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脈症候群,最新進展知多少——心臟病學總結2018

2020-11-30 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1955年,美國前總統艾森豪發生心肌梗死時,他的私人醫生一度將其症狀解釋為胃腸道疾病。10小時後他才轉入當地一家醫院,心電圖顯示前外側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根據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義,艾森豪是1型心肌梗死。


時至今日,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不僅區分五種類型的梗死,還區分心肌梗死和心肌損傷,後者定義為心肌肌鈣蛋白(cTn)升高,與不良預後相關。心肌梗死除了生物標誌物異常,還有心電圖變化和缺血證據。


而在20世紀50年代,對於心肌梗死,不但缺乏診斷工具,也沒有很有效的治療方法。那時,心電圖並不常用,也不能檢測心肌酶;能用的藥物也不過是硝酸甘油和嗎啡;阿司匹林被認為是心臟病患者的禁忌,直到Sir John Vane發現它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再後來,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藥物、P2Y12抑制劑逐漸加入了心肌梗死的治療和預防陣營;最重要的一步,當然是快速有效的再灌注和血運重建,包括溶栓和PCI,支架(尤其是藥物洗脫支架)改善了直接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的效果,並使其成為急性冠脈症候群(ACS)的一線治療。


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飛躍,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2018年,ACS管理都有哪些進展呢?我們來看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綜述。


圖1 隨著時間推移,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發病機制


1.免疫的改變


在ACS患者中,效應T細胞活性較高,提示獲得性免疫失調機制可能在冠狀動脈不穩定中起作用。Flego等發現ACS患者的MMP-9釋放增加可能是關鍵環節,提出了ACS的事件序列和炎症的系統證據;還提出MMP-9和CD31可能是抗炎治療的理想分子靶點,可作為ACS預後的臨床生物標誌物。


2.斑塊糜爛


至少1/3的ACS是由斑塊糜爛引起的,而且其識別率可能增加。一項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研究評估了822名STEMI患者的罪犯斑塊,發現斑塊糜爛是可以預測的。多變量分析中,年齡<50歲、目前吸菸、缺乏其他冠狀動脈危險因素、無多支血管病變、病變嚴重程度較低、血管直徑大、位置在分叉附近與斑塊糜爛顯著相關。


Sugiyama等發現,與罪犯斑塊破裂相比,斑塊糜爛患者的非罪犯斑塊較少,血管不穩定程度較低,表明斑塊破裂和斑塊糜爛的病理生理機制不同。


Pedicino等發現,與斑塊破裂相比,斑塊糜爛患者的HYAL2和CD44v6的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較高。HYAL2可能成為潛在的ACS生物標誌物。斑塊糜爛的特徵在於透明質酸代謝的顯著改變。


圖2 斑塊糜爛模型


3.對心肌梗死後重塑的新見解


相關的研究涉及:(1)以往未知的血管生成生長因子Emc10,可能在心梗後心臟修復中起作用;(2)可能作為利尿鈉肽清除受體阻斷劑起作用的破骨細胞(OSTN)在心梗後心力衰竭治療中的作用;(3)缺乏BK線粒體通道使得心臟更容易發生缺血/再灌注損傷,而PDE5抑制劑預處理可能具有保護作用,線粒體心肌細胞BK通道可能成為減少急性心臟損傷以及心梗後不良事件的治療靶點。


早期診斷


1.肌鈣蛋白


急診疑似急性心梗患者的肌鈣蛋白評估時間仍存在爭議。Badertscher等進行了一項大型多中心研究,納入了疑似急性心梗的急診科患者,評估了肌鈣蛋白對於急性心梗的診斷價值。


在2547名檢測hs-cTnT的患者中,387人(15%)最終診斷為急性心梗;0/1 h流程和0/3 h流程的陰性預測值相似(NPV 99.8%,95%CI 99.4–99.9 vs. 99.7%,95%CI 99.2–99.9;P=0.645),但後者排除了更多的患者(60% vs. 44%;P<0.001)。


