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全球公民天文學家合作開展一項近地小行星的世界紀錄研究

2021-01-09 騰訊網

由公民天文學家組成的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防禦團隊已經完成了其第一個研究任務:探測和模擬近地小行星,這僅是歷史上的第69次。為了紀念這一成就,來自地球各地的太空愛好者有機會給小行星起一個綽號。

26位後院天文學家通過探測和建模一個鮮為人知的近地小行星(NEA),1999 AP10取得了世界首位。這些公民天文學家從奧地利,賽普勒斯,芬蘭,法國,瑞士,英國和美利堅合眾國操作其Unistellar eVscope,獲得了有關潛在有害的太陽系天體的決定性信息。

SETI研究所的高級天文學家Franck Marchis說:「由公民天文學家組成的Unistellar網絡成就了專業天文學家以前很少做的事情。這證明了由對空間充滿熱情的日常公民進行有意義的行星防禦工作的潛力。」兼Unistellar首席科學官。「近地小行星在靠近地球時不斷觀察,對於了解它們並減輕它們對我們星球的危險至關重要。」

這項合作代表著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公民天文學行星防禦研究運動,位於七個國家的26位公民天文學家成功收集了寶貴的天文數據。研究人員將介紹結果,並將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秋季會議上發表。

在SETI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出警告後,公民天文學家在2020年10月和2020年11月觀測了1999 AP10。該團隊使用Unistellar eVscopes(一種智能望遠鏡,可以快速,輕鬆地顯示宇宙)進行研究。通過與SETI研究所的科學合作,公民天文學家可以使用eVscope為系外行星過境,小行星掩星,彗星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做出貢獻。

這項全球努力使人們對這個仍然神秘的身體有了更好的了解。儘管1999年的AP10是20,000個已知的近地小行星之一,但只有1,250個具有大小估計,其中只有68個具有形狀估計。得益於收集到的信息,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約瑟夫·杜雷赫(Joseph Durech)生成了一個形狀模型,使1999年的AP10成為第69個要成形的近地小行星。

「藉助Unistellar App和革命性的eVscope,業餘天文學家和對科學有好奇心的人不僅可以首次享受深空觀測的奇觀,而且還可以參與重要而有影響力的科學,」 Bill Diamond執行長說。SETI研究所的 戴蒙德說:「從根本上將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察結果進行網絡連接,並為行星防禦提供有關近地天體的重要知識和見解的能力是業餘天文學所無法比擬的。我們很高興能成為這一具有變革性和重要意義的運動的一部分。」

因為地球上每一種潛在的威脅生命都需要一個好名字

當Unistellar希望以更友善的名稱研究它時,NEA 1999 AP10不會再再靠近地球了11年。12月6日,Unistellar發起了「小行星暱稱」競賽,為全世界的太空愛好者提供了留下小的但具有宇宙性的科學遺產的機會。

Unistellar執行長Laurent Marfisi說:「小行星綽號是公民天文學月的一部分,該月慶祝天文學的民主化,特別著重於讓人們參與天文學的現場冒險。」 「 Unistellar的先進技術和與SETI研究所的合作關係使所有eVscope用戶能夠在公民天文學月期間貢獻寶貴的天文研究並參與科學發現的過程中,我們希望將這種參與性哲學擴展到更廣泛的受眾,並邀請所有太空愛好者參加加入並在科學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相關焦點

