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森生物:關於植物肉在中國發展的一些思考

2020-12-09 中國經濟時報

   前言:經歷了「植物肉元年」的熙熙攘攘,2020年,我們需要些冷靜的思考,本文由植物肉行業內人士撰寫,文中所談,皆為筆者經過多次實踐與思考後對植物肉行業的真實觀點與感受。

    一、為什麼我們有資格討論這個問題?

  十月過半,源森生物做植物肉也整整一年了,這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我們是在開發產品中度過的。從原料選擇、工藝設計、調香調味、營養強化、設備開發等每一個過程都在挑戰整個團隊的認知,從開始以為是個簡單事,到後來發現這是研無止盡的工作,現在,團隊將植物肉作為我們共同的奮鬥目標和事業。從業務到市場,從研發、中試、生產到供應鏈保障,我們團隊30多人,人人都幹勁十足、只爭朝夕地工作著。

  這一年中我們在市場及研發端投入了超過500萬的資金,生產及供應鏈端投入了1000萬的設備,同時也與國內頂尖植物肉研發機構和江南大學進行了深入的合作。值得慶幸的是,原益海嘉裡(金龍魚)全球研發中心的研發總監陳瑩博士也加入了我們的團隊,積極從事植物肉和植物基食品的創新、研發工作。更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一年的投入,我們的產品在今年8月份上市後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接到了近300萬的訂單。

  這背後經歷了十幾輪圍繞同一產品的創新和迭代,上萬名消費者的感官測試。在這些測試中,產品經受了眾多客戶的挑剔和考驗,從產品的風味,質構,形態等多方面都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正是這些寶貴的反饋意見,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了國內消費者的眾口難調,和探索植物肉行業的任重道遠,也更加堅定了對一款好吃的植物肉的探索。

    二、難吃是國內植物肉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有人把2019年稱為中國植物肉行業的創業元年,經曆元年,掠過繁華。元年過後,浮華散盡,面對國內植物肉行業存在的問題,我們也該冷靜下來做些思考。

  植物肉在國內銷售已一年有餘,這一年的市場嘈雜熱鬧,有初創企業融資成功,有二級市場的概念炒作,有消費端的各種聯名,更有國外大品牌在國內的生產落地。

  唯一遺憾的就是看不到銷量可觀或者說復購率還不錯的產品(原有兩家做素食渠道的生產企業除外),這個問題的唯一本質就是不好吃,非得有第二個的話那就是貴。

  風味的不完善和價格高昂是挑戰國內消費者對食品認知底線的事,解決好這兩大難題是目前國內植物肉行業的首要任務和當務之急。

   三、為什麼做到好吃是當前植物肉行業面臨的難題

    1.國人對植物肉的要求和期望值更高

  植物肉的主要原料是植物蛋白,確切來說包括油籽蛋白、穀物蛋白和堅果蛋白在內的非動物來源蛋白。但在中國生產的植物肉,基本上是以大豆蛋白和小麥麵筋蛋白為主。在中國要研究大豆類蛋白的消費歷史,得從豆腐說起,豆腐在國內有幾千年的消費歷史,因此豆腥味在中國人的味蕾記憶中已上升到基因層面,幾乎我們測試過的每一個消費者都會以第一感覺有沒有豆腥味作為判斷植物肉好壞的評判點。其次是以豆腐為衍生的其他豆類製品,比如豆乾、腐竹,接受測試消費者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是,咀嚼起來是不是跟豆乾很像?

  這個問題歸結起來即目前的植物肉產品無法產生類似肉類嫩滑可口的咀嚼感。如果在這兩個本質問題上沒有突破,消費者始終會認為植物肉仍是一種升級版的豆乾製品。

  再次就是消費者對風味的要求,現在國內植物肉風味都在走肉味模仿的路線,比如牛肉,中國人對肉的風味印象是停留在烹飪後的層面上,比如火鍋涮肉,紅燒牛肉,醬滷牛肉等。不像國外的牛肉產品比較單一,且更多偏向食材,比如煎牛排,牛肉漢堡肉等等。大家對肉的風味判斷依據的不同導致了對產品要求的不同。

