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以來,史前人類開始大量製造、使用石器和玉器工具,其中石斧很實用,慢慢的玉斧(又叫玉鉞)地位越來越高,最終演化成了王權的象徵,古代很多王侯墓葬中出土玉鉞。
玉鉞
專家指出,「王」字的象形物就是斧頭,看圖中「王」字的形狀演化,甲骨文王的形狀為鋒刃向下的斧頭形狀。
斧頭在古代,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是擊打力量最大的工具。因此,斧頭象徵著力量和權利,成為最高統治者的符號。
趙匡胤身邊經常放著一把柱斧,其離奇去世時,留下的就是斧聲燭影的傳說,外面的侍從聽到房間內柱斧戳地擊物的聲音。
下圖是良渚文化(距今約5000年)出土的帶柄玉鉞,高74釐米,現收藏於廈門博物館。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鉞
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大墓出土一件象牙斧柄,通體雕刻繁縟細緻的獸面紋,堪稱良渚玉斧藝術之最。良渚文化的玉斧僅在大墓出土,一般一墓僅有一件。出土位置常在墓主的左手邊,斧刃向外。這類有孔的石斧應定名為「鉞」。
良渚文化出土的鉞,通體磨光,製作精緻,其刃部光滑且無使用痕跡,故非實用器,而是墓主人生前擁有軍事統帥權力的象徵。
此時的鉞已不再是生產工具和武器,而是代表軍事權力的禮器。
石斧,這種力量巨大的工具,在人類遠古蠻荒時代,成為砍砸動物獲取食物和進行勞動生產的重要工具。而部落衝突發生時,他就成了進攻傷人的重兵器。
隨著部落間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人們改進了這種石斧,製造了一種比石斧更為鋒利的石質兵器,這就是石鉞,逐漸的石鉞取代笨重的石斧而成為了一種武器。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作為武器的石鉞又逐漸演變成為掌握軍事權利的象徵。
良渚文化時期,部落首領既是部落的軍事首領,又是部落內部的宗教領袖,而玉鉞則是這些部落首領手中的「權杖」,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在良渚文化時期的大型墓葬中,一般都葬有豐富的陶器、玉石器等隨葬品,玉鉞往往放置在比較顯著的位置。此時的玉鉞,已完全脫離了實用器具的範疇,成為專門的禮器。《尚書·牧誓》云:「王左杖黃鉞,右秉白髦以麾」。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玉鉞在戰爭中作為掌握軍事統帥權利的實際使用情況。
進入青銅時代以後,青銅鉞逐漸取代了玉鉞,明確地成為軍事權力的象徵物,其應用的地域也從東部沿海和長江下遊擴大到了整個中原和華西地區。
商朝時的銅鉞
《尚書,牧誓》的疏傳中載有「(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描述周武王親秉斧鉞督戰。西周時代的虢季子白盤銘文中亦有「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鉞,用徵蠻方」,天子賜予諸侯鉞,號令軍隊徵伐。
作為皇權的象徵,鉞不僅是皇帝出行的儀仗中的必備之器,而且是皇帝在隆重場合穿著的袞服上的十二章之一。十二章指的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紋飾,其中黼是黑白兩色繪製的斧形的紋樣。
臺北故宮收藏的明代弘治皇帝的畫像和北京故宮收藏的乾隆皇帝的龍袍和畫像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十二章中的黼,也即是鉞的紋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乾隆皇帝畫像
請隨手點個「在看」吧,讓我們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