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觀察|航海日,看總書記如何把脈「航運強國」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7月11日是第十六個中國航海日。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航運離不開港口。港口的發展,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有著沉甸甸的分量。無論是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工作期間,還是到中央工作後,港口始終是他考察、關注的重點之一。

  在福建寧德任職時,習近平認為,沿海地區要想富,要先建港;在浙江任職時,把港口作為全省發展海洋經濟的引擎,緊抓不放;在上海主政時,把港口作為上海走向國際大舞臺的支點,大力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更廣闊的視野上對港口進行謀篇布局,規劃航運強國建設。他經常利用國內考察或是出訪的機會,到港口進行調研,指導工作:

  2013年7月,考察武漢新港陽邏貨櫃港區;

  2014年9月,在斯裡蘭卡考察科倫坡港南貨櫃碼頭並出席港口城開工儀式;

  2016年1月,考察重慶市果園港;

  2017年4月,考察廣西鐵山港;

  2018年11月,考察上海時視頻連線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聽取建設和運營情況介紹;

  2019年11月,在希臘訪問期間參觀了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項目;

  2020年3月,考察浙江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考察調研有著怎樣的深意?

  航運系國運

  向海則興,背海則衰。航運,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歷史經驗證明,強國的路徑有多條,但通過一個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國家地位的提升,這在世界產業經濟中是少見的,航運業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尤其是當代一些國家的快速崛起,都離不開航運的發展。

  「強國」的基礎是經濟,經濟的增長離不開貿易,而貿易的最重要載體就是航運。航運業始終處於國際市場的前沿,是國際經濟走向的晴雨表。作為全球貿易最主要的載體,航運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中國的航運業起源於唐,興盛於明,於晚清開始衰敗。近代的仁人志士都把振興民族航運作為夢想追求。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對發展航運和海港作了專門論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航運事業開始新的拓荒。

  如何做大做強航運,總書記一直記掛在心。

  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考察,一下飛機就冒雨前往武漢新港陽邏貨櫃港區調研。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今年3月29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刻,習近平前往浙江考察,第一站就來到寧波舟山港。這不僅體現了他對復工復產的高度重視,也凸顯了港口對於當前經濟運行的重要影響。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供應鏈、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而寧波舟山港又在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這裡率先恢復生產,對推動我國企業復工復產、恢復物流體系、恢復全球產業鏈都具有重要意義。

  沿海港口率先全面復工復產。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5月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4.4%,6月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有力推動我國經濟復甦、恢復物流體系和維護國際物流供應鏈穩定。

  「海絲」通天下

  港口是對外交流的紐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支點。如何撬動港口這個支點,服務 「一帶一路」建設,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一個重點。

  有兩次對港口的考察,蘊含著特殊的意義。一次在國內,一次在國外。

  2017年4月,距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只有不到一個月時間,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廣西北海市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和鐵山港。

  這是2020年4月16日無人機拍攝的廣西北海鐵山港。新華社記者 雷嘉興 攝

  合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端的起點,在2100多年前就成為了中外通商往來的重要門戶。

  合浦博物館裡,陶器、青銅器、金銀器、水晶瑪瑙、琥珀松石……一件件當地出土的文物,見證了合浦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早期始發港的歷史。

  在鐵山港碼頭上,習近平總書記同職工們親切交談。他強調,我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區要想富也要先建港。他提出打造「向海經濟」,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底蘊,我們現在要寫好新世紀海上絲路新篇章。

  這是2017年5月7日,中遠海運的貨船駛出比雷埃夫斯港(比港)貨櫃碼頭。 新華社發(帕諾斯·託馬達基斯 攝)

  2019年11月,在訪問希臘期間,習近平主席專程前往位於雅典西南約10公裡的比雷埃夫斯港,考察中希共建「一帶一路」的這一龍頭示範項目。

  習主席用這樣一句話表達了他對比港建設成果的讚許:「今天我在這裡看到,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不是口號和傳說,而是成功的實踐和精彩的現實。」

