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濤教授解讀《2018年肝衰竭診治指南》_肝衰竭指南_指南解讀_醫脈通

2020-12-07 醫脈通

2019年3月7~9日,「中華醫學會第九次全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會議」在美麗的山城重慶召開。在本次會議上,來自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的韓濤教授對2018年肝衰竭的診治指南進行了解讀。

 


肝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嚴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極高。多年來,各國學者對肝衰竭的定義、病因、分類、分型、診斷和治療、預後判斷等問題不斷進行探索。《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 年版)》旨在使醫生對肝衰竭的診療有進一步了解,並做出較為合理的決策,並非強制性標準。

 

肝衰竭的定義和病因

 

定義:肝衰竭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嚴重肝臟損害,導致其合成、代謝、解讀和生物轉化等功能發生嚴重障礙或失代償。出現以黃疸、凝血功能障礙、肝腎症候群、肝性腦病、腹水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症候群。

 

病因:病毒、藥物、酒精、細菌和寄生蟲、兒童遺傳代謝性肝病、手術、原因不明等病因。

 

肝衰竭的分類與診斷

 

急性肝衰急性起病,無基礎肝病史,2周內出現以Ⅱ度以上肝性腦病為特徵的肝衰竭。

 

亞急性肝衰竭起病較急,無基礎肝病史,2~26周出現肝功能衰竭的臨床表現。

 

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短期內出現急性肝功能失代償和肝功能衰竭的臨床表現。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礎上,緩慢出現肝功能進行性減退導致的以反覆腹水和/或肝性腦病等為主要表現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償。

 

組織病理學檢查在肝衰竭診斷、分類及預後判定上具有重要價值。肝衰竭發生時(慢性肝衰竭除外),廣泛的肝細胞壞死,壞死的部位和範圍因病因和病程的不同而不同;凝血功能嚴重降低,實施肝穿刺具有較高的風險,臨床應特別注意。

 

肝衰竭的臨床診斷需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等綜合分析而確定。

 

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診斷標準及分型

 

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ACLF):在慢性肝病基礎上,由各種誘因引起以急性黃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礙為肝衰竭表現的症候群,可合併包括肝性腦病、腹水、電解質紊亂、感染、肝腎症候群、肝肺症候群等併發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黃疸迅速加深,血清 TBil≥10×ULN 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有出血表現,PTA≤40%(或 INR≥1.5)。

 

根據不同慢性肝病基礎分為 3 型,A型:在慢性非肝硬化肝病基礎上發生的ACLF;B 型:在代償期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ACLF,通常在 4 周內發生;C 型:在失代償期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ACLF。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礎上,緩慢出現肝功能進行性減退和失代償。


血清 TBil 升高,常<10×ULN;

白蛋白(Alb)明顯降低;

血小板明顯下降,PTA≤40%(或 INR≥1.5),並排除其他原因者;

有頑固性腹水或門靜脈高壓等表現;

肝性腦病。

 

不同病因/肝臟基礎,臟器衰竭的類型與分布差異:

 

歐美國家對於ACLF的研究主要基於酒精性肝病為主的人群

我國HBV感染相關的ACLF仍是主要的原因

HBV-ACLF患者的器官衰竭分布主要以肝臟和凝血功能為主

酒精-ACLF主要以腎功能衰竭為主

 

我國數據顯示:

 

A型:HBV多,多肝內因素誘發(多以HBV再激活)

B、C型:酒精性 >>HBV,多肝外因素(常見細菌感染等)

 


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的分期

 

前期(重症化傾向)

 

極度乏力,並有明顯厭食、嘔吐和腹脹等嚴重消化道症狀;

丙氨酸轉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大幅升高;

黃疸進行性加深(85.5≤TBil<171 μmol/L)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

有出血傾向,40%<PTA≤50%(INR<1.5)。

 

早期

 

極度乏力,並有明顯厭食、嘔吐和腹脹等嚴重消化道症狀;

ALT 和/或 AST 繼續大幅升高,黃疸進行性加深(TBil≥171 μmol/L 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

有出血傾向,30%<PTA≤40%(或 1.5≤INR<1.9);

無併發症及其他肝外器官衰竭。

 

中期

 

在肝衰竭早期表現基礎上,病情進一步發展,ALT 和/或 AST 快速下降,TBil 持續上升;

出血表現明顯(出血點或瘀斑),20%<PTA≤30%(或 1.9≤INR<2.6);

伴有 1項併發症和/或 1個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晚期

 

在肝衰竭中期表現基礎上,病情進一步加重;

有嚴重出血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或 INR≥2.6);

並出現 2 個以上併發症和/或 2 個以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肝衰竭治療相關熱點問題

 

1. 病因與誘因治療

 

