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植物肉企業數量迅速增加 產品類型日益豐富

2020-12-03 新化月報

今年以來,不僅肯德基、星巴克等「洋快餐」不斷推出植物肉食品,珍肉、株肉、星期零等本土創業品牌的植物肉產品也悄然走進餐廳和酒吧,甚至連中餐館裡都能見到植物肉的身影。

除了餐廳和酒吧外,大潤發、歐尚、盒馬鮮生等超市門店,以及天貓、美團等電商平臺上,植物肉的水餃、春卷和肉餅等速凍食品也已經上架銷售。從「跟風口」「炒概念」到進餐廳、可網購,過去「只聞其聲」的植物肉正逐步走進百姓家。

把植物做成肉,形似容易但神似卻難

植物肉是人造肉的一種。業內人士表示,製作一塊美味的植物肉,既要有高品質的原材料,還要有獨特的加工技術。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採用化學分離的方式,從原材料中提取人體所需的植物蛋白,還要經過加熱、擠壓、冷卻、定型等一系列步驟,使其具備動物肉製品的質地和口感。

「利用植物蛋白製作植物肉生產技術難度不大,難就難在如何讓其擁有與真肉相似的口感風味及營養成分,將植物肉做成仿真肉,需要將植物蛋白分子結構重新構成肉類纖維狀分子結構,再通過交聯酶、風味蛋白酶的改進讓植物肉具有動物肉的質感、咀嚼感和香味。」祖名豆製品股份有限公司豆製品研究院院長瞿亮說。

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

益普索Ipsos《2020人造肉中國趨勢洞察》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86%的消費者已經或將改變肉製品消費習慣,其中有21%的消費者有逐漸用其他蛋白質替代動物肉製品的想法,而4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中式風味的餐館中選擇植物肉。

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食品與飲料業務(平臺)亞太區總裁李永敬博士說,植物肉的推出是希望滿足消費者既想享受美食保證營養,又擔心熱量攝入超標損害健康的需求。

以全球植物性肉類品牌「別樣肉客」為例,據美國農業部網站數據顯示,每100克植物肉的肉餅中富含17克蛋白質,飽和脂肪含量較傳統牛肉餡低26%,總體脂肪含量更少,無反式脂肪酸。有數據顯示,50%的消費者表示會因「低脂」而購買植物肉,39%的消費者購買是為了「無膽固醇」。

國際知名諮詢公司德勤諮詢發布的《2020年健康醫療預測報告》顯示,中國高血壓患者有1.6億—1.7億人,高血脂患者近1億人,超重或肥胖症患者0.7億—2億人。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說,大豆所含人體必需胺基酸與肉類相似,屬於優質蛋白質。我國有食用仿葷素食的傳統,而且利用大豆蛋白做成的火腿腸,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從目前我國部分公眾的營養攝入情況看,食用大豆蛋白製成的植物肉,減少對脂肪等的攝入,對健康有利。

不過,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教授沈立榮也表示,與動物肉相比,植物肉缺乏維生素B12、n-3多不飽和脂肪酸、鐵、鋅等營養素,因此不能完全不吃動物肉,可以用植物肉代替部分動物肉,達到營養互補均衡的目的。

進軍中餐館,形式要多樣價格得下降

近年來,國內植物肉企業數量迅速增加,產品類型日益豐富。去年中秋節期間,有商家推出「人造肉」月餅,今年端午節,天貓推出人造肉餡的粽子,有五香牛肉味、梅乾菜五花肉味、咖喱牛肉味、黑椒丸子味、海鴨蛋五花肉味等。11月26日,煙臺雙塔食品公司在北京發布了豌豆蛋白植物肉系列新產品,主要包含牛肉丸、牛肉餅、豬肉餅、雞塊、雞排、裡脊和香腸等。

儘管如此,目前西餐廳和酒吧仍然是植物肉最常出現的餐飲場所,植物肉在中餐館還是較為少見。這是為什麼呢?

