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即國運。「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深刻闡明了海運與經濟、海運與國家戰略的關係,為我國未來海運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海運是「強國」難以複製的動力要素
強國的路徑有多條,但通過一個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國家地位的提升,這在世界產業經濟中是少見的,海運業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一些國家通過海運業的繁榮,進而直接帶動國家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充分體現了這個規律。
海運見證了歐美強國的興起。15世紀末開始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三國通過發展海運成為三強。近代的英國,通過海運成為「日不落」帝國。現代的美日韓等國,通過強化海控力爭強國地位。古羅馬著名政治家西塞羅說過: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海運業充分印證了這句話,海運與大國崛起的進程有著緊密聯繫;與其他產業相比,海運是強國背後難以複製的動力因素,這一規律千百年來未曾改變。
海運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與崛起。中國的海運業起源於唐,興盛於明。在經歷了古代海運的發展和繁榮之後,於晚清時期開始衰敗。近代的仁人志士都把振興民族航運作為夢想追求。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中國航運事業在一窮二白中開始新的拓荒。
中遠、中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伴隨新中國的成長而長大,從孤舟遠徵,到百舸爭流,歷經風雨徵程,不斷改革發展。其中有幾個重要時間節點:1949年9月「海遼輪」起義,回到祖國懷抱;1950年4月國營輪船總公司在上海成立,統一經營全國國營輪船運輸業務;1951年,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公司中波公司成立;1961年「光華輪」首航標誌著中國遠洋船隊誕生;1978年「平鄉城輪」啟航澳大利亞,中國第一艘貨櫃貨輪遠航;1988年,中遠在英國成立首家海外獨資公司;1993年中遠新加坡投資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是第一家進入海外資本市場的國企;1995年國家取消海運指令性計劃;1997年中海集團成立;2001年中國入世,全球和中國海運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海運業注入了新動力;2016年2月18日,中遠中海整合重組成為全球最大海運公司;等等。作為新中國航運事業的開創者,中遠海運集團參與了中國航運70年從近海到遠洋、從追隨到領跑的歷史進程,親歷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這些發展歷程,也是客戶、市場、業務、競爭等要素融入國際市場的過程。正是在與國際強者的同臺競爭中,我們熟悉了國際規則、深化了全球思維、學到了先進管理,頑強地發展壯大了。
目前,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航運大國:年造船產能達到6000萬載重噸,全球第一;海運量世界佔比達到26%,全球第一;註冊運力1.8億載重噸,全球第二;全球前20大貨物吞吐量的港口,中國佔14個;全球前十大貨櫃港口,中國佔7個;全球最大的航運公司在中國,運力超過1億載重噸,佔國內總運力的56%,就是中遠海運集團。
海運是應對國際突發事件的重要後備力量。全球發展正面臨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愈加突出,恐怖活動更給當今世界增添了不安定因素。一旦發生以上這些重大安全事件,特殊情況下,只能依靠自己國家的船隊。如索馬利亞、所羅門、利比亞動亂中的撤僑任務、海上緊急救援以及我國能源進口運輸等,中遠海運都是責無旁貸、勇擔先鋒。
總的來說,海運作為強國背後的重要動力,是其他產業所難以比擬的。
海運是「強國」不可或缺的經濟要素
「強國」的基礎是經濟,經濟的增長離不開貿易,而貿易的最重要載體就是海運。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海運作為全球貿易最主要的載體,它的地位和角色始終沒有變,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除此之外,海運與其他經濟要素的關聯也是非常高,包括與市場、與消費、與競爭、與技術、與國際化等,都是密切關聯,相輔相成,體現了海運對經濟拉動的不可或缺性。
海運是全球貿易的主要載體。貿易與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人口增長等因素正相關。據聯合國貿易發展促進會統計,按重量計算,海運貿易量佔全球貿易總量的90%;按商品價值計,則佔貿易額的70%以上。2018年全球海運貨物貿易量約120億噸,其中幹散貨佔44%,石油佔27%,貨櫃貨佔16%,三大貨類合計佔87%。這一數據充分體現了航運在全球貿易中的不可替代。再以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為例,海運在進口中佔比61%,在出口中佔比74%,充分體現了航運在區域貿易中的不可替代。
