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糧食研究的多個學科

2021-01-09 騰訊網

Nature Food於2020年1月創刊,發表與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議程有關的食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消費等各方面的研究和評論。該期刊的總編輯Anne Mullen對迄今發表的一些關鍵主題進行了反思。

Anne於2019年1月加入Nature Research。她在人類營養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並對科學傳播充滿熱情。作為乳業委員會的營養主任,她委託研究並向專業和非專業受眾傳達有關乳品、人類營養和健康的知識。她曾在倫King’s College London擔任營養科學講師,並領導了代謝症候群中營養素可調節炎症的研究,特別是對HIV的管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她合作開展了一項針對營養不良的烏幹達成人HIV陽性患者的即食食療幹預措施,並作為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研究員,調查了微量營養素強化粥對接觸HIV的尚比亞嬰兒的炎症和營養的影響。Anne接受過營養師培訓,並在Trinity College Dublin獲得分子營養學博士學位。Anne目前在倫敦辦公室工作。

糧食系統日益地被全球化。James Bentham及其同事在1月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過去50年全球糧食供應模式的一體化,在同一期上, Sharon Friel及其同事的一篇評論探討了影響全球糧食系統形成的國際貿易協定,以及這對營養和健康的影響。

總編輯Anne Mullen強調營養是Nature Food的一個直接主題,"這是一個我們意圖是在公共衛生和政策層面取得進展,有爭議的領域"。Dariush Mozaffarian在1月號上發表的一篇綜述,討論了營養科學的進化,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政策重點,以及營養建議的性質轉變--在5月號上Mike Gibney及其同事的評論中強調了決策者需要了解營養研究的不確定性。Albert-László Barabási小組發表的一篇備受關注的文章可能會極大地推動營養研究,通過使用機器學習來探索"營養的暗物質",即營養學界使用的食物成分資源之外隱藏的複雜。

根據Mario Herrero及其同事在5月號上發表的一篇遠景評論,糧食系統的轉型將取決於創新和技術進步。在創新領域發表的文章中,Philip Lessard及其同事提出轉基因玉米可替代抗菌素預防家禽腸道疾病,Tom Ben-Ayre及其同事提出以植物為基礎的養殖肉框架,Ratan Chopra 及其同事展示了菥蓂作為一種可成為油料作物的雜草的快速馴化。

在5月期刊中,Jessica Fanzo及其同事在評論中介紹了"糧食系統儀錶盤",這是一個數據工具,供政策制定者評估、評價並指出其國家糧食系統的變革槓桿。總編輯Anne Mullen提到:"Nature Food著眼於在2021年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的籌備過程中,發表對糧食界有用的研究和評論。"COVID-19大流行使食品供應鏈的彈性和糧食安全問題在2020年急劇成為焦點,Christopher Barrett和Philip Garnett及其同事的評論表明,這種對食品系統的衝擊很可能成為全球食品系統變革的重要推動力。

在展望Nature Food的未來時,施普林格自然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計劃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