業內人士指出,據統計,在美國植物肉市場,漢堡渠道貢獻了超過80%的銷售量,漢堡是大多數美國人消費頻率較高的產品。但我國傳統的肉類消費場景非常多元,比如涮火鍋、燒烤、滷味、炒菜等,不同的消費場景需要不同的產品形態,每一個產品形態對肉質的要求都不一樣。涮肉要求薄,要能經得住涮;燒烤要求有味道,有油脂,經得住烤;滷肉要看風味和顏色,還要有嚼勁;炒菜要求能入味,能跟蔬菜融合。我國豐富的肉類消費場景,對植物肉的要求和期望值更高,目前植物肉還較難滿足所有消費場景的需求。「從產品形式上來說,植物肉需要生產更多中式產品,而非照搬國外的漢堡產品。」李永敬說。

此外,價格依然是植物肉推廣的一大重要阻力。儘管在部分餐廳和電商平臺上,植物肉的價格已經下降到與動物肉相當。比如德克士推出的植物雞肉漢堡,上市零售價為每個20元,會員價15元,與德克士正常漢堡售價每個16—20元相差不大。但盒馬生鮮銷售的「別樣肉客」植物蛋白牛肉餅每盒226克售價59.9元,而其售賣的冰鮮去皮新鮮豬肉,300克售價僅29.9元;星巴克的「別樣牛肉美式酸辣大卷」,售價59元,比普通真肉卷價格高出近50%。

李永敬說,植物肉產品更聚焦於關注飲食健康、熱愛環保、有動物保護意識的消費人群,消費市場偏高端,不是以「省錢」為目的的經濟型產品。目前,植物肉的生產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定位偏離,是很難普及成功的。

發展勢頭強勁,還需加強標準制定和監管

據預測,2019年全球植物肉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表示,植物肉行業的發展勢頭在我國已經初具規模,但現有的法規標準與產品的創新及行業發展不相適應,需加快制定相關標準、法規,避免植物肉領域標準混亂和監管空白,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在創新發展中要加大科技投入,解決其中尚存的科學技術問題。植物肉為有效保證未來人類的肉類食品供給提供了可能,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在公眾科普方面,需要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理性消費。

實際上,植物肉的國標制定已從2019年啟動,2020年正式立項,但還需經過報批、徵求意見、公布等環節,因此目前尚無出臺時間表。此外,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也在牽頭進行植物肉團標的制定。

(記者 李禾)