  • NASA長達18頁研究報告研究如何應對小行星碰撞地球
    6月20日,美國白宮科學技術策略辦公室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標題是:「國家近地天體預防策略和行動計劃」,這份長達18頁研究報告概述了美國宇航局和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未來十年採取的措施,以及如何預防危險小行星碰撞地球,讓國家做好應對此類突發事件的準備工作。目前,美國宇航局、聯邦應急管理局和白宮政府官員在電話會議上討論了最新小行星緩解策略。
  • 業餘天文學家發現飛掠地球的小行星2020 QU6
    本周初,一顆直徑約為3280英尺的巨大小行星飛掠地球。這顆小行星被稱為2020 QU6,是由巴西的一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這顆小行星被歸類為潛在危險,但以超過2000萬英裡的距離安全地從地球旁經過。小行星2020 QU6於8月27日由業餘天文學家 Leonardo Amaral 在巴西聖保羅附近的Campo dos Amarais天文臺發現。Amaral 從行星協會獲得了8500美元的資助,用於購買更好的望遠鏡設備,使他能夠找到、跟蹤和描述近地天體的特徵。這筆贈款得到了回報,讓他最近發現了這顆小行星。
  • 業餘天文學家發現飛掠地球的小行星2020 QU6
    本周初,一顆直徑約為3280英尺的巨大小行星飛掠地球。 這顆小行星被稱為2020 QU6,是由巴西的一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 這顆小行星被歸類為潛在危險,但以超過2000萬英裡的距離安全地從地球旁經過。
  • 發現迄今為止,太陽系周期最短的小行星,只有151天!
    為了找到阿提拉小行星,ZTF團隊一直在開展一項專門觀測活動,以一天中最適合發現這些天體的時間命名為「黃昏」(Twilight)。「暮光之城」是由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葉和葉永煥共同開發的項目。
  • 發現迄今為止,太陽系周期最短的小行星,只有151天!
    為了找到阿提拉小行星,ZTF團隊一直在開展一項專門觀測活動,以一天中最適合發現這些天體的時間命名為「黃昏」(Twilight)。「暮光之城」是由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葉和葉永煥共同開發的項目。到目前為止,該項目已經發現了另一顆Atira小行星,名為2019 AQ3,在2019LF6出現之前,2019AQ3是已知小行星中周期最短的,大約每165天繞太陽一周。
  • 行星學會格蘭特獎得主發現大型近地小行星
    一名業餘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直徑一公裡的小行星,如果它撞到了地球,將毀滅全球。幸運的是,這種情況並不會發生:2020年9月10日,這顆小行星在距離地球4000萬公裡的宇宙中與我們擦肩而過,比我們離月球的距離要遠100多倍。但這個大個兒近地天體(NEO)直到最近才被探測到,這一事實提醒了我們,要保護我們的星球不被小行星毀掉,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 小行星險些撞上地球、天文學家並不擔憂:地球毀滅也很「難」
    天文學家認為,2019OK的直徑大概在57至130米之間,如果它真的撞上地球,威力雖然不至於引起世界末日,但也引發人們的擔憂:未來某一天,會不會有個頭更大的小行星飛向地球,而人類仍然只是在小行星撞上地球的前一天才猛然驚醒?
  • 小行星2018GY來犯近地軌道,時速34236公裡,不過NASA沒放在眼裡
    3月10日,小行星2020EE和2020CA3先後來到地球軌道,與我們僅相隔182萬公裡,3月11日有兩顆小行星到來,名字分別為2020ED和2008UB95,3月12日也有一顆小行星來了,在接下來的13日和14日這兩天時間裡,地球近地軌道出現了難得空白期,沒有發現任何小天體。但就在今天,又有一顆小行星來犯近地軌道,距離在越來越近,不過美國宇航局沒放在眼裡。
  • 又有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距我們僅 0.049 天文單位
    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 570 米,比帝國大廈(443 米)還要高。如今,這個與紐約地標建築差不多大小的 " 潛在危險 " 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似乎讓人感到不安。不過,我們不必擔心 2006 QQ23 會撞上地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跟蹤近地天體的研究人員表示,這顆小行星不會產生嚴重後果。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危險小行星 或於2032年撞地球
    這顆代號為2013 TV135的小行星的危險程度已被天文學家們定為杜林危險指數「一級」,它是迄今為止被評定為對地球危險程度高達「一級」的兩顆小行星之一!  墜落區域  2028年可算出  據悉,小行星2013 TV135的直徑比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並導致恐龍滅絕的隕石要小得多,科學家估計,導致恐龍滅絕的那顆小行星直徑有6英裡左右。  小行星2013 TV135將於2024年飛到距地球更近的地方,到時科學家將可以更好地研究它的飛行軌道,以及確定它2032年如和地球相撞時最可能的墜落區域。
  • 又有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距我們僅0.049天文單位