在2197名檢測hs-cTnI的患者中,327人(15%)最終診斷為急性心梗;0/1 h流程的陰性預測值更高(NPV 99.6%,95%CI 99.1–99.9% vs. 97.8%,95%CI 96.7–98.5;P<0.01),兩種流程排除的患者相似(52% vs. 51%;P=0.507)。研究認為,0/1 h流程更優。


2.心肌肌球蛋白結合蛋白


一項研究顯示,心肌肌球蛋白結合蛋白(cMyC)對急性心梗的區分能力(ROC曲線下面積)為0.924,hs-cTnT和hs-cTnI分別為0.927和0.922,三者相當,均優於cTnI(0.909)。對於胸痛3小時內的患者,cMyC診斷或排除心梗的效能優於hs-cTnT和hs-cTnI。


風險分層


1.生物標誌物


一項研究發現,富半胱氨酸血管生成誘導因子61(Cyr61或CCN1)加入GRACE風險評分可改善全因死亡率、全因死亡率或心肌梗死複合終點的危險分層。


2.心臟磁共振


De Waha等對7個直接PCI隨機試驗、1688例患者數據進行了匯總分析,通過CMR晚期釓增強成像評估再灌注後7天的微血管阻塞(MVO)情況。960例(56.9%)存在MVO,MVO範圍與死亡率和心衰住院存在相關性;在進一步調整梗死面積後,MVO仍與全因死亡率顯著相關(Cox aHR 1.09,95%CI 1.01–1.17;P=0.03)。


3.激發試驗


Montone等前瞻性地評估了80名冠狀動脈非阻塞型心肌梗死(MINOCA)、疑似冠狀動脈血管舒縮異常的患者中冠脈造影后立即進行激發試驗的情況。46.2%的患者進行了激發試驗(乙醯膽鹼/麥角新鹼)且無任何併發症;在結果為陽性的患者中,64.9%有心外膜血管痙攣,35.1%有微血管痙攣。


中位隨訪36個月,與陰性患者相比,陽性患者的死亡率(32.4% vs. 4.7%;P=0.002)、心臟性死亡(18.9% vs. 0.0%;P=0.005)、ACS再入院(27.0% vs. 7.0%;P=0.015)以及嚴重心絞痛(Seattle score: 88 vs. 100)的比例更高。


女性急性冠脈症候群


1.橈動脈和股動脈入路


Gargiulo等評估了MATRIXA-Access試驗中ACS患者使用橈動脈和股動脈入路的性別差異。8404名患者中,26.6%為女性。男性發生入路局部出血(RR 0.64;P=0.0016)、嚴重出血(RR 0.17;P=0.0012)和輸血(RR 0.56;P=0.0089)的風險較低。


當比較橈動脈和股動脈入路時,性別分層的MACCE和NACE沒有明顯的相互作用(Pint分別為0.15和0.18),雖然對於兩個主要終點,女性橈動脈入路的獲益相對更大(RR 0.73,P=0.019;RR 0.73,P=0.012)。


2.高強度他汀使用的性別差異


Peters等納入了16898名年齡小於65歲、有商業健康保險的成人(26%為女性)和71358名年齡高於66歲、有政府醫療保險的成人(49%為女性),分析了心梗出院後30天內高強度他汀類藥物的使用情況。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接受高強度他汀治療的比例較低(aRR 0.91,95%CI 0.90–0.92)。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需要進一步研究。


長期預後


Ghadri等將國際Takotsubo登記資料中的Takotsubo症候群(TTS)患者的長期死亡率與年齡、性別匹配的ACS患者隊列進行了比較,並根據誘因比較了不同亞組的短期和長期死亡率。


總體而言,1613名TTS患者的長期死亡率與ACS患者相似。長期隨訪期間,由身體壓力誘發TTS的患者死亡率高於ACS患者,而由情緒壓力誘發TTS的患者死亡率低於ACS患者。