相關焦點

  • 「只聞其聲」的植物肉正逐步走進百姓家
    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食品與飲料業務(平臺)亞太區總裁李永敬博士說,植物肉的推出是希望滿足消費者既想享受美食保證營養,又擔心熱量攝入超標損害健康的需求。
  • 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  益普索Ipsos《2020人造肉中國趨勢洞察》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86%的消費者已經或將改變肉製品消費習慣,其中有21%的消費者有逐漸用其他蛋白質替代動物肉製品的想法,而4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中式風味的餐館中選擇植物肉。  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
  • 從炒概念到進商超 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益普索Ipsos《2020人造肉中國趨勢洞察》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86%的消費者已經或將改變肉製品消費習慣,其中有21%的消費者有逐漸用其他蛋白質替代動物肉製品的想法,而4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中式風味的餐館中選擇植物肉。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
  • 從炒概念到進商超,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星期零等本土創業品牌的植物肉產品也悄然走進餐廳和酒吧,甚至連中餐館裡都能見到植物肉的身影。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益普索Ipsos《2020人造肉中國趨勢洞察》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86%的消費者已經或將改變肉製品消費習慣,其中有21%的消費者有逐漸用其他蛋白質替代動物肉製品的想法,而4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中式風味的餐館中選擇植物肉。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
  • 形似神難似 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新聞中心-北方網
    今年以來,不僅肯德基、星巴克等「洋快餐」不斷推出植物肉食品,珍肉、株肉、星期零等本土創業品牌的植物肉產品也悄然走進餐廳和酒吧,甚至連中餐館裡都能見到植物肉的身影。
  • 源森生物:關於植物肉在中國發展的一些思考
    植物肉在國內銷售已一年有餘,這一年的市場嘈雜熱鬧,有初創企業融資成功,有二級市場的概念炒作,有消費端的各種聯名,更有國外大品牌在國內的生產落地。最大程度模擬真肉的纖維感和嚼勁。但是對於中國類型多樣的植物基原料的拉絲化或是拆絲技術的研究依然涉及很少。如何升級擠壓膨化技術,得到更多優質植物基的拉絲組織蛋白以更好的接近肉類纖維,是業內急需解決的挑戰。     3.風味技術的融合   各大香精公司和調味料企業都在積極尋找植物肉風味解決方案,希望可以用天然不添加的手段解決植物肉風味問題。
  • 市場供需矛盾突出 異丙醇進口量日益增加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由於下遊需求旺盛,我國異丙醇的進口量不斷增加。 中投顧問化工行業研究員常軼智指出,近年來由於塗料等領域的發展較為迅速,國內異丙醇的消費量增長迅猛。現階段我國現有的異丙醇產量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產能擴張速度相對緩慢,我國異丙醇市場存在較大的缺口,從而使得我國異丙醇的進口量日益增長。
  • a1零食研究所與上海雪榕生物成立合資公司,打造休閒零食類植物肉產品
    a1零食研究所成立於2016年下半年,是國內知名零食創新品牌,不到四年的時間已完成了三輪總共數億元融資,並打造出a1雲蛋糕、蛋黃酥、西瓜吐司等多個爆款,並擁有包括烘焙、堅果、肉製品、海洋製品、果蔬等六大類別300多個SKU。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中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企業。
  • 復盤2020年風口上的中國植物肉:吸金、吸睛、野蠻生長、爆品稀缺
    我們發現在三輪融資中,老股東都選擇了繼續跟投,這體現了其對植物肉的持續看好,星期零也成為目前國內融資最高的植物肉品牌。 梳理發現,去年一整年中國植物肉行業出現了越來越豐富的植物肉產品品類。漢堡、肉丸、雞塊這些已經是植物肉企業的基本操作了,Beyond Meat別樣肉客、新膳肉、植卓肉匠、星期零都擁有相關產品。 而在增加的產品新面孔中,兩個趨勢逐漸顯著。
  • 肯德基星巴克都賣起「人造肉」,植物肉距離你家餐桌還有多遠?
    據了解,星巴克在產品宣傳中很避諱用「人造肉」的字眼。星巴克在中國有4300家門店,肯德基在中國有6500多家門店,如果「植物肉」產品作為一個常規供應引入菜單,那麼這個未來食品,就會通過這10000多家門店迅速從北上廣普及到小縣城。不過在肯德基推出「植培黃金雞塊」的官微下,也有網友質疑:「這玩意兒沒意義啊,不健康的難道是雞肉麼,是油炸啊,把雞肉換了但還是油炸製品。」