    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570米,比帝國大廈(443米)還要高。如今,這個與紐約地標建築差不多大小的「潛在危險」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似乎讓人感到不安。不過,我們不必擔心2006 QQ23會撞上地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跟蹤近地天體的研究人員表示,這顆小行星不會產生嚴重後果。
  • 藏文科普|小行星撞地球,來者不善?
    直徑約1千米的小行星平均50萬年撞擊地球一次。體積較大的小行星,例如直徑5千米的天體平均大約每1000萬年撞擊地球一次。最近一次撞擊地球的直徑10千米以上的天體是6500萬年前很可能造成了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天體。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了尤卡坦半島北部,引發了一場全球風暴,接著是寒流,這很可能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型小行星正在悄悄「靠近」地球
    原標題: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大型小行星正在悄悄「靠近」地球[環球網科技報導記者 林迪]4月15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近日宣布,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2020GH2將在美國時間本周三凌晨悄悄「靠近」地球,甚至比月球還要接近地球,但最終會安全的「繞行」過我們的星球。
  • 又躲過一劫,小行星靠近地球的新紀錄,與地球擦肩而過
    而它,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驚險的一顆小行星,它和地球的最近距離創造了未撞擊地球小行星的紀錄。根據科學家的計算,這顆小行星距離地球最近時僅有2950公裡,甚至不足月球到地球距離的1%,甚至不足地球直徑的1/4。在得出這個數字之後,科學家震驚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未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一次,打破了過往的紀錄。加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位於帕洛馬山天文臺的茲威基瞬變觀測設備(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對它進行了觀測,並拍下了它的照片。
  • 隨著科學家重新計算2068次撞擊的機率,小行星阿波菲斯正在加速
    天文學家說,他們將不得不密切關注近地小行星阿波菲斯,看看太空巖石在2068年近距離飛行時對我們的星球構成多麼危險。但不要驚慌:影響的可能性仍然很低。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由於雅科夫斯基效應,這顆小行星正在偏離其先前預測的軌道,每年約557英尺(170米),主要作者、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天文學家大衛·託倫在10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基本上,小行星輻射的熱量給它一個非常微小的推動,"他解釋在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司的虛擬會議。你可以在這裡找到網上的記者招待會。
  • 智庫| 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公民參與研究
    全球治理的核心內涵決定了世界各國政府與全球公民社會為最大限度增加人類公共利益而共同進行的民主協商與合作。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倡議,與全球治理具有內在契合性。
  • 小行星帶內的重要發現——「高爾夫球小行星」
    1802年,德國天文學家海因裡希·奧爾伯斯發現了一顆他認為是主小行星帶內的行星。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家們把這具行星命名為雅典娜,這是希臘戰士女神雅典娜的名字。隨後,科學家在主帶中發現了更多的小行星。而雅典娜也被重新歸類為大型小行星,成為該主帶中僅次於穀神星和灶神星的第三大小行星。
  • 昨日,一顆「戴口罩」的巨型小行星飛掠地球
    而在天文學家看來,這個距離已經是具有一定危險度的「近距離接近」了。▲1998 OR2 飛掠地球軌道模擬(來源:NASA)被形容為 「huge」 的1998 OR2 究竟多大呢?直徑約2000米——做個比較,國家體育場「鳥巢」建築長332.3米,寬296.4米。
  • 天文學家探測到一顆會變色的小行星
    天文學家從來沒有發現過會實時變色的小行星。 研究人員認為,這顆小行星表面的塵埃可能已經被太陽光曬了數百萬年,但外層應該只有幾粒顆粒厚。現在,它被抖掉,露出了巖石矽酸鹽物質,而這些物質還沒有接受夠同樣的輻射。
  • 中國創造一項新紀錄
    一位法國科學家對汪品先形容「海底世界」的樣子:「漂亮極了,到處都是海百合,安靜得沒有一點聲音。你一定要看看。」 但在1978年的中國,沒有條件讓人潛到深海。 「中國人一定要趕上世界海洋研究的潮流!」從此,「走向深藍」的種子在汪品先心裡發了芽,而中國人的深海探測事業,也即將睜開惺忪的睡眼。 一邊是廣闊的研究前景,一邊是巨大的技術落差——中國的深海研究怎麼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