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細胞壁甘露聚糖與NSP甘露聚糖的區別

2021-01-20 飼料行業信息網

酵母細胞壁的外層是分支狀的甘露聚糖,內層是葡聚糖,中間夾有一層結合蛋白,另外還含有少量的脂類和幾丁質。甘露聚糖也被作為酵母水解物的強制標識項目之一。

看到這裡,大家或許有個疑問:甘露聚糖不是抗營養因子嗎?怎麼還要標註這個指標的含量呢?此甘露聚糖非彼甘露聚糖!

以下內容由湖北海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整理:

一、 結構的區別:

酵母細胞壁中存在的甘露寡糖(MOS),又稱為甘露低聚糖,佔酵母細胞壁乾重的30%,主鏈以α-1,6糖苷鍵結合,支鏈以α-1,2或α-1,3糖苷鍵結合。

而NSP中是β-甘露聚糖,以β-1,4糖苷鍵連結的線狀多糖。如果主鏈某些殘基被葡萄糖取代,或半乳糖通過1,-α-糖苷鍵與甘露糖殘基相連形成分枝,則稱之為異甘露聚糖,主要有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葡甘露聚糖(glucornannan)、半乳葡甘露聚糖(galactoglucomannan)。上述物質構成了植物半纖維素的第二大組份,特別是β-半乳甘露聚糖和B一葡甘露聚糖是所有豆科(如豆粕和菜籽粕)植物細胞壁的組成成分,尤其在豆粕中含量最高(15~18g/kg),是抗營養因子。

二、 能否被消化利用?

動物分泌的消化酶如澱粉酶只能消化α-1,4糖苷鍵,對於其它的鍵幾乎不起作用。甘露寡聚糖MOS由於含有極少量的α-1,4糖苷鍵,因而不被動物本身利用,而只被有益菌選擇性地利用,屬於益生素。

三、 功能的區別:

(一)酵母細胞壁甘露聚糖MOS的作用:

1、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群優勢相的形成;

由於甘露寡聚糖在益生菌的作用下被消化分解產生的丙酸、丁酸等VFA明顯增加,降低了腸道內的pH值,從而抑制了對酸度敏感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長,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群優勢相的形成。

2、降低病原菌的致病力;

由於病原菌的的結合受體具有特異性,因此,當腸道中存在一定量的與這些病原菌結合受體結構相識的MOS時,MOS會競爭性地與病原菌結合,而減少病原菌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結合的機會,使其得不到所需的營養而飢餓,甚至引起死亡,從而失去致病力。Mirelman(1980)進行了MOS截取病原菌的試驗,用MOS可以截取50%以上的致病菌。

3、結合吸收外源性病原菌;

MOS可與外源凝集素結合,從而破壞細胞的識別,進而使病原菌不致於吸附到腸壁上;MOS又有不被消化道內源酶分解的特點,因此,MOS可攜病原菌通過腸道,防止病原菌在腸道內繁殖。Oyofo(1989)報導,MOS同病原菌外源凝集素上的活性域結合後,它們就會失活,從而失去同腸黏膜上的MOS受體位點結合能力。Ofek(1977)報導,外加的MOS可同時與上皮細胞的MOS受體結合,當MOS達一定濃度時,可使腸道上皮的MOS受體位點飽和,即使病原菌已附在腸黏膜上皮上,MOS也可將它吸附下來,即MOS可競爭吸附病原菌。

4、調節機體免疫系統,提高動物免疫力。

Lotter(1996)報導,口服甘露寡糖能顯著提高哺乳仔豬植物凝集素和淋巴細胞的轉化率、白細胞的吞噬能力。Cotter等(1997)觀察到日糧中添加甘露寡聚糖後,雞肉垂對PHA的反應顯著加強,並顯著提高雞血清SOD和GSH-Px活性;Spring 等(1998)和Carra(1998)分別報導,甘露寡聚糖可增強仔豬和狗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

(二)NSP中β-甘露聚糖的抗營養作用:

