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的一例三胎聲像圖。
困擾我好久的一個公式
C=fλ=λ/Τ
波長λ、頻率f、周期Τ、聲速C。
單位時間內質點振動的次數稱為振動頻率。
振動頻率的倒數稱為振動周期。
波動的同一傳播方向上兩個相鄰的相位相差2π的質點,振動的步調恰好是一致的,我們把它們之間的距離,即一個完整波的長度稱為波長。
波動傳播一個波長的時間,即一個完整的波通過某點所需的時間,稱為波的周期。
周期的倒數稱為波的頻率。
在超聲線性聲學中,振動的頻率(周期)和波的頻率(周期)在數值上是一致的。可以統稱頻率(周期)。
C=fλ=λ/Τ
故上式的物理意義是明顯的。因為質點每完成一次振動,波就向前移動一個波長λ的距離。在1s內質點振動了f次,因而1s內波動向前推進了f個波長,即fλ的距離。這就等於
波的傳播速度c,簡稱聲波。
自然界中機械波的頻段很寬,以頻率可以劃分為三大類:次聲、聲、超聲。頻率低於20Hz的波動稱為次聲,頻率在20--20000Hz(0.2--20kHz)的波動稱為聲(音),頻率在20kHz以上的波動稱為超聲。人耳可以聽到聲(音),但是聽不到次聲和超聲。
歡迎關注趙洪浩的超聲,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小字「超聲」加關注,掃一掃二維碼也可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