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敏實驗室發現腦幹未定核控制運動速度、覺醒以及海馬theta波

2021-02-13 北京腦

羅敏敏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結合清醒小鼠光纖記錄、電生理記錄、瞳孔記錄、光遺傳學、離體腦片膜片鉗技術和一系列的行為學實驗,發現位於腦幹的未定核的一類表達神經調節肽(Neuromedin B, NMB)的神經元可以同時調控運動速度、覺醒,和與記憶有關的海馬theta波。

首先,他們通過在頭部固定但身體可運動的小鼠中同時記錄神經元活性以及行為和生理變化,發現未定核神經調節肽神經元活性與動物的運動速度、覺醒水平,以及海馬theta波正相關。

其次,他們發現利用光遺傳學抑制這群神經元的活性可以抑制這些行為和生理過程。在一個小鼠追尋食物的實驗中,抑制未定核神經元活性可以大大降低小鼠追尋食物的運動速度和追到食物的成功率,進一步證明了運動、覺醒、theta波的協同調控對於動物尋找食物以及生存的重要性。激活這群神經元可以促進運動、覺醒以及海馬theta波,並且在肌松劑pancuronium阻斷動物運動過程的情況下,激活這群神經元依然可以促進覺醒和theta波,說明激活未定核促進覺醒和theta波不依賴於運動速度;在副交感神經阻斷劑clonidine阻斷瞳孔變化的情況下,激活未定核依然可以促進運動和theta波,說明激活未定核促進的運動和theta波不是因為覺醒水平升高。神經環路示蹤、腦片電生理以及神經軸突末端刺激實驗證明未定核神經調節肽神經元通過投射到許多與運動、覺醒、theta波調控相關的腦區來協同調控這些行為和生理過程。

總之,這項研究揭示了協同調控動物運動速度、覺醒水平,以及空間記憶處理的神經環路新機制。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培養的CLS項目研究生盧立輝和PTN項目北大研究生任育齊為共同第一作者,本文其它作者包括羅敏敏實驗室的于濤、劉志祥、王思策、譚祿彬、曾佳為、馮琦茹、林睿、劉楊,以及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的郭青春。羅敏敏博士為本文通訊作者,該研究由科技部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北京市政府資助,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完成。