1、增加食糜粘度

β-甘露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單胃動物的消化道內溶於水後形成凝膠狀,使消化道內容物具有較強的粘性。食糜黏性的提高,減緩了腸內食糜通過消化道的速度從而降低了畜禽的採食量,使已經消化了的養分向小腸壁的擴散速度減慢,降低了已經消化養分的吸收,高粘度會使畜禽的飲水量增加,糞便水分含量隨之提高,從而養分排出量也增加,這就意味著養分消耗增加。

2、降低飼料能量

β-甘露聚糖可通過2個方面降低飼料能量。一是β-甘露聚糖直接起營養稀釋劑作用,直接影響飼料的表觀消化能值,而且β-甘露聚糖含量越高則表觀代謝能值越低,幾乎呈線性變化。二是由於各種養分消化率降低,間接引起能量下降。
另外,研究表明,即使是低濃度的β-甘露聚糖也可通過幹擾胰島素分泌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生成而降低從腸道中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過程(Nunes和Malmlof,1992)。β-甘露聚糖在畜禽腸道細胞發育不完全,或在應激環境下,會過度刺激免疫反應,造成對生長性能的的傷害,引起不良免疫反應,攝食量下降,生長更加遲緩,造成體重輕的數量增加,群體均勻度變差。
總之,β-甘露聚糖不僅阻礙了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還可以導致動物不同程度的腹瀉,最終影響畜禽生長和飼料利用率(Cherbut等,1995)。

因此,《飼料原料目錄》中明確將甘露聚糖作為酵母水解物的強制性標識要求的指標之一,是有著全面而深遠的理論依據的。優質的酵母水解物通過液相檢測的甘露聚糖含量應大於產品總量的12%,相信大家在今後選擇這類產品的時候,就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相關焦點