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種基於誘發因素的TTS新分類方法,可以作為TTS短期和長期預後的預測工具。


表1 基於誘發因素的Tako-Tsubo症候群新分類


藥物治療


1.抗血小板藥物


SMART-DATE試驗比較了雙聯抗血小板治療(DAPT)6個月和12個月的差異,共納入2712名擬接受PCI的ACS患者,隨機分配到6個月DAPT組或12個月DAPT組(≥12個月)。主要終點為18個月時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複合終點,結果滿足非劣效性,兩組累積事件發生率分別為4.7%和4.2%;但6個月DAPT組的心肌梗死發生率更高(24人[1.8%] vs. 10人[0.8%];2.41 [1.15–5.05];P=0.02),支架內血栓形成數量更多(15人[1.1%] vs. 10[0.7%];P=0.32)。


PRAGUE-18試驗比較了ACS患者使用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的差異,1230名ACS患者(同時服用阿司匹林)被隨機分配,主要終點為1年時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普拉格雷組和替格瑞洛組主要終點無顯著差異(6.6% vs. 5.7%;HR 1.167,95%CI 0.742–1.835;P=0.503),心血管死亡(3.3% vs. 3.0%;P=0.769)、心肌梗死(3.0% vs. 2.5%;P=0.611)、卒中(1.1% vs. 0.7%;P=0.423)、全因死亡(4.7% vs. 4.2%;P=0.654)、明確的支架內血栓形成(1.1% vs. 1.5%;P=0.535)、所有出血(10.9% vs. 11.1%;P=0.999)均無顯著差異。


P2Y12抑制劑的降階梯治療是一個可選擇的替代策略。TROPICAL ACS試驗中,患者被隨機分配到普拉格雷標準治療12個月組(對照組)或降階梯治療組,後者給予普拉格雷治療1周、然後氯吡格雷治療1周,隨後根據血小板功能檢測指導14天後的用藥,給予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主要終點為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出血BARC≥2級。結果顯示,降階梯治療取決於患者的年齡,年輕患者可以獲得顯著的淨臨床獲益;老年患者中,兩種治療無顯著差異(15.5% vs. 13.6%;HR 1.17,95%CI 0.69–2.01;P=0.56)。


GLOBAL LEADERS試驗納入了15991名接受PCI的患者,比較了兩種抗血小板治療方案:(1)短期雙抗: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療1個月,然後替格瑞洛90mg bid單藥治療23個月;(2)標準雙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療1年,然後阿司匹林單藥治療1年。主要終點為2年時全因死亡率或新發現Q波心肌梗死,短期雙抗組為3.8%,標準雙抗組為4.4%(RR 0.87,95%CI 0.75–1.01;P=0.073);2年時的全因死亡率無顯著差異(2.81% vs. 3.17%;P=0.182)。有趣的是,ACS患者和冠狀動脈疾病(CAD)患者的結果幾乎完全相同。


2.口服抗凝藥


ACS合併房顫的患者,可能需要抗血小板和抗凝聯合治療,四項隨機試驗比較了不同的抗栓治療方案,包括DAPT+口服抗凝藥(OAC)或一種抗血小板藥物+OAC。


一項薈萃分析比較了雙聯和三聯抗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與三聯治療相比,雙聯治療的TIMI大出血和輕微出血發生率相對減少47%(4.3% vs. 9.0%;HR 0.53,95% credible interval (CrI) 0.36–0.85,I2=42.9%);兩組主要不良心臟事件(MACE)發生率無顯著差異(10.4% vs. 10.0%,HR 0.85,95%CrI 0.48–1.29,I2=58.4%)。該研究表明,雙聯治療(一種抗凝藥物+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可能優於三聯治療(一種抗凝藥物+兩種抗血小板藥物)。


一項瑞典登記研究納入了7116名在急性心梗時接受PCI、合併房顫的患者,出院時,16.2%接受三聯治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1.9%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7.3%服用氯吡格雷+華法林,60.8%接受雙抗治療。