病因對指導治療及判斷預後具有重要價值,故臨床上需要尋找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以指導進一步的處理。不同病因治療:HBV、HCV、其他病毒、藥物等;誘因:嚴重感染、各種應激狀態、飲酒、勞累、藥物影響、出血、電解質紊亂等。

 

HCV-DAA:肝移植

 

HCV RNA陽性的肝衰竭患者,可根據肝衰竭發展情況選擇抗病毒時機及藥物治療;

若MELD評分<18~20,可在移植術前儘快開始抗病毒治療,部分患者經治療後可從移植列表中退出;

若MELD評分≥18~20,可先行移植術,術後再行抗病毒治療;

如果等待移植時間超過6個月,可在移植術前行抗病毒治療。

 

移植術後 HCV 再感染患者應在移植術後早期開始治療,理想的情況是患者穩定後(通常為移植術後前 3 個月)儘早開始,因為移植術後進展期肝病患者 1周持續病毒學應答(SVR)會降低。蛋白酶抑制劑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禁忌症。

 

2.  內科綜合治療

 

推薦腸內營養:包括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適量蛋白飲食。推薦夜間加餐。

微生物調節治療:建議應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乳果糖或拉克替醇,以減少腸道細菌易位或內毒素血症。糞便菌群移植(FMT)治療肝衰竭尤其是肝性腦病的新思路。

 

免疫調節劑的應用:胸腺肽用於慢性肝衰竭、肝硬化合併自發性腹膜炎、肝硬化患者,有助於降低病死率和繼發感染發生率。對肝衰竭合併感染患者建議早期應用(Ⅲ)。

 

腎上腺皮質激素在肝衰竭治療中的應用尚存在不同意見。

 

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及急性酒精中毒(重症酒精性肝炎)等,可考慮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甲強龍,1.0~1.5 mg·kg⁃1·d⁃1)(Ⅲ),治療中需密切監測,及時評估療效與併發症。

 

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前期或早期,若病情發展迅速且無嚴重感染、出血等併發症者,可酌情短期使用(Ⅲ)。

 

3.  重視併發症的防治:感染

 

推薦常規進行血液和體液的病原學檢測(Ⅲ)

除肝移植前圍手術期患者外,不推薦常規預防性使用抗感染藥物(Ⅱ⁃2)。

一旦出現感染徵象,應首先根據經驗選擇抗感染藥物,並及時根據病原學檢測及藥敏試驗結果調整用藥(Ⅱ⁃3)。

應用廣譜抗感染藥物,聯合應用多個抗感染藥物,以及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等治療時,應注意防治繼發真菌感染(Ⅱ⁃3)。

 

需重視併發症的防治,根據病情不同進行不同的組合治療,推薦人工肝治療肝衰竭,方案採用聯合治療方法為宜,選擇個體化治療,注意操作的規範化。

 

4.  肝移植

 

適應症

 

急性/亞急性肝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MELD 評分是評估肝移植的主要參考指標,MELD 評分在15~40分是肝移植的最佳適應證。

 

慢加急性肝衰竭,經過積極的內科綜合治療及人工肝治療後分級為 2~3 級的患者,如 CLIF⁃C評分<64 分,建議 28 d 內儘早行肝移植。

 

對於合併肝癌患者,應符合腫瘤無大血管侵犯;腫瘤累計直徑≤8 cm 或腫瘤累計直徑>8 cm、術前 AFP≤400 ng/mL 且組織學分級為高/中分化。

 

禁忌證

 

4個及以上器官功能衰竭(肝、腎、肺、循環、腦);

腦水腫並發腦疝;

循環功能衰竭,需要 2 種及以上血管活性物質維持,且對血管活性

物質劑量增加無明顯反應;

肺動脈高壓,平均肺動脈壓力(mPAP)>50 mm Hg;

嚴重的呼吸功能衰竭,需要最大程度的通氣支持[吸入氧濃度(FiO2)≥0.8,高呼氣末正壓通氣(PEEP)]或者需要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結束語

 

鑑於肝衰竭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複雜病理生理過程,本指南不可能包括或解決肝衰竭診治中的所有問題。

 