成本優勢不可替代。在目前所有的國際貿易方式中,海運一直以來都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根據估算,2016年,平均只需支付1美元可以將1噸貨物在海上運輸110英裡。有數據顯示,從10噸/公裡的運輸成本來看,海運是公路運輸的1/26,是航空運輸的1/95。
網絡優勢不可替代。海運的全球網絡化布局具有鐵路、公路等不可比擬的優勢。以網絡化特徵最為明顯的貨櫃班輪為例,目前全球僅班輪航線就有2100多條,東西航線、南北航線和區域內航線縱橫交錯,覆蓋廣泛,形成了密集高效的市場網絡,而且這個網絡是全球化的,是陸海連通的。
適貨性不可替代。海運主要靠船舶,船舶和飛機、汽車、火車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所謂「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海運幾乎可以運輸所有種類、所有形態的商品——標準化的貨櫃;煤炭、鐵礦石、糧食等幹散貨;石油、LNG等液體散貨;更有超大、超重的特種件,比如大型發電設備、高鐵機車、海上石油鑽井平臺等,譬如法國空客的大飛機大部件,主要是通過海運拉回來再組裝的,中遠海運是空客公司的唯一承運方。海運的這些特點打破了其他運輸方式在尺寸、重量、適貨性等方面的局限,也體現了在貿易中的不可替代性。
與貿易的關聯度不可替代。貿易領域的任何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到海運,反過來也一樣。以中美貿易摩擦的一組數據為例:單從中美貿易量來看,如果2000億美元商品稅率保持10%、500億美元商品保持25%,海運貿易量將減少3300萬噸;如果2000億美元商品稅率加到25%、500億美元商品保持25%,海運貿易量將減少4600萬噸;如果2000億美元商品稅率加到25%、500億美元商品保持25%,2670億美元商品稅率10%,減少的海運貿易量為5200萬噸。
海運是預判國際市場的「晴雨表」。海運業始終處於國際市場的前沿,是國際經濟走向的晴雨表。海運業內有一個非常知名的指數,稱為「波羅的海運價指數」(BDI),通過這個指數觀察經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對國際市場的判斷。從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BDI指數從頂峰跌到低谷,體現出明顯的繁榮和蕭條周期,而這與全球經濟的周期有著驚人的一致。海運市場中供給側和需求側一直在演變,導致了海運業的周期性。從高峰到低谷算一個周期,平均7年一個周期。從全球化帶來經貿結構變化推動海運市場的2003年至今,海運業競爭經歷了高位期、轉換期、常態期三個階段。2003到2010年是高位期,市場起伏大、資本熱、盈利高,全球主要海運企業業績表現良好;2011至2015年是轉換期,受金融危機、國際油價等影響,市場持續低迷,出現行業性虧損;2016年進入常態期,國際海運市場開始尋找新的動力和增長方向。這個軌跡與全球市場的走勢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通過運價指數的變化,也可以預判全球經濟:比如過去10年,油品運輸年均1.9%的增速,反映了美國頁巖油革命對全球原油市場的影響;貨櫃貨量4.4%的增速,則表明經濟一體化、產業鏈全球化,仍是大勢所趨。2001—2006年,中國人均GDP低於6000美元,中國海運進口量的增幅為5億噸;而在2007—2012年,中國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海運進口量的增速翻了一番,增長了10億噸;2012—2018年,中國人均GDP從6337美元增至9900美元,海運進口量則從18.3億噸再增長了6.3億噸。因此,不管是從運價、還是從運量的角度看,海運都與全球經濟和產業的增長有很強的相關性。
海運是市場充分競爭的標杆。海運業的性質決定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開放、充分競爭的市場。我國的海運業開放時間早、開放程度高。國際上十多家經營全球航線班輪公司,十大幹散貨船東等長期佔據市場主導權。2018年全球貨櫃船總運力為2081萬TEU,12大班輪公司合計運力份額達86.8%;全球幹散貨船運力總計8.17億載重噸,十大船東運力佔比為15.7%;全球油輪運力總計5.46億載重噸,十大船東運力佔比為24.3%。
海運是國內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先導。海運業天生具有「全球化」屬性,海運業依海發展,因海而興,航線連接五大洲四大洋。
海運市場全球化:國際產業轉移已經演進為產業鏈條、產品工序的分解和全球化配置,對低成本的追求是跨國公司進行全球產業要素配置的動力。航運業由於擁有運量大、運距長、運費低廉、節能環保等優點,是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重要產業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海運客戶全球化:如在航運業務方面,目前全球國家中,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西歐等國為世界煤炭的進口主體。原油進口大國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和印度。全球穀物海運主要以小麥、玉米和大豆為主,種植地主要集中在美國、阿根廷、巴西和中國,佔據著全區穀物交易市場中近60%的市場份額。
海運僱員全球化:海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就要成為國際化程度高的全球公司。目前,中遠海運集團境外員工總數近2萬人,其中外籍員工比例達到97%。
海運管理全球化:中遠海運集團在海外有10大區域公司,1050家企業。實施跨文化管理,在異域文化環境中做到資本相容、智力相容、文化相容,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國員工凝聚起來,共同實施企業經營戰略。