表2 三聯治療和雙聯治療的比較

 


除了房顫外,檢查發現左心室血栓也需要口服抗凝藥物。一項研究顯示,左心室血栓患者發生全身栓塞的機率是16.3%,而無左心室血栓者為2.9%。多變量分析顯示,左心室血栓是ACS患者全身栓塞的獨立預測因子。TTR≥50%患者的栓塞事件發生率明顯低於TTR<50%的患者(2.9% vs. 19%;P=0.036)。雖然左心室血栓患者似乎從OAC中受益,但是最佳療程仍然不確定。


ATLAS ACS-2 TIMI 51試驗評估了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雙抗治療基礎上加用利伐沙班(2.5mg bid)的療效和安全性。一項事後分析顯示,每10000人-年加用低劑量利伐沙班,與安慰劑相比,致死或不可逆缺血事件減少115(663 vs 548;95%CI 18–212),致死或不可逆嚴重傷害事件增加10(33 vs. 23;95%CI -11–32)。研究表明,ACS患者在DAPT基礎上加用利伐沙班可帶來致死或不可逆事件的淨獲益。


3.圍手術期抗凝


最新的ESC血運重建指南降低了直接PCI期間比伐盧定抗凝的建議級別。


VALIDATE-SWEDEHEART試驗中,6006名ACS患者被隨機分配到比伐盧定組或肝素組。結果顯示,PCI過程中使用比伐盧定或肝素後主要終點發生率並無顯著差異,分別是12.3%和12.8%(HR = 0.96;95%CI,0.83-1.10;P=0.54);而且各亞組的結果相同,包括STEMI患者與NSTEMI患者。兩組支架內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分別為0.4%和0.7%(HR 0.54,95%CI 0.27–1.10;P=0.09)。


MATRIX試驗中,7213名ACS患者被隨機分配到比伐盧定組或肝素組,部分患者使用了GPI。結果顯示,無論是否使用GPI,比伐盧定組的MACE(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發生率較肝素組無顯著降低。


4.降脂藥物


ODYSSEY OUTCOMES試驗納入了18 924名ACS後患者,儘管接受了最大耐受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但LDL-C水平仍≥1.8 mmol/L。將患者隨機分配到alirocumab組或安慰劑組。中位隨訪時間2.8年,兩組主要終點發生率分別為9.5%和11.1%(HR 0.85,95%CI 0.78–0.93;P<0.001),alirocumab組死亡率較低(3.5% vs. 4.1%,HR 0.85;95%CI 0.73–0.98);安全性終點無顯著差異。


IMPROVE-IT試驗中,與辛伐他汀組相比,依折麥布+辛伐他汀組7年時主要終點減少了1.8%(HR 0.90;95%CI 0.84–0.96;7年NNT 56)。FOURIER研究中,evolocumab將2.2年主要終點減少了1.5%(HR 0.80;95%CI 0.73–0.88;2.2年NNT 67)。


與對照組相比,依折麥布和PSCK9抑制劑治療的肌肉骨骼、神經認知、胃腸道或其他不良事件風險無顯著差異。


5.氧療


DETO2X-AMI試驗的預設亞組分析評估了STEMI患者吸氧對臨床預後的影響。1361名患者吸氧,1446名患者不吸氧。


主要複合終點為1年時全因死亡、心梗再入院、心源性休克或支架內血栓形成,兩組分別為6.3%和7.5%(HR 0.85,95%CI 0.64–1.13;P=0.27)。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如果血氧正常,那麼常規補充氧氣沒有益處。


介入治療


去年,PCI方面發表了多項新數據,主要涉及圍術期和術後藥物治療、STEMI和NSTEMI血運重建策略、生物可吸收支架(BRS)、血栓抽吸、血流儲備分數(FFR)和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


