秒的對比視頻:
注意看視頻裡一開始外國造的視力表最下邊一行,當鏡頭往上走的時候我們就能看到在不同顯示屏中同一行字解析度的變化。然而解析度的變化並不容易看得出來,這是因為附屬於焦點顯示屏的攝像頭並沒有拍攝頭顯的所有視角,只是集中拍攝中間位置。
Vajor的Alpha原型搭載了SteamVR的檢測技術,而他們計劃未來將繼續沿用這一追蹤技術。由於這是一個手持式演示(頭顯尚未配備頭帶),我並沒有對頭部追蹤進行全面的測試。
近期精彩文章:
亞馬遜推出VR/AR開發平臺Sumerian,功能強大不同於Poly(附同類軟體介紹)
52VR.com
大陸首個VR技術開發社區,
起飛於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