總體看,海運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有人非常形象地用八個「大」概括了海運業的特點:大起大落、大風大浪、大進大出、大喜大悲。同時,它和經濟的關係也十分特殊,不僅自身發揮拉動經濟的巨大作用,而且與多個經濟要素關聯度高、組合作用大,所以說它是不可或缺的經濟要素。
深化改革重組是做強海運的最佳路徑
海運對強國有著重大意義,中國要想成為海運強國,就要首先做強中國的海運企業,最佳的路徑就是深化改革。
堅持戰略引領,改革重組穩步推進。2016年2月18日,原中遠集團與原中海集團重組,在上海成立中國遠洋海運集團。集團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持續深化改革重組,大力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規模與效益、改革與發展同步增長,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綜合航運企業。
集團以建設海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為指引,制定了涵蓋航運、物流、航運金融、裝備製造、航運服務、社會化產業和基於商業模式創新的「網際網路+」相關業務的「6+ 1」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優先發展貨櫃運輸、港口、綜合物流、航運金融產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航運主業,不斷提升全球競爭力。
集團以深化國企改革「1+N」系列文件為指導,堅持「一個團隊、一個文化、一個目標、一個夢想」的「四個一」理念,按照「6+1」產業集群戰略,不斷推進「深改」「快改」,先後完成總部、集運、航運金融、能源運輸、散運、碼頭、物流、重工、海外區域公司及海外網絡、中遠海控、船員和船舶管理體制、財務公司、信息資源等19個重點領域的重組整合。在推進改革重組的同時,不斷推進機制體制創新。重點抓好董事會建設、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權激勵機制改革和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進一步釋放了改革紅利,提升了改革效益,煥發了改革活力。
追求改革實效,奠定行業競爭地位。重組3年來,集團堅持深改快改,先後完成了19個核心業務板塊的重組整合,資產交易規模最大、涉及上市公司最多、複雜程度最高。集團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綜合航運企業和全球最大的碼頭運營商,航線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個港口。具體來看:
在主要業務指標方面,實現了六個世界第一。綜合運力世界第一:1284艘/1.03億載重噸;幹散貨運力世界第一:3976.05萬載重噸/423艘;油氣運力世界第一:2494萬載重噸/195艘;貨櫃碼頭吞吐量世界第一:1.26億TEU;特種船隊運力世界第一:444.7萬載重噸/164艘;全球船舶燃料銷量世界第一:超過2600萬噸;
在規模增長方面,集團成立以來收入實現連續增長,集團總資產三年來增長了45.5%。
在盈利能力方面,集團平均利潤率高於國際同行水平,連續獲得央企業績考核A級。今年以來,集團生產經營繼續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
在抗周期性方面,集團非周期性資產佔比、非周期性資產實現利潤佔比均過半,確保了集團國際化經營穩定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公司方面,集團境外資產、境外收入、境外利潤佔比均過半,已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綜合性航運企業。
在2018年最新公布的全球500強企業排名中,中遠海運集團位居335位,較2017年上升31位;在福布斯全球最受信賴公司2000強榜單中排名104位,成為全球唯一上榜的航運企業,在中國大陸最值得信賴企業中排名第一。2018年,全球知名海運諮詢機構——英國海貿(Seatrade)專門將「全球最佳表現者」大獎頒給了中遠海運集團。
中遠海運集團的改革重組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目前,我們除了業務量佔據絕對優勢之外,從業界的影響力來看,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客戶主動與我們合作,體現了市場影響力和改革成效。
收購東方海外,集團實現再度飛躍。東方海外由香港船王董浩雲創立,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貨櫃班輪公司。2017年東方海外船隊規模為102艘,貨櫃運輸及物流業務總載貨量630萬標準箱,航線覆蓋亞洲、歐洲、北美、地中海、印度次大陸、中東及澳洲等地。2018年7月24日,中遠海運完成對東方海外的收購工作。隨著航運業規模化經營成為大勢所趨,中遠海運集團收購東方海外後,使我們的貨櫃船隊規模達到近300萬標準箱,迅速進入全球班輪行業第一梯隊,成為全球第三大班輪公司。
中遠海運這次收購是聯合上港集團、絲路基金、國投、和記黃埔共同來完成,為了充分體現收購實效,集團提出「六個保留」的承諾:保留東方海外獨立品牌經營、保留東方海外上市公司地位、保留東方海外總部在香港運營、保留東方海外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保留東方海外管理團隊和全球服務網絡、保留東方海外薪酬福利體系。東方海外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實現了「客戶不流失,貨量不下降,份額不降低」的目標。收購完成後,東方海外和中遠海運集運共同推動「全球化」「端到端」「數位化」和「雙品牌」四大戰略,不斷放大協同效應。