1.圍手術期藥物治療


SECURE PCI研究評估了PCI術前阿託伐他汀預處理對ACS患者的影響。結果顯示,圍手術期負荷劑量的阿託伐他汀未能降低ACS患者的30天MACE和計劃的侵入性治療。


該試驗在巴西的53個中心納入4191名擬行PCI的ACS患者,隨機分配到阿託伐他汀組(n=2087)或安慰劑組(n=2104),治療組PCI術前和術後24小時給予80mg阿託伐他汀,所有患者24小時後給予阿託伐他汀40mg治療30天。


64.7%的患者接受了PCI,8%接受了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27.3%僅接受藥物治療。30天時,阿託伐他汀組和安慰劑組MACE發生率分別為6.2%和7.1%(絕對差異0.85%,95%CI -0.70%–2.41%;HR 0.88,95%CI 0.69–1.11;P=0.27)。


研究不支持未經選擇的擬行血運重建的ACS患者常規使用負荷劑量的阿託伐他汀。


2.血流動力學穩定STEMI的多支血管PCI


一項薈萃分析對11項隨機試驗、3561名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匯總,比較了無心源性休克STEMI患者完全血運重建或僅處理罪犯血管的差異。結果顯示,完全血運重建顯著降低了死亡率或心梗風險(RR 0.76,95%CI 0.58–0.99;P=0.04),Meta回歸分析顯示,直接PCI時進行完全血運重建與更好的預後相關(P=0.016)。


6項直接PCI期間完全血運重建的試驗中,總死亡率(RR 0.62,95%CI 0.39–0.97;P=0.03)和心梗(RR 0.40,95%CI 0.25–0.66;P<0.001)風險顯著降低。5項分期血運重建試驗中,未顯示總死亡率(RR 1.02,95%CI 0.65–1.62;P=0.87)或心梗(RR 1.04,95%CI 0.48–1.68;P=0.86)的顯著獲益。但這項薈萃分析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該組患者中的血運重建策略仍存在不確定性。


STEMI患者的非梗死相關動脈(non-IRA)的慢性完全閉塞(CTO)與死亡率增加相關。目前尚不清楚,對這種CTO病變進行分期血運重建能否改善預後。一項薈萃分析納入6項研究、1253名患者,比較了PCI時處理非梗死相關動脈CTO與不處理的差異。


結果顯示,CTO PCI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OR 0.54;95%CI 0.32–0.91)、心血管死亡(OR 0.43;95%CI 0.20–0.95)和心衰再入院(OR 0.57;95%CI 0.36–0.89)顯著減少;兩組全因死亡率(OR 0.47;95%CI 0.22–1.00)、心肌梗死(OR 0.78;95%CI 0.41–1.46)、重複血運重建(OR 1.13;95%CI 0.56–2.27)和卒中(OR 0.51;95%CI 0.20–1.33)無顯著差異。


3.STEMI合併心源性休克的多支血管PCI


CULPRIT-SHOCK試驗比較了急性心梗合併心源性休克進行罪犯血管PCI(可能分期血運重建)和多支血管PCI的差異,將706名患者隨機分配到兩組。30天結果顯示,兩組全因死亡率分別為43.3%和51.5%(P=0.03);1年時全因死亡率分別為50%和57%(P=0.07)。Landmark分析顯示,僅罪犯血管PCI的死亡率獲益僅限於最初的30天。


KAMIR-NIH登記研究納入了659名STEMI、多支血管病變合併心源性休克患者,260人進行了多支血管PCI,399人僅梗死相關動脈PCI。兩組全因死亡率分別為21.3%和31.7%(HR 0.59,95%CI 0.43–0.82;P=0.001);多支血管PCI與1年時全因死亡和患者導向的綜合結局風險降低相關。研究者認為,多支血管PCI可能是改善STEMI合併心源性休克患者預後的合理策略。然而,這只是註冊研究結果,證據級別低於CULPRIT-SHOCK試驗。