相關焦點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實驗室
    羅敏敏實驗室羅敏敏博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電話: 010-80726688-8320傳真: 010-80723342Room Number:B153E-mail: luominmin@nibs.ac.cn研究概述:
  • 頂刊腦訊第47周 - 睡覺時海馬不同腦波的相互作用有助於鞏固記憶
    Nature|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2.Science|實現重見光明的可能關鍵基因網絡1、Nature | 海馬ripple快波和theta慢波的整合有助於學習和記憶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而在慢波睡眠階段,海馬腦電活動則表現為在慢波基礎上疊加出現短暫的100~250赫茲的高頻ripple節律,該高頻節律被認為與記憶的鞏固過程有關。 乙醯膽鹼是腦內與學習記憶功能密切相關的一種化學物質,已有研究發現,在清醒和快波睡眠階段,海馬內的乙醯膽鹼水平較高,而在慢波睡眠階段,乙醯膽鹼的含量卻很低。
  • 研究發現海馬塞塔和波紋與腦橋性枕葉波的耦合
    研究發現海馬塞塔和波紋與腦橋性枕葉波的耦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34:33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Nikos K.
  • 解析睡眠產生系統的睡眠-覺醒基本機制
    ,伴有眼球快速運動;   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REM期: 腦橋-膝狀體-枕葉POG波,伴隨眼球運動、遠端肌肉抽搐、中耳肌活動;脊髓運動神經元受到   抑制,肌肉鬆弛,心肺活動波動,伴隨夢境。   單細胞記錄睡眠—激活神經元   大腦中只有少數神經元在慢波睡眠時發放頻率增加,且多集中在腦幹;   孤束核也有一些神經元在慢波睡眠時比覺醒狀態活躍,這些睡眠相關神經元與該區域覺醒時高頻自發放電神經元共存;   相對於覺醒狀態,下丘腦前部、視前區和杏仁核神經元在慢波睡眠時放電頻率增加;   慢波睡眠時,放電活動首先表現為丘腦網狀核起源的紡錘波
  • 太好了,發現電流產生的新機制,或能實現穩定控制核聚變反應
    important}可以說電流無處不在,從給家庭供電到控制為聚變反應提供燃料的等離子體,再到可能產生巨大的宇宙磁場。現在,美國能源部(DOE)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PPPL)的科學家們,發現電流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形成。
  • 海馬θ振蕩編碼未來和過去行為的交替序列
    海馬θ振蕩編碼未來和過去行為的交替序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48:36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Brad E.
  • 行星能量頌缽頻率信息:Theta 波& Alpha 波與腸腦
    覺醒的心也可以稱之為高效能的心智,因為他有著靈活的意識。在SP的應用上, Alpha 波和Theta波主要可以讓心情平靜,讓案主壓力放鬆,進入靜心的狀態。從每天的狀態中抽離。可以放在頭部附近的位置。 A. Theta 波  -    (112 Hz)  (Theta waves)Theta 波 (範圍是 3.5 - 7 Hz) 是濳意識的波。
  • Science重磅:基於θ振蕩的海馬記憶編碼新穎視角
    個體經驗的習得基於正向發生的經歷,海馬功能對於正向信息的表示和存儲至關重要。解釋θ序列正向分量的主要模型是θ波phase precession,即發生在大鼠經過神經元放電野(firing field)的θ振蕩早期階段時位置細胞的迭代放電。
  • 波函數初步:什麼是波的相速度,群速度以及波的頻散
    假設我們將多個波加在一起,就得到一個新的波形如果我們改變這些波的幅值,則合成波也將改變這些波可以有不同的波長紫色波形的波長與其他兩個波的波長略有不同,但我們移動其他兩個波時,請注意所有波的總和如何變化,生成的新的波形以原始波不同的速度移動,我們將每個原始波的速度稱為相速度
  • 研究描述海馬結構亞細胞中VTC
    研究描述海馬結構亞細胞中VTC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0:05:08 英國杜倫大學Colin Lever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細胞與發育生物學系Thomas J.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日本發現大腦的「意識引導者」 為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來源:腦友記BrainUp 試驗設計。 大腦慢波活動是睡眠和休息狀態的特徵,日本RIKEN腦科學中心(CBS)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慢波活動由屏狀核(claustrum)控制,使大腦的沉默和活躍狀態同步。該發現支持了「屏狀核是大腦的『控制室』,注意力得到控制並產生意識的大腦區域」這一假說。這項研究發表在5月11日的Nature子刊《自然神經科學》上。
  • 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和教授曲衛敏課題組研究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
  • 海馬將記憶與決策聯繫了起來|頂刊導讀047期
    本研究還發現了一種群體反應幅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出現在高級視覺皮層以及被訓練用於對象分類的深度神經網絡的高層階段,本研究由此給出圖像可記憶性的神經相關性的一些洞察。在cTBS之後,參與者進行了fMRI,並進行了模擬、發散性思維和非階段性控制任務。對目標區域的cTBS減少了為模擬任務而產生的情景細節的數量,減少了發散性思維的生成。控制任務並沒有因cTBS站點的不同而在統計學上有所不同。fMRI的分析顯示,cTBS作用於角回與頂葉後,在情景模擬和發散思維過程中,海馬活動有選擇性地同時降低,但在非情景性的控制任務中則沒有。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07黃志力課題組發現腹側蒼白球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  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目前,關於整合覺醒與動機行為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不明。  近日,黃志力教授課題組聚焦腹側蒼白球對覺醒與動機行為的作用,在該領域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