踐行「一帶一路」是做強海運的最大機遇
如果說貿易與投資是「一帶一路」上流淌的血液,那麼承擔了全球90%貿易量的海運網絡就是動脈和毛細血管。所以,作為推動「一帶一路」落地最成熟的產業力量,海運應當充分發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骨幹作用,同時,「一帶一路」也是海運業自身發展的難得機遇、最大機遇。
積極構建「一帶一路」航運合作新格局。2016年,中遠海運牽頭成立全球最大班輪聯盟——「海洋聯盟」,為「一帶一路」提供優質服務。持續放大經營能力,近兩年在新興市場運力投放增長50%。在「一帶一路」沿線布局貨櫃班輪航線和油品、幹散貨海運量每年均大幅增長。
另外,中遠海運是全球唯一一家運營南北極航線的航運企業,成為「冰上絲綢之路」的先行者。特別是北極東北航道,已經實現常態化、規模化運營,比經蘇伊士運河傳統航線節約大概7—10天航程。
積極布局全球支點網絡,強化產業鏈核心資源控制。加強「一帶一路」沿線網絡布局,圍繞歐洲、地中海,南美、中美洲及非洲等新興市場重要節點開闢延伸服務,2016—2018年東南亞、印度、歐洲、拉美、非洲區域市場貨量取得大幅增長。以碼頭為核心積極打造「一帶一路」支點,目前,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經營港口與碼頭18個,遍及亞洲、東南亞、歐洲、南美和非洲。
其中,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已成為「中希兩國合作典範」,吞吐量由接管之初的68.5萬標準箱增長到500萬標準箱,經營由虧損轉為年盈利7000萬歐元,為當地直接創造工作崗位2600個,間接創造崗位8000多個;直接經濟貢獻7億歐元。據希臘知名智庫「經濟與工業研究所」報告分析,到2025年,比港項目將為希臘財政增收4.747億歐元,創造3.1萬個就業崗位,提高希臘GDP0.8個百分點,希臘物流的產值有望從2015年的4億歐元增加到2025年的25億歐元。
2018年12月,集團控股90%的阿布達比哈裡發碼頭正式開港。2019年1月1日,集團在新加坡原有三個碼頭泊位的基礎上,新增兩個大型泊位正式啟用,成為中新兩國合作投資的最大項目。
2019年1月,集團在南美投資的首個控股港口——秘魯錢凱碼頭項目完成籤約。該項目是綠地項目,填補了集團在南美地區港口投資的空白。
積極參與建設國際新通道,提升「一帶一路」全程供應鏈服務,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加大了對亞歐海鐵聯運、亞歐國際班列業務的投入,先後開通了渝深、蓉深、連雲港—哈薩克斯坦—歐洲等班列;支持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設,增加以廣西欽州港為始發港或經停港的遠洋航線,助推內陸沿邊地區成為開放前沿;深入中東歐腹地開闢物流新通道,以希臘比港作為樞紐港開闢中歐陸海快線,2018年中歐陸海快線完成貨運量5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7%,客戶數量由3家增加到635家,覆蓋面擴大到9個國家1500個網點7100萬人口。
中遠海運還主動整合航運物流上下遊產業鏈,收購新加坡最大物流公司——高昇控股,投資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阿聯阿布達比碼頭貨櫃拆裝箱場站等重大物流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效果。
推進「一帶一路」的實踐體會。體會和思考很多,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義利並舉,實現共享共贏。
一是「義」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以「義」字主導價值觀,見利要思義,不義則不為。儘管財務上的回報依然是主要依據,但是一個企業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成為我們投資的願望。
二是「惠」字。「惠」字,強調的是仁愛,強調的是給他人帶來好處。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要講求長期穩定發展,不能搞短期行為,要真正參與到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中,增強東道國的「造血」功能,實現企業與東道國可持續的共贏目標,惠及當地、惠及社會、惠及人類。
三是「多」字。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當然不是單贏,不是我贏你輸,不是零和遊戲,所以必須突出一個「多」字,實現多贏。這個「多」字還有一個空間概念,就是說,「多贏」不是一個「點」贏,而是一條「鏈」贏,是一個「面」贏。在「多贏」理念推動下,我們對於「一帶一路」沿線資源,就要講求協同效應,避免分散、孤立的業務布局,力求連點成線,排線成面。
海運是連通全球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承載著全球貿易,創造著全球價值,傳遞著全球文明,海運即國運。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國海運事業發展70周年。讓我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讓初心照亮航程,讓使命激勵未來,團結拼搏、砥礪奮進,建設卓越企業,打造海運強國。
(作者系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