    2.中國肉類消費場景更複雜

  美國植物肉市場的崛起,漢堡渠道貢獻了超過80%的銷售,且漢堡是大多數美國人消費頻率較高的產品。在國內,漢堡並不像在美國一樣是剛需,是更多人調節飲食多樣性的渠道,且絕大多數衝著吃真肉而去,因此兩者的消費量無法比擬。

  要在國內做好植物肉,就必須回歸到中國傳統的肉類消費場景。大餐飲裡的火鍋、燒烤、滷肉、紅燒、炒菜等餐飲場景,面對這些複雜的消費場景,幾乎每一個都需要不同的產品形態,而更加複雜的問題是,每一個產品形態對肉質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涮肉要求薄,要能經得住涮;燒烤要求有味道,有油脂,經得住烤;滷肉要看風味和顏色;炒菜要求能入味,能跟蔬菜融合。

  3.不同消費場景下的植物肉產品需要採用不同的研發思維和應用技術創新

  不同消費場景下,對肉質,口感,以及蒸、煮、煎、炸等不同條件的要求,都需要開發者從源頭去設計產品,絕對不是簡單的拿一種原料做形態上的改變。就比如涮肉類產品,用豌豆蛋白和大豆蛋白去設計,無論用什麼樣的拉絲技術,都會涉及到經過高溫和長時間蒸煮過程中的分散,或者是咬不動兩種極端。太緊不容易入味,不容易嚼,太鬆了容易散。拿滷牛肉來說,單純用豆類蛋白解決,雖然有蛋白含量高,容易成型等特點,但是豆類蛋白帶來的豆腥味,吃多了之後不容易消化,反胃等問題都是消費者難以接受的。

    四、如何解決植物肉難吃的問題,要用多久?

  首先,必須認識到植物肉是一個工程化的,多學科交叉的複雜問題,也是產品的升級定位問題。

    1.原輔料工程技術平臺的構建

  原輔料的從頭選擇甚至是加工工藝的研究,比如,牛肉和魚肉從本質上來說,需要選擇的原料是不同的。牛肉纖維粗短,富含油脂,質構緊密;魚肉纖維細滑,質構嫩滑,這就需要我們按照不同的肉質結構選用不同的原料蛋白,除了豆類蛋白還有菌類蛋白,藻類蛋白,其他發酵類蛋白都是優質的備選方案。

    2.蛋白擠壓技術的進步

  目前的擠壓技術主要是圍繞大豆蛋白來展開。最大程度模擬真肉的纖維感和嚼勁。但是對於中國類型多樣的植物基原料的拉絲化或是拆絲技術的研究依然涉及很少。如何升級擠壓膨化技術,得到更多優質植物基的拉絲組織蛋白以更好的接近肉類纖維,是業內急需解決的挑戰。

    3.風味技術的融合

  各大香精公司和調味料企業都在積極尋找植物肉風味解決方案,希望可以用天然不添加的手段解決植物肉風味問題。例如選用中國百姓相當熟悉的傳統香辛料與中草藥的結合,模擬出人們熟悉的醬滷、十三香、紅燒等味道,不但會解決反胃等問題,更會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感。

    4.營養強化

  無論植物基有多好,要真正做到替代肉類,必須研究營養成分上的差別,除了外表的像之外,做到內在的像。植物基跟動物源比,好的地方在於少了動物脂肪,嘌呤等不利於健康的成分。但在胺基酸,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營養元素上也存在明顯差距。如何針對不同人群的影響需求,做好營養強化也將是一大挑戰。

    5.新技術+新原料,積極創新,巧妙結合

  要真正解決這一難題,就該在技術創新,思維創新上不斷進步。植物肉行業在發展,一批批的技術和產品在不斷淘汰和迭代,而食品科技的發展也在日新月異的推進著:溼法擠壓技術,新型食品膠體,植物基牛油,植物膠原蛋白,發酵菌蛋白技術,細胞培養肉技術等等只有不斷的進行原料創新和技術創新,才能擺脫現有技術和原料帶給產品品質的制約。採用植物蛋白結合發酵技術,或與細胞培養技術聯用的技術組塊模式,也是解決植物肉目前存在眾多缺陷和桎梏的新途徑。

  產品、品類的升級定位,是綜合以上方方面面,賦予產品新內涵和生命力。植物肉,源於「豆腐」但優於「豆腐」;來自「素食」但高於「素食」;發於「肉類」但勝於「肉類」。這也為植物肉的營銷提出了全新課題和努力方向。