  習主席還對當地員工說:「你們把比雷埃夫斯港建設好,就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海絲」通天下,港興續新篇。

  我國港口已同世界200多個國家、600多個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線聯繫,港口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支點正在書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打造一流強港

  加速建設世界一流強港,更好地服務國家建設,是新時期建設航運強國的重要命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作出了部署。

  2018年11月,他勉勵洋山港建設者,要有勇創世界一流的志氣和勇氣,要做就做最好的,努力創造更多世界第一。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港碼頭,了解港口碼頭作業和自動化設備運行情況。

  這是2019年8月8日無人機拍攝的天津港貨櫃碼頭群一景。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志在萬裡,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

  2020年3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一流標準,把港口建設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為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社記者 申宏 攝

  據聯合國貿易發展促進會統計,按重量計算,海運貿易量佔全球貿易總量的90%;按商品價值計算,則佔貿易額的70%以上。

  目前,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運大國:年造船產能達到6000萬載重噸,全球第一;海運量世界佔比達到26%,全球第一;註冊運力1.8億載重噸,全球第二;全球前20大貨物吞吐量的港口,中國佔15個;全球前十大貨櫃港口,中國佔7個。

  我國海運航線和服務網絡遍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海運在促進世界經貿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作為新時代的奮進者、搏擊者,中國航海人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新的篇章。

 