目前有足夠的證據可以為多支血管病變的STEMI最佳治療策略提供支持:(1)急性期應僅處理IRA,除非另一條動脈存在嚴重的限制血流的病變;(2)如果可能,患者應該在出院前進行完全血運重建,即出院前進行分期血運重建。但很多國家的醫保系統中,二次住院進行分期PCI的報銷比例更高。


4.支架和PCI技術


一項研究評估了10312例患者接受依維莫司洗脫BRS的結果。總體12個月死亡率為1.2%,心臟性死亡0.6%,心梗發生率2.7%,明確和可能的支架內血栓形成發生率1.6%(急性34例,亞急性63例,晚期60例)。Landmark分析顯示,30天支架內血栓形成發生率為0.94%,1個月內開始下降,12個月時為0.58%。支架內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包括沒有預擴張、分叉病變和DAPT中斷。依維莫司洗脫BRS治療後的臨床結局可能通過特定的植入方案得到改善。


一項單中心登記研究納入657名患者,接受了925枚冠狀動脈BRS,描述了早期和晚期BRS血栓形成(ScTs)的不同機制。共記錄到28個ScTs,其中14個在早期(2.2%),5個在晚期(0.9%),9個在極晚期(1.7%)。早期支架內血栓形成的預測因子是BRS放置不到位,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與血管直徑大和BRS尺寸過小有關。


FUTURE試驗評估了FFR指導PCI或CABG或僅藥物治療的臨床決策能否改善臨床預後。研究在入組938名患者後停止招募,因為FFR指導組的全因死亡率顯著增加(3.7% vs. 1.5%,HR 2.39,95%CI 1.05–5.43;P=0.038);FFR指導組和血管造影組1年時主要複合終點(全因死亡率、心梗、重複血運重建或卒中)無明顯差異。


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進行的直接PCI有差別嗎?Reinstadler等研究表明,兩個時間段進行的直接PCI,治療後心肌損傷無明顯差異;STEMI患者直接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與進行血運重建的時間無關。


5.NSTEMI的侵入性策略


一項研究者發起的隨機、平行組試驗評估了323例NSTEMI患者接受即刻侵入性幹預的長期影響,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即刻侵入性策略組(1.4小時)或延遲侵入性策略組(61.0小時)。隨訪3年,兩組死亡或新發心梗發生率分別為12.3%和22.5%(HR 0.50,95%CI 0.29–0.87;P=0.014)。即刻策略的獲益主要來自於早期再梗死風險降低。兩組的3年死亡率分別為9.3%和10.0%(P=0.83)。


VERDICT試驗顯示,早期冠脈造影(中位數4.7小時)的臨床結局優於延遲血管造影(中位數61.6 小時),但趨勢不顯著;不過,在GRACE>140分的亞組中,這一趨勢變得顯著。


6.左主幹PCI


DELTA-2註冊研究納入了3986名無保護左主幹狹窄患者,用第二代藥物洗脫支架進行PCI;將結果與DELTA 1 CABG隊列進行了比較。


中位隨訪時間為501天,PCI DELTA 2組的死亡、心梗、卒中的主要終點發生率低於DELTA 1 CABG組(10.3% vs. 11.6%;aHR 0.73,95%CI 0.55–0.98),前者在卒中方面具有優勢(0.8% vs. 2.0%;aHR 0.37,95%CI 0.16–0.86),而後者在靶血管血運重建方面存在優勢(14.2% vs. 2.9%;aHR 3.32,95%CI 2.12–5.18)。


7.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


加拿大自發性冠狀動脈夾層(SCAD)多中心隊列研究納入了750名非動脈粥樣硬化ACS患者,經冠脈造影診斷為SCAD。數據表明,SCAD年輕女性更多見,壓力(情緒或身體)是最常見的誘因,纖維肌發育不良是最常見的病因;初次血管造影時,64%的患者TIMI血流3級;86%的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療,其中一名患者(0.1%)死亡。