  其次,從創業者到資本市場都需要有更加理性的認知,把錢和精力更多的投入到產品研發上。

    1.產品研發從表面看是解決產品好吃的問題,而深層次則是構建中國植物肉行業研發技術壁壘的問題

  越是目前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關,越是複雜的技術難題,也越是能證明中國植物肉在研發端大有可為,且是能夠建立「護城河」的。

    2.目前國內植物肉技術跟國外有多大差別

  這是不少投資人都很關心的問題。我能給出的回答是,實際在技術方面的差別並不大,比如國外多用豌豆蛋白,國內多用大豆拉絲蛋白。但是這兩種蛋白的全球供應大部分來自國內廠家。國外所使用的發酵血紅蛋白,國內也能生產出來,只不過法規不允許添加。

  國外知名植物肉企業在國內建廠是對自己資本實力以及國內市場的看好,以及初期出口到美國的需求考慮,並不是絕對的技術自信。真正困難的是結合國內消費習慣和消費者喜好,實現產品的創新研發與營銷。

  雖然國內植物肉研發起步較晚,但是藉助行業風口,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研發和技術攻關,市面上不斷有優質國內自主研發植物肉產品湧現,也反映出我國植物肉技術的突破。

  例如源森生物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款植物肉代餐棒,採用了世界上先進的蛋白重組技術,結合獨家的純天然風味調製配方,科學的營養設計,打造出一款優秀的植物肉代餐產品,實現了品類升級。

   3.國內植物肉的現狀是誰有能力解決產品問題,誰才有機會實現長期價值

  任何一個行業,只有產品足夠成熟,產品力的基本問題解決了,才足以支撐市場去分化細分領域,分化產業鏈,分化銷售和生產。在產品力不成熟的情況下,靠概念去教育消費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這種情況下,往往在供應鏈端蘊藏著巨大的機會,踏踏實實突破其中的幾個實用性技術「瓶頸」,往往會帶來顛覆性的結果。在頂尖研發團隊和消費者的不斷測試的閉環過程中,在國內解決這個問題,應該還有2-3年的時間窗口期。

    五、國內植物肉技術絕對有全球領先的潛力,現在正是投入的最佳時機

  植物肉技術在產品上的體現是好吃和低價,這些都是容易被消費者感知的。而中國人在滿足中國胃的問題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積累。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要從工程學和生物科學兩個維度去實現。工程學和生物科學的有機結合,不斷推動著產品迭代和技術升級。從目前植物肉的發展趨勢上看,主要分為三代技術應用。

    1.第一代技術(食材+工程學應用):從第一代豆類蛋白到其他植物資源的複合應用

  國內有著更加豐富的植物基資源。我們每個人的味蕾中都留下過像肉的植物的記憶,比如茄子,香菇,魔芋,竹筍等等,這些植物雖然比起豆類蛋白的含量低,但是從纖維結構上來說,更適合做肉。從工程學上講,應用現在先進的工程技術把國內豐富的植物原料加以拆絲,交聯,融合等質構化處理及風味優化,將成為提升植物肉口感的最優路徑。

   2.第二代技術(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替代植物蛋白的發展

  替代蛋白(包括真菌蛋白,海藻蛋白等),使用菌類發酵蛋白製成的植物肉產品,相較於大豆蛋白植物肉,優勢明顯。其具有口感更豐富,無豆腥味,汁水感強,且營養豐富,產量更大等特點。在國外QUORN,Emergy等公司已經採用發酵技術,使用真菌蛋白做出了品質更好的新一代植物肉,Impossible foods 也在嘗試用此來源的蛋白進行復配推出下一代產品。我們必須得看到發酵工業在國內的優勢更明顯,無論從研發到生產的配套,都有著深厚的積累。

  現在問題在於,國內植物肉處於發展早期,要想實現菌蛋白植物肉從觀望國外市場到在國內實現產品自研自銷,需要在菌類發酵領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和人力成本,聘請微生物技術專家,引進先進的技術及產線等,所以誰提前在這些領域布局,誰的先發優勢就更強。