  • 【微生態常識】酵母細胞壁多糖簡介及功效
    在釀酒酵母中,a-D-甘露聚糖和b-D-葡聚糖是其兩大主要的多糖,佔細胞壁乾重的90%,具有與宿主免疫系統互相作用的顯著特性。通過免疫細胞的特異性受體與兩種多糖結合,調節黏膜免疫力,對於動物健康及抗病能力有著有益的作用。飼料中含有的特異商業酵母細胞壁多糖能有阻隔致病菌的菌毛,防止其附著在黏膜上皮上。附著是細菌侵入的第一步,對於受體的阻隔能夠防止或清除感染。
  • 所有的酵母細胞壁都一樣嗎?
    酵母細胞壁好不好,要檢測葡聚糖和甘露聚糖,既要看含量,也要看比例。
  • 【每日動態】鳳凰木半乳甘露聚糖基可食性薄膜:分子量和k-卡拉膠對理化性質的影響
    鳳凰木半乳甘露聚糖基可食性薄膜:分子量和k-卡拉膠對理化性質的影響Food Hydrocolloids ( IF 5.839,2區 ) 將鳳凰木(Delonix regia)半乳甘露聚糖(DRGM)水解液與k-Carragennan (k-Carr)共混,考察了DRGM分子量的降低效果以及多糖之間的相互作用對成膜液
  • 安琪反芻酵母細胞壁,瘤胃健康穩劑!
    以酵母細胞壁為主的多糖類的產品是一種綠色安全高效的免疫增強劑產品,被認為是替代抗生素的主要手段之一,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       一般認為,酵母細胞壁可通過激發免疫功能,維持微生態平衡,增強動物免疫力,改善動物健康狀況。酵母細胞壁產品的生產是酸解、酶解處理的,因此對酸、酶比較穩定,可以完整的通過胃或皺胃,造就了它在不同種類動物的廣泛應用。
  • 酵母多糖-免疫系統的「催化劑」
    在 20 世紀 40 年代,Pillemer 博士首次發現並報導了酵母細胞壁中有一種物質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之後,經過圖倫大學 Diluzio 博士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酵母細胞壁中提高免疫力的物質是一種多糖-β-葡聚糖。
  • 上海有機所俞飈課題組完成最長線性聚糖—128聚糖的全合成
    細菌表面的脂多糖,簡稱LPS,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的重要成分,其多糖大都具有顯著的誘導炎症的效應,是細菌內毒素的主要成分。該普通擬桿菌的脂多糖的O-抗原具有獨特的[→4)-α-鼠李糖-(1→3)-β-甘露糖-(1→]二糖重複單元。這一獨特的糖鏈結構及其反常的生物學功能使得對於該糖鏈的化學合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全合成獲得該類聚糖有助於對其功能的深入研究,推動相應的難治性腸炎藥物的研發。
  • β-葡聚糖=超級靈芝?
    β-葡聚糖作為中天然存在的膳食纖維/多糖,有許多來源,在穀物、真菌、酵母、細菌和藻類中都能找到β-葡聚糖的身影。經過長期的臨床研究,分析得出β-葡聚糖是優良的免疫激活劑,能夠提高皮膚自身的免疫力,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協助受損組織加速恢復產生細胞素,在敏感肌膚修複方面有獨特的生物活性的功效。那麼,β-葡聚糖提供免疫支持的功效如何?事實上,這取決於β-葡聚糖的結構。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資料:糖蛋白分子中聚糖的作用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資料:糖蛋白分子中聚糖的作用 既然我們要學習糖蛋白分子中聚糖,就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聚糖。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俞飈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最長線性聚糖——128聚糖分子的化學全合成。
  • Nature重磅:口服甘露糖或是癌症新療法!
    那麼是否腫瘤對所有的糖類都高度需求呢,研究人員用同位素標記了不同種類的糖,包括甘露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等,以檢測它們對不同腫瘤細胞株生長的影響。研結果發現,大多數糖類是腫瘤細胞生長的能源,而甘露糖卻能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 β-葡聚糖時代
    Innovite英珞維酵母β-葡聚糖濃縮口服液加拿大醫療專家信賴的天然健康品牌 Innovite(英珞維)酵母β-葡聚糖濃縮口服液,由榮獲加拿大全國營養協會最佳企業獎的Innovite Health公司開發,甄選巴西聖保羅皮耶達提山地姬松茸為原料,領先的技術萃取
  • 酵母細胞壁多糖——天然、高效的免疫功能增效劑!
    酵母細胞壁多糖是一種源於酵母的天然高效免疫增強劑,它是酵母經自溶和外源酶催化水解、分離、噴霧乾燥而成。其主要功效成分為甘露聚糖和β-葡聚糖。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吸附病原菌和多種黴菌毒素,保護動物免受嘔吐毒素、玉米赤黴烯酮等毒素影響的作用。
  • β-葡聚糖究竟有多牛?
    β-葡聚糖是多糖族中青出於藍的黑馬,它和透明質酸可以說是多糖界功力不相上下的高手。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匹黑馬。β- 葡聚糖可從燕麥、大麥纖維、啤酒糖酵母及醫藥用磨菇菌的細胞壁中獲取。燕麥β-葡聚糖是一種由燕麥中提取的可溶性葡聚糖 ( 存在於燕麥胚的細胞壁中) , 由交替的 β-(1、3) 和(1、4) 糖苷鏈連接而成, 其主要官能團是(1、3) 連結的纖維三糖和纖維四糖, 化學結構如下圖:
  • 糖基化N-聚糖的分析方法、挑戰和展望
    對於沒有經驗的分析研究人員,N-聚糖分析最初難以理解的糖基化特徵是現在使用的N-聚糖命名法和糖的數量。這可能會使每個分析人員之間把糖基化的相互作用複雜化,因為常見的N-聚糖結構可能會有其他的名稱和圖解。例如,可以說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表達的mAb上最常見的N-聚糖結構是G0F:脫唾液酸,半乳糖,被巖藻糖核心取代的雙複合N-聚糖。這種聚糖也稱為G0,FA2和F(6)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