  • 中國的、全球規模最大的植物蛋白肉原料企業進入終端市場
    日前,雙塔食品發布《關於召開植物蛋白肉新品發布會的公告》,推出九款豌豆蛋白植物肉系列產品,預示著這家全球規模最大的植物蛋白肉原料企業,正式切入植物蛋白肉終端市場,標誌著公司將由豌豆蛋白原料供應商向植物蛋白肉品牌商邁進,開啟植物蛋白肉市場的新藍海。
  • 近年來我國非農用除草劑使用情況
    近兩年,草銨膦在國內的登記可謂是異軍突起,2011年以前除了拜耳、永農生物、利爾化學等少數的幾家企業擁有草銨膦的正式登記證外,大多數是臨時登記。2013年起登記證數量增量明顯,2013年到2017年登記的用於非耕地的草銨膦產品數量如下表1。大多數登記的產品均是單製劑,少部分與草甘膦、乙羧氟草醚、丙炔氟草胺、2甲4氯等進行復配。
  • 用植物「生產」的「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話
    盯上「人造肉」這塊「肥肉」的當然不止肯德基和「超肉」。  8月8日,另一美式快餐巨頭漢堡王開始在全美銷售一款名為「不可能皇堡」的「人造肉」漢堡,其供貨商正是「超肉」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目前有至少9家人造肉公司,全球此類企業共有26家。
  • 我國蛋白腖產業處於起步階段 市場對進口產品較為依賴
    蛋白腖含有豐富的有機氮化合物,還有一部分維生素和糖類,可以用作微生物和動物細胞培養基的生產基本原料,在醫藥工業、發酵工業、生化製品以及微生物學科研項目中有著較大的應用需求。從產品分類來看,根據材料來源的不同,蛋白腖可以細分為動物性蛋白腖、植物性蛋白腖以及微生物蛋白腖這三種類型。
  • 「人造肉」頭部企業盤點:11家公司融資總額12.8億美元,多數為植物...
    這邊廂,A股題材炒作風頭正勁,豐樂種業、雙塔食品、金健米業、哈高科、大北農等人造肉概念股集體飛漲,即使上市公司出來澄清與人造肉毫無瓜葛也擋不住投資者洶湧的熱情。35鬥對「人造肉」相關公司進行了系統梳理,從技術、產品、投融資、渠道、受眾等層面剖析「人造肉」公司發展情況,結合國內消費習慣和產業特徵,擬剖析「人造肉」在國內的發展前景。
  • 宜家推出人造肉產品 能否俘獲中國胃?
    7月,Beyond Meat 宣布正式進入中國內地零售市場,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盒馬門店上架植物肉產品別樣漢堡。  國內本土的如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也相繼推出了人造肉產品。與新品上市時的搶購熱情相比,如今的人造肉產品回歸相對冷清。  3  本土化之路挑戰重重  據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報告,約有39%的中國消費者選擇減少肉類攝入量以改善健康。中國消費者隨著消費升級,飲食觀念和健康意識也在不斷變化和進步。
  • 天然藥物市場迅速崛起 植物提取物需求將不斷增長
    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為原料,按照對提取的最終產品的用途的需要,經過物理化學提取分離過程,定向獲取和濃集植物中的某一種或多種有效成分,而不改變其有效結構而形成的產品。植物提取物是生物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可用「素」字輔助描述最終產品原料來源《植物基肉製品》團體標準...
    近年來,肯德基、星巴克、漢堡王等餐飲品牌接連推出植物肉產品,植物肉正以高調的身姿進入消費者視野,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者對於植物基肉製品的疑惑,以往的「素肉」改為「植物肉」就變得「高大上」?此外,團體標準提出,蛋白質、脂肪應來源於植物原料,不得添加動物來源的蛋白質和脂肪;終產品配方設計應以其所模擬動物肉製品的營養組成為基礎。鼓勵提升蛋白質品質、增加蛋白質含量、降低總脂肪及鈉含量;可使用食品添加劑(含營養強化劑)、微生物和微生物來源的配料。除水和食用鹽外,其他非植物性配料的總添加量或投料量的質量分數不應超過產品總質量的10%。
  • 全球植物蛋白市場增長迅速 藻類蛋白或迎發展良機
    人體攝入的蛋白質可分為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兩大類。動物蛋白更易被人體吸收,同時也含有人體必需胺基酸,但其不足之處是含有的飽和脂肪酸會對心腦血管造成影響,過多攝入可能會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也在提高,但蛋白質生產缺口仍然較大,因此人們開始追求不同來源的蛋白質——植物蛋白。
  • VLEO衛星迅速增加,光汙染日益嚴重,NASA希望公眾協助追蹤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滲透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各個有能力發展太空項目的國家都在積極探索,其中不乏有眾多的民間太空探索公司,而隨著相關衛星數量的不斷增多,所造成的的光汙染也日益嚴重,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啟動了一個公共科學計劃,用來協助跟蹤這些衛星,外媒消息稱,歐洲相關機構也啟動了類似的計劃來追蹤這些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