    3.第三代技術(工程學+生物科學+信息化大數據):細胞培養肉和3D列印值得期待

  當細胞培養肉技術在2018年亮相國際時的確帶來了足夠的震撼,我國的科學家也絲毫不落後,在2019年推出了國內首款細胞培養肉。從長遠發展來看細胞培養肉昂貴的生產成本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但是我們相信隨著生物技術和工程學的進步,細胞培養的成本也會有適當降低,到那個時候企業和3D列印結合做布局。同時,結合新時代的信息大數據化所帶來的交互體驗,為消費者和不同市場打造DIY的植物肉專項產品,應該會帶來新的產品體驗,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

    4.第四代技術展望:植物原料+植物組織蛋白產品+發酵類菌類代替蛋白+細胞培養肉聯用技術

  在可預見的未來,單一原料的植物肉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細胞培養肉與發酵真菌蛋白技術的聯動,將成為絕大多數高端植物肉的發展方向,而溼法擠壓和幹法重組植物蛋白將有機會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成為日常肉類的替代食材,這三種技術的不同組合和應用也將產生出不同質構和口感的肉類替代產品。而最原始的天然植物原料,也將有機會重返植物肉舞臺,作為植物肉的完美填充和部分替代,最終實現植物肉行業的蓬勃發展。以上的產品組合也正是我們目前關注的「全肉」「半肉」和「零肉」等細分品類和市場定位。

