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密鑄造過程中淬火工件硬度不足或不均
一、精密鑄造過程中淬火工件硬度不足硬度不足是指精密鑄造工件淬火後整個工件或工件的較大區域內硬度達不到工藝規定要求的現象。(1) 硬度不足的原因如下:a.對過共析鋼,加熱溫度過高,奧氏體含碳量過高,淬火後殘餘奧氏體數量增多,也會造成硬度值偏低。
-
熱處理工藝及淬火冷卻-鋼結構螺栓硬度
一:對於碳鋼及低合金鋼產品,為使其達到使用所要求的強度,將其加熱到GS線以上50°C的溫度保溫後,放於水中和油中急冷,然後在適當的溫度中進行回火。進行了淬火,高溫回火作業「調製」處理就算完成了。熱處理工藝最主要的兩個參數是溫度和時間。
-
淬火時硬度不足的解決方法,使用!
2.2 淬火加熱溫度過高,保溫時間過長 對於工具鋼 (例如T8鋼),當其淬火加熱溫度在780℃時得到的是奧氏體和碳化物(Fe3C ),此時奧氏體溶碳量稍高於0.77%,冷卻後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
-
熱處理4把火:淬火、回火、正火、退火
什麼叫淬火? 鋼的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通常也將鋁合金、銅合金、鈦合金、鋼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處理或帶有快速冷卻過程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淬火。
-
淬火、回火、正火、退火,這4把火終於搞明白了!
什麼是淬火?鋼的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
感應加熱的原理及其應用
在感應器接通高頻電流,工件溫度開始升高前的瞬間,渦流強度自工件表面向縱深的變化是按冷態特性分布的,見圖8 中曲線1 。當表面出現超過失磁點的薄層時,在和薄層相鄰的內部交界處的渦流強度就發生突然變化,工件加熱層被分成兩層,見圖8 中曲線2、3 。外層的渦流強度顯著下降,最大渦流強度處於這兩層的交界處。
-
鋼鐵熱處理中電感應加熱的原理及其應用
▲圖7 鋼件感應加熱時 冷態和熱態的渦流分布曲線在感應器接通高頻電流,工件溫度開始升高前的瞬間,渦流強度自工件表面向縱深的變化是按冷態特性分布的,見圖8 中曲線1 。當表面出現超過失磁點的薄層時,在和薄層相鄰的內部交界處的渦流強度就發生突然變化,工件加熱層被分成兩層,見圖8 中曲線2、3 。
-
一張圖看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如有出入請留言補充和修訂 所謂退火,就是將金屬或合金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溫一定時間, 然後隨爐緩慢冷卻的熱處理工藝,其實質是將鋼加熱奧氏體化後進行珠光體轉變 退火目的和作用: (1)降低鋼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於切削加工及冷變形加工; (2)細化晶粒,消除因鍛、焊等引起的組織缺陷,均勻鋼的組織成分,改善鋼的性能或為以後的熱處理作準備; (3)消除鋼中的內應力,以防止變形或開裂。
-
熱處理的四把火之鋼的淬火
基本概念 將亞共析鋼加熱到Ac3以上,共析鋼與過共析鋼加熱到Ac1以上(低於Accm)的溫度,保溫後以大於Vk的速度快速冷卻,使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熱處理工藝叫淬火。馬氏體強化是鋼的主要強化手段,因此淬火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馬氏體,提高鋼的機械性能。淬火是鋼的最重要的熱處理工藝,也是熱處理中應用最廣的工藝之一。
-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對比和區別
整體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後以適當的速度冷卻,以改變其整體力學性能的金屬熱處理工藝。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適當溫度,根據材料和工件尺寸採用不同的保溫時間,然後進行緩慢冷卻,目的是使金屬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獲得良好的工藝性能和使用性能,或者為進一步淬火作組織準備。
-
鋼中常見組織之亞(過)共析鋼的珠光體轉變
亞(過)共析鋼的珠光體轉變和組織形態非共析鋼中的珠光體轉變情況,基本上與共析鋼相似,但要考慮先共析鐵素體
-
熱處理:淬火、回火、正火和退火
四、熱處理將金服加熱到定溫度,並保持段時間,然後按適宜的冷卻速度冷卻到室溫,這個過程稱為熱處理。常用的熱處理工藝方法主要有淬火、 回火、正火和退火等。1.淬火將鋼加熱到A1(對過共折鋼)或A3線(對亞共析鋼)以上30-70℃,在此溫度下保持一段時間,使鋼的組織轉變成奧氏體,然後放人水中(或油中.鹽溶液中)快速冷卻,使奧氏體來不及分解,合金元素來不及擴散而形成馬氏體組織,稱為淬火。淬火後可以提高鋼的硬度、抗拉強度及耐磨性。
-
滲碳淬火+感應淬火工藝案例分享
圖1 十字軸結構圖2 15CrNi4MoA鋼殘留奧氏體為提高十字軸的滲碳淬火硬度,常用方法是在滲碳淬火後增加一道深冷處理工序,使殘留奧氏體繼續轉變成馬氏體,減少殘留奧氏體量,增加馬氏體量,從而提高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