  策劃:霍小光

  監製:車玉明、趙超

  統籌:何雨欣、杜宇、王敏

  主筆:齊中熙、魏玉坤

  視覺|編輯:張惠慧、郝曉靜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相關焦點

  • 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
    「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深刻闡明了海運與經濟、海運與國家戰略的關係,為我國未來海運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海運是「強國」難以複製的動力要素強國的路徑有多條,但通過一個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國家地位的提升,這在世界產業經濟中是少見的,海運業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 順應國家戰略需要 促進造船航運發展——論交通強國、海洋強國...
    智能航運的浪潮可能比預期來得更快,目前,物流電商化推動了物流成本降低和全球物流體系重構,航運運價提升遇到了「天花板」;造船及航運業過度依賴於人力資源,減員是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徑;現代高新技術為船舶貨運無人化、港口自動化、監管和服務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 2020年中國航海日公告
    今天是我國第十六個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國的實施日。為進一步弘揚絲路精神,傳承航海文化,增強全民的航海和海洋意識,促進「一帶一路」倡議、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建設,經交通運輸部、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等25個中國航海日活動組委會成員單位同意,發布以下公告:2000多年前,張騫篳路藍縷,走過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600多年前,鄭和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
  • 世界各國航海日(節)情況簡介
    3、設立意義  紀念1819年5月22日,第一艘美國蒸汽機船"薩瓦那"號從美國喬治亞州的薩瓦那港出發,成功地橫渡大西洋,抵達英國的利物浦港,為美國遠洋海運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借渲染蒸汽機在航海上進入實用階段的首航事件,弘揚美國人的創造精神和航海文化。
  • 總書記把脈開方!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巨變
    總書記把脈開方!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巨變 總書記把脈開方! 更多精彩視頻掃描 關注華龍視聽微信號 總書記把脈開方!
  • 百年記憶|載入世界航海發展史冊的「第一人」
    許多優秀的船長因此成為「第一人」而載入世界航海發展史冊,其中就有不少「藝高膽大」的集美航海校友。1963年5月1日,新中國第一艘國產的萬噸遠洋貨輪「躍進」號首航日本,不幸在蘇巖礁觸礁沉沒。鄭秋墨被借調上海打撈局,擔任「滬救1號」輪船長。從此開始了27年的救撈生涯,為發展我國救撈事業嘔心瀝血。 多次刷新遠洋託航記錄。
  • 《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高端航運服務業專項扶持資金...
    11月22日,迅隆船務有限公司所屬「臺山」輪獲得深圳海事局籤發的第一份國際船舶登記證書,成為以「中國前海」船籍港登記的第一輪。2018年4月,「迅隆7」獲得深圳海事局籤發的第一份通過全網上電子申報審批完成的自貿區國際船舶國籍證書,實現辦理自貿區國際船舶登記「最多跑一次」。但客觀上看,「中國前海」船籍港發展較為緩慢,交通運輸部批覆的政策紅利未能有效釋放。
  • 總書記把脈開方!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巨變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 程曉堂:教研員如何給英語課堂把脈
    8月3日,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主辦、一起教育科技承辦的「網際網路+教育新生態與學科核心素養」雲峰會以在線形式召開。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程曉堂以「教研員如何給英語課堂把脈」為主題進行了精彩分享。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邁出建設網絡強國的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
    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 人民日報10月19日署名文章:邁出建設網絡強國的堅實步伐——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論述綜述人民日報記者 彭波 張璁 倪弋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國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核心技術「彎道超車」、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網信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世界網際網路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創造了中國經驗。
  • 「海e行智慧版」移動智能導航開啟新大航海時代
    2018-07-11 16:5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餘若望 通訊員 董餘發布會現場7月11日,由交通運輸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和浙江易航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海e行智慧版」APP發布會在舟山召開
  • 三年足跡遍布東三省 看習近平總書記如何指點東北振興
    【學習路上按】5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省伊春市考察調研,東北振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這次黑龍江之行,距離今年兩會總書記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僅僅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
  • 財聞點金:多地交通強國試點方案獲批 港口航運被重點提及
    原標題:財聞點金:多地交通強國試點方案獲批 港口航運被重點提及   要聞精選  上海8億元掛牌自貿區臨港片區商住地塊將提供千餘套住宅
  • 航海日尋訪鄭和故鄉,細數大航海時代東西方實力差距,踏海前行!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1405年7月11日,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行,這一天,後來被定為「中國航海日」,在今年的航海日到來時,我再次走進了位於昆明晉寧的鄭和公園——鄭和的出生地,緬懷、致敬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先驅。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航海是人類的壯麗旅行,是恢弘的長徵,更是對未知世界的追夢。 7月11日,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這也是現在一年一度的中國航海日——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全國性法定活動日,既是所有涉及海洋行業人員和海軍官兵的共同節日,也是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增強海權意識,服務國家戰略的全民族文化活動。 這是固定的節日,更是節日的紀念。
  • 潘德爐院士:3個標準概括建設海洋強國要點
    「建設海洋強國有3條標準:國民關心海洋的程度有多高,科學認知海洋的水平有多深,國家經略海洋的能力有多大。」  10月7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域研究員潘德爐走進武漢理工大學航運學院,在航海數字天象館內為200餘名師生作學術報告。  潘德爐院士用3個標準概括出建設海洋強國的要點。
  • 藍色航運課程串起4小學1初中
    近日,青島第二十八中學教育共同體各單位共同召開航運主題教育研討會,交流各自學校的航運特色文化建設及工作經驗。 青島吉林路小學藉助「走進海洋,認識海洋」主題活動,組織學生參觀了解航海知識,增強學生海洋意識和藍色國土意識。
  • 總書記心中的「千秋大計」
    多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始終關注著這一脈浩蕩東流的江水。他諄諄告誡:「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把脈開方2020年11月,初冬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長江岸邊。這一次,他沿江蘇南通、揚州一線溯江而上考察調研,之後又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
  • 太醫給懷孕的女性把脈,診出喜脈的原理是什麼?看完漲知識了
    我們在古裝戲上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橋段:太醫凝神聚氣,為娘娘把脈。然後突然下跪大呼:「恭喜娘娘,賀喜娘娘,您這是喜脈啊!」。看到這裡,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會意:娘娘懷孕了。可是既然這麼方便準確,為什麼我們到了現代卻不再使用了呢?難道把脈看喜脈都是電視劇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