   本文作者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植物肉?
    在遙遠的古代,肉類屬於奢侈品,因為肉類是人類獲取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但古人獲取肉類的渠道卻非常有限,古人多從事體力勞動,勞動強度大,能吃到肉就已經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食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未顯現出來。
  • 植物蛋白人造肉品牌庖丁造肉亮相央視,助力中國人造肉產業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人造肉市場的企業之一,深圳市文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接受了央視專訪,在報導中就旗下人造肉產品及相關技術發展做了相關介紹。 當前市場下,植物蛋白肉作為人造肉的一種,實際是生物科技在食品方面的創新應用,這也是未來食品科技的發展趨勢之一。
  • 特色食材行業思考:3D列印肉或成為未來食糧?你敢嘗試麼?
    3D列印肉技術原理 3D列印肉按生物墨水類型分為植物蛋白合成肉(即素肉)和動物細胞培育肉。 植物蛋白合成肉,是將植物蛋白作為原料,用3D列印技術製作生產出與天然肉類外觀、口感、味道相似的人造肉。
  • 高樹琴 方精雲:關於加大在中低產田發展草牧業的思考
    中美經貿摩擦及其帶來的世界性貿易爭端極大地增加了我國從國際市場尋求進口飼草料和乳肉產品的不確定性。 自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發展草牧業」以來,中央及多個部委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和措施。
  • ...FIELD獲數千萬融資,中國人造肉領域創業公司的判斷邏輯是什麼?
    ②、如果說星期零這輪融資案例向中國人造肉創業投資市場傳遞出一些信息,那麼又應該如何對中國人造肉創業投資的機會進行合理的判斷、分析、把握?本篇Daily文章中,我們將先對星期零這家公司進行剖析,並結合美國人造肉公司和整體品類發展的案例和一起啟發,將星期零這家中國人造肉創業公司放在整個中國人造肉市場中進行探討,對中國人造肉市場的創業投資做出一些分析、思考。
  • 生態篇——關於生物群落內涵、植物群落概念及其發展簡史
    在生態學發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對於生物群落的兩種對立觀點——個體論學派和機體論學派的爭論至今未休。群落中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動、植物種類?它們為什麼像現在這樣分布著?它們之間是怎樣發生著相互作用的?這是群落生態學最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 森之源照明燈是品牌嗎 照明燈的種類
    購買燈泡燈具的一些東西要選擇好的品牌,這樣的話他們的產品才能使用的住,如果選擇的是劣質的品牌的話,很有可能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壞掉,所以,我們在購買之前一定要先看一下森之源照明燈是品牌嗎,要把這個品牌搞清楚再做決定,與此同時,也要知道照明燈的種類都有哪些。
  • 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  益普索Ipsos《2020人造肉中國趨勢洞察》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86%的消費者已經或將改變肉製品消費習慣,其中有21%的消費者有逐漸用其他蛋白質替代動物肉製品的想法,而4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中式風味的餐館中選擇植物肉。  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
  • a1零食研究所與上海雪榕生物成立合資公司,打造休閒零食類植物肉產品
    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中國最大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在食品行業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健康」、「環保」等元素愈發成為重要的消費驅動力,人造肉的市場潛力毋庸置疑。據MarketResearchFuture在"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 (2018-2023) 報告"中預計,到2023年,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61億美元。然而在此之前,這個行業裡的參與者必須先拿出能打動消費者口味的產品。
  • 植物景觀設計的一些思考
    4 有關主題或爭論的焦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應地得到提高。隨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私人別墅,庭院文化再度受到關注。因此,庭院景觀的設計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
  • 復盤2020年風口上的中國植物肉:吸金、吸睛、野蠻生長、爆品稀缺
    2020年,植物肉行業毫無疑問地站在風口上。 對於中國植物肉行業而言,過去一年可能是歷史發展最快、最熱鬧的一年。 聯合利華、雀巢、嘉吉等巨頭接連加入,一年數十次的投融資,更有品牌7個月獲3輪融資,中國首個植物肉團標出爐,連鎖餐廳、超市甚至便利店都能見到植物肉的身影:植物肉在中國野蠻生長。 這一年中國植物肉都經歷了什麼?
  • 中國第一塊人造培養肉來了!
    起先是由於歐美國家素食主義浪潮興起,植物蛋白肉食品大受消費者歡迎。同時,人造肉的出現也能緩解由於畜牧業發展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保護壓力。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告訴記者,人造肉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植物肉,即以穀物、豆類等植物源蛋白質為主要原料,採用工業化方式生產,改變組織結構,使之達到肉類特性和纖維狀結構;二是培育肉,主要從動物機體提取並分離肌肉乾細胞,在生物反應器中增殖生產肌肉組織。 人造肉的出現有特定社會背景。
  • 業內解釋"人造肉":如何把大豆等植物變得像肉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更具挑戰的是,現在又流行起一種叫「人造肉」的食物,那是什麼東西?隨著國外的人造肉漢堡和國內的人造肉月餅相繼問世,人造肉的掃盲科普工作迫在眉睫。事實上,現在國內已經有一些科研人員盯上了這一領域,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李健是其中之一。李健除了在學校的實驗室裡搞研發,還為深圳一家人造肉企業研究產業解決方案。
  • 市場前景大 植物肉「香」嗎
    今年4月,別樣肉客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主打植物牛肉。11月18日,別樣肉客在中國首發其全新產品別樣豬肉,這是為中國市場研發的植物豬肉,由大米和大豆等植物成分製作而成,總脂肪含量和飽和脂肪含量較少。目前產品還是從美國進口。  植物肉「香」嗎?  記者來到RAC餐廳,品嘗了用植物豬肉做的意式肉醬可麗餅。
  • 從炒概念到進商超 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益普索Ipsos《2020人造肉中國趨勢洞察》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86%的消費者已經或將改變肉製品消費習慣,其中有21%的消費者有逐漸用其他蛋白質替代動物肉製品的想法,而4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中式風味的餐館中選擇植物肉。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
  • 從炒概念到進商超,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益普索Ipsos《2020人造肉中國趨勢洞察》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86%的消費者已經或將改變肉製品消費習慣,其中有21%的消費者有逐漸用其他蛋白質替代動物肉製品的想法,而4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中式風味的餐館中選擇植物肉。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
  • 杜邦乳糖酶新品,帝斯曼植物肉綜合解決方案,《食品配料分類》等...
    「 新品 1、杜邦發布Danisco Bonlacta乳糖酶 2、帝斯曼推出植物肉綜合解決方案
  • 人造肉:食物科技的創新發展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這項技術不僅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方案之一,特別在疫情時代,也被認為是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重要應對方案之一。《福布斯》雜誌也曾預測,到2022年左右,人造肉將大量進入市場。  什麼是人造肉?
  • 植物肉品牌「Hey Maet」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01 一流研發團隊領航植物肉高質量發展Hey Maet創始人洪小齊(Chichi)擁有超過十年素食經歷,對好吃又有營養的植物肉產品有絕對的追求。此外,在她八年的海外學習工作經驗中,她對海內外可替代蛋白產業有多種角度的深度思考和理解,更曾為了考察人造肉市場,遠赴美國、加拿大、歐洲和以色列拜訪細胞肉、3D列印肉公司及海藻蛋白肉公司。
  • 關於海洋科技發展的階段性思考
    關於海洋科技發展的階段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