未來展望


目前對於ACS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心源性休克或心臟性猝死生還患者的有效管理。實際上,在過去十年中,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沒有顯著變化,1年死亡率仍然在40%–60%;而穩定的患者在住院期間的生存率高達98%,1年時為90%。


如何降低心臟驟停患者的死亡率呢?心臟驟停後1分鐘是最關鍵的。每個人都應該掌握心肺復甦技能,以防止患者出現不可逆的神經損傷。這裡的教育空白是我們必須要填補的。


通過快速通道縮短門-球時間也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經皮泵和輔助裝置是解決血液動力學障礙問題、減輕左心室負荷、避免多器官損傷、改善泵功能的新型工具,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評估。CANTOS試驗顯示,新型抗炎策略有助於減少梗死面積並促進血液動力學恢復。


最後,我們仍然希望幹細胞治療能夠實現心肌梗死後再生。


醫脈通摘譯整理自:Petr Widimsky, Filippo Crea, Ronald K Binder, Thomas F Lüscher. The year in cardiology 2018: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02 January 2019.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用於急性冠脈症候群時,怎麼服藥?
    適應症: 1、可以用於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確診外周動脈性疾病,需要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的病情; 2、可以用於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脈症候群的急性冠脈症候群情況; 3、也可以用於ST段抬高性冠脈症候群。
  • 急性冠脈症候群,一種不可忽視的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危害生命健康
    01你了解急性冠脈症候群嗎?一種危害極大的心血管疾病,還需引起重視1、急性冠脈症候群的概述急性冠脈症候群是心血管疾病中的病死率很高的一種類型,在全世界範圍內由於此病導致的死亡人數逐年上升。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得到及時有效的幹預措施,否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影響患者的遠期預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體內存在多種物質代謝紊亂的情況,比如脂質代謝紊亂、糖代謝紊亂以及尿酸代謝紊亂,相應體內存在高脂血症、糖耐量異常及高尿酸血症,嚴重者甚至合併急性痛風發作。加之人類飲食習慣不好,攝入高嘌呤食物過多,使得人們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變大。
  • 四種人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進展_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_醫脈通
    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的暴發流行徹底顛覆了人類對於冠狀病毒的已有認識,意識到其高致病潛能,並發現蝙蝠可以作為致命性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2012年發生在阿拉伯半島並持續進展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的暴發流行,警示冠狀病毒對人類仍存在重大危害,而其分布範圍之廣超乎人們的預期。
  • 【APCN&CSN2018】 原發性腎病症候群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APCN&CSN2018】 原發性腎病症候群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 霍勇教授:「慢性冠脈症候群」時代,阿司匹林仍舊是二級預防的基石!
    北京時間8月31日下午,ESC五大最新指南重磅發布。其中,《2019 ESC慢性冠脈症候群(CCS)指南》是對之前《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SCAD)指南》的更新。CCS這一新概念的提出,會為實際臨床工作帶來哪些改變?新指南中又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亮點?聽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霍勇教授如何為我們解讀。
  •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生物標記物:進展和展望
    二、 hs-cTn 檢測技術的發展及測定範圍美國臨床生化科學院檢驗醫學實踐指南中,對急性冠脈症候群的生物標誌物檢測作了如下規定:1、肌鈣蛋白以正常人群的第99 百分位點作為心肌損傷截斷值,高於此值認為有心肌損傷的高風險。2、總變異係數( CV) 要求小於10% 。目前檢測心肌肌鈣蛋白的方法發展已經歷三代。
  • 專家共識:急性中毒的分級與診斷_急性中毒_分級_診斷_醫脈通
    2016年11月份,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中國毒理學會中毒與救治專業委員會發布了《急性中毒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醫脈通小編將急性中毒的分級與診斷相關內容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3.急性中毒症候群與特殊中毒特徵急性中毒症候群臨床表現(1)膽鹼樣症候群。包括毒蕈鹼樣症候群和菸鹼樣症候群。