臨床醫生參照本《指南》,充分了解目前肝衰竭的最佳臨床證據和現有的醫療資源,在全面考慮患者具有病情及其意願的基礎上,制定合理和診治方案,非強制性標準。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診治指南最新版解讀_劉鳴_缺血性卒中_指南解讀_ISS2017_醫脈通
    ,為參會者進行了精彩的指南講座。這期間,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血管病中心的劉鳴教授對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進行解讀。《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發表於《中華神經科雜誌》2015年第4期上,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撰寫。
  • 聶紹平:2014美國NSTE-ACS管理指南十大要點
    2014年9月23日,美國心臟學會(AHA)/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在線發布了2014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症候群(NSTE-ACS)管理指南。需要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哪些老年患者將從藥物或侵入性治療中獲益,並關注造影無異常或有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的女性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患者。
  • [ESC2012]心臟瓣膜病新指南:TAVI部分解讀
    [ESC2012]心臟瓣膜病新指南:TAVI部分解讀
  • 2019年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發布!|指南共識
    2019年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發布!|指南共識 2019-07-09 來源:醫脈通綜合
  • 2020年美國SCCM指南:重症監護室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
    2020年2月美國重症醫學會(The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發布了重症監護室(ICU)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指南,主要目的是為ICU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提供循證指導建議。在指南中,ACLF是指肝硬化急性失代償、器官功能障礙和短期高病死率為特徵的症候群。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2015-12-29 來源:醫脈通
  • 中國實體器官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病臨床診治指南
    《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四次修訂版)》、美國感染學會(IDSA)2016年《念珠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10年《隱球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08年《麴黴菌感染臨床實踐指南》、2014年歐洲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性疾病學會《實體器官移植受者中侵襲性真菌感染》、2008年歐洲癌症研究和治療組織侵襲性真菌感染協作組/美國國立變態反應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組(EORTC/MSG
  • 看看指南怎麼說
    雖然目前沒有逆轉AD的藥物,但是對於這個病,並非無藥可醫。因為目前還是有可以改善AD症狀、減緩AD疾病進程的藥物的。筆者綜合了2018年4月發布的中國阿爾茨海默症診治指南、2018年7月英國發布的NICE痴呆診治指南及近期文獻總結了這些藥物的推薦,以便臨床醫生的參考使用。
  • 2017ESC最新STEMI指南口袋書(中文版)_STEMI_指南_ESC2017_醫脈通
    編者按:2017年8月26日,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發布了最新版本的《急性心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合併肝臟損傷的預防及診療方案指南與規範》發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合併肝臟損傷的預防及診療方案指南與規範》主要目的是為臨床醫生積極預防、及時診斷和有效治療本病相關肝損傷提供幫助。 診斷 對於COVID-19合併肝損傷的診斷,應根據肝臟生物化指標區分其嚴重程度,以及時識別出嚴重肝損傷和急性肝衰竭。
  • 《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療效標準部分的解讀
    《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的療效標準主要參考IMWG 2016年制定的療效標準,分為傳統意義的IMWG療效標準和IMWG MRD療效標準。前者包括嚴格意義的完全緩解(sCR)、完全緩解(CR)、非常好的部分緩解(VGPR)、部分緩解(PR)、微小緩解(MR)、疾病穩定(SD)、疾病進展(PD)。
  • 2018 CSCO 指南會將發布 12 部重磅指南,快來看直播!
    2018年CSCO將於4月20日—22日在南京國際會議酒店舉辦指南發布大會,大會將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北京市希思科臨床腫瘤學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
  • 32部最新骨科指南和共識,一文收入囊中|上半年指南匯總
    連結: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0952 17.2019年《OARSI非手術治療膝、髖及多關節骨關節炎臨床實踐指南》方法學解讀和推薦意見闡釋 2019 年國際骨關節炎學會(OARSI)發布的《非手術治療膝、髖及多關節骨關節炎臨床實踐指南
  • 顏紅兵教授:2017新版ESC急性心梗指南和DAPT指南變化前瞻
    顏紅兵教授:2017新版ESC急性心梗指南和DAPT指南變化前瞻
  • 新指南、新航向:《2020年CSCO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即將正式公布!
    為了更好地幫助臨床醫生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同時促進臨床規範診治進程,自2016年起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發布了一系列的惡性腫瘤指南並逐漸成為最具影響力的腫瘤系列診療指南。首部《2020年CSCO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也將於6月7日揭開面紗。
  • 解讀ERS指南,探討ICS撤除
    會議邀請到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徐金富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周敏教授、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梁碩教授在內的近10名教授解讀《歐洲呼吸學會指南》,探討中國慢阻肺患者更優化的治療方案。
  •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 版)》外科治療解讀
    這對規範及提高胸外科醫生的臨床診治工作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指南中有關肺癌外科診治的內容主要包括:(1)Ⅰ~Ⅱ 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外科治療;(2)可切除的 Ⅲ 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外科治療模式;(3)多原發肺癌的外科治療;(4)局部可切除的小細胞肺癌的外科治療。本文基於《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 2019 版)》,對肺癌外科治療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 指南解讀:2013年ELN慢性髓性白血病管理推薦_慢性髓性白血病_CML...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江倩江倩教授撰寫專家就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一線或二線治療、重要的治療終點、監測及評價、分子和細胞學檢查的解讀、突變解析、TKI的主要副作用以及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本文就其中的重要問題進行解讀。
  • 肝衰竭的內科治療需要注意這四點
    肝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嚴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極高。華山感染微信公眾平臺將從肝衰竭的定義、診斷、分期、治療及預後評估等方面進行系列報導,以幫助臨床醫生進一步全面系統地認識肝衰竭及其相關診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