  • 抗磷脂症候群的皮膚表現知多少?
    抗磷脂症候群(APS)是一種以反覆動靜脈形成、流產、血小板減少及血抗磷脂抗體持續陽性為特徵的系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累及包括皮膚在內的全身任何器官。臨床上皮膚表現可作為其首要症狀,多見於網狀青斑、皮膚潰瘍壞死、指端壞疽、假性血管炎病變和Degos病等。了解APS的皮膚表現對其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十分重要。
  • D-二聚體檢測臨床應用知多少?
    其中,前者包括急性肺栓塞(APE)、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及腦靜脈(竇)血栓症(CVST)等;後者包括急性主動脈夾層(AAD)、動脈瘤破裂、腦卒中(CVA)、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膿毒症、急性冠脈症候群(ACS)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此外,高齡、近期手術/創傷和溶栓治療等情況下,D-二聚體水平會也升高。
  •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冠患者SARS-CoV-2特異性T細胞表型及...
    公衛·速遞 |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新冠患者SARS-CoV-2特異性T細胞表型及動力學研究 2020-07-03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中國專家共識告訴你
    最新中國專家共識告訴你 2019-03-05 來源:醫脈通
  • cTNI最高達1.78ng/mL,一定是急性心梗嗎?
    查cTNI 0.31 ng/mL,考慮「急性心梗」。今晨轉入我院急診,複查cTNI 0.6 ng/mL,急診以「急性冠脈症候群」收入院。既往史:否認既往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病史,降結腸佔位術後5年,慢性支氣管炎5年,前列腺增生3年。
  • 圖文解讀:可逆性胼胝體壓部病變症候群知多少?
    2011年,Garcia-Monco等人將存在胼胝體壓部短暫性病變的臨床症候群命名為可逆性胼胝體壓部病變症候群[1](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
  • 俄羅斯和加拿大專家達成共識:葡萄酒等含白藜蘆醇食物有助抵抗新冠...
    目前這一設想僅得到動物研究的驗證,但專家認為,白藜蘆醇確實可以促進ACE2的數量增加並由此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通過ACE2滲透進細胞。ACE2這種蛋白質對機體的生命活動來說必不可少,它存在於肺組織、心臟、宵髒和大腦中。根據中國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專家的結論,新冠病毒可破壞各種器官中ACE2的活動。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6月8日,在第十四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解放軍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朱武生主任帶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的精彩報告。最新研究進展(1)EXTEND-IA TNK研究EXTEND-IA TNK為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隨機、開放標籤、盲法終點(PROBE)研究,旨在評估替奈普酶與阿替普酶相比,血管內治療前溶栓治療效果的差異。
  • ...個症候群_一個半症候群_腦橋旁正中梗死_周圍性面神經麻痺_醫脈通
    」,不過當患者合併有其他症狀時,「一個半」還可以進一步疊加至更多個——近日Neurology雜誌便報導了一例「九個症候群」的患者,除此之外還有八個半、十五個半等症候群,一起來看看。患者由於急性發作性眩暈、復視、偏癱,以及左側肢體偏身感覺減退而至急診就診。在顱神經檢查中,患者表現為右側共軛水平凝視麻痺,右眼內收減弱,向左凝視時可見水平向左的跳動性眼震,左眼腦橋麻痺性外斜視,凝視誘發垂直眼震,以及右側面部周圍性麻痺。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與右側腦橋缺血性病變一致,提示下部腦橋旁正中梗死。
  • 韓濤教授解讀《2018年肝衰竭診治指南》_肝衰竭指南_指南解讀_醫脈通
    在本次會議上,來自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的韓濤教授對2018年肝衰竭的診治指南進行了解讀。《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 年版)》旨在使醫生對肝衰竭的診療有進一步了解,並做出較為合理的決策,並非強制性標準。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診斷標準及分型 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ACLF):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由各種誘因引起以急性黃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礙為肝衰竭表現的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