相關焦點

  • 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的創新曆程——離子束生物工程學
    糧食生產是國家發展、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雙季稻生產是我國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途徑。由於傳統的雙季稻種植模式勞動強度大,投入產出比較低,我國雙季稻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1997年,離子束生物工程技術瞄準這一對水稻生產具有牽動作用的課題,經過7年14季的研究,創製出一種「早晚同種、連作直播」的水稻新種質。2002、2003年春秋4季由省、市政府組織專家跟蹤測評,每季畝產均在500公斤以上。
  • 國家統計局:加強糧食統計調查 研究編制糧食供需平衡表
    央廣網北京1月8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國家統計局1月8日表示,國家脫貧攻堅普查目前正在進行集中審核驗收和數據匯總分析,2021年將精心開展糧食播種面積和單產調查,研究編制糧食供需平衡表。
  •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籤署關於南南合作的...
    為深化南南合作,與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糧食成功經驗,2019年6月20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在河南鄭州籤署關於南南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 奉城醫院定位「南上海小九院」 實現學科跨越發展
    院領導很犯愁,「僅靠服務轄區內居民,醫院很難進入良性循環;依託九院專科特色,填補奉賢區域學科空白,或許還有機會實現逆襲。」  奉城醫院科室與九院實行全面對接,邀請國內聞名的專科「大咖」到遠郊手把手指導。這並非一件易事,王根在親自「出馬」,到九院等候專家,約好的下午4時,專家仍未下手術臺。直至晚上6時多,當看到遠道而來的院長仍在苦苦守候,專家被真誠打動了。
  • 江蘇「被忽略」的211大學,擁有多個A類學科,很適合中等生撿漏
    一共有19個二級學院,開設了六十多個本科專業,領域涉及廣泛,包括農學院、動物醫學院、園藝學院、體育部等。其中還有四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三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也就是大家常常稱作的七個「A+」學科,且有碩士點和博士點達五十多個。目前在校生一共有近3萬人,教職員工的話有近300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就佔據了1/7的比重。而且還有兩名國家工程院士。
  • 南京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擁有多個頂尖學科的211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都是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兩所高校都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學科底蘊,擁有一批國內領先的學科。華中農業大學有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5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2個。有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現有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
  • 未來學 (一門研究未來的綜合學科)
    未來學是研究未來的綜合學科。又稱未來預測、未來研究。通過定量、定時、定性和其他科學方法,探討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按人類需要所作選擇實現的可能性。狹義的未來學著重研究現代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後果,探討未來社會的發展前景;廣義未來學指關於地球和人類未來的一般理論。
  • 《2020中國糧食營養與安全科技大會》成功召開
    作為一場糧食營養與安全領域的高端盛會,本次大會以「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主題報告、專題論壇、展覽展示等形式召開,充分展示了我國糧食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成果。來自全國糧食加工領域的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加工企業、社會團體及媒體等300多家單位870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共襄盛會。
  • 【糧食公開課】觸目驚心的糧食浪費
    【糧食公開課】觸目驚心的糧食浪費 2020-08-21 08:30:00來源:央廣網
  •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從屠呦呦的青蒿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到治療癌症的新型藥物,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研究,實則都屬於生命科學的範疇。生命科學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 中大1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
    2018年,該校大力實施「工科登峰、理科躍升、文科繁榮、醫科跨越」四大學科行動計劃,加快推動先進材料、能源與環境、輕工食品與生物技術、綠色建築與智慧生態城市、生物醫學工程與生命科學、人工智慧與高端製造六大學科群建設,理工科優勢進一步凸顯,人文社科實現快速發展,華工特色「醫工結合」發展模式初步形成,學科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 環球水聲 | 菲利克斯·瑞恩德爾斯:水-糧食-能源三部曲
    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主席菲利克斯•瑞恩德爾斯(Felix Reinders)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主席菲利克斯•瑞恩德爾斯(Felix Reinders)先生在2018年10月18日上午的現代治水與科技創新高端論壇上做了「水-糧食
  • 分析新增ESI前1%的學科,探尋高考值得報考的好專業
    在「雙一流」戰略指引下,我國高校湧現出了一些世界頂尖的學科,比如進入ESI前1‰的學科達到了130個,進入ESI前1的學科也有8個,雖然跟美英等國家的高校仍然差距明顯,但是進步巨大。,這些大學不是本人研究的重點,我要研究和探尋的是「性價比」較高的大學,明面上的「好」大學已經被過度消費了,研究價值並不高。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基因組工程與治療研究中心多個研究崗位...
    合成所通過打造開放交叉合作的平臺,匯聚國內外合成生物學領域青年骨幹及海內外領軍科學家,打造一支年輕有活力、多學科融合的前沿創新團隊。 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合成院」)是由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非法人科研機構,由合成所以「院所共建」的形式具體建設。合成院下設研究部、大設施運行維護部、產業轉化中心和綜合事務部四個主要部門。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多個國家發生饑荒的風險正在加大。 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則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新聞—科學網
  • 特種氣體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現代工業「糧食」
    特種氣體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現代工業「糧食」特種氣體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工業氣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般工業氣體和特種工業氣體。特種氣體:現代工業「糧食」特種氣體是工業氣體中的一個新興門類,是隨著近年來國防工業、科學研究、自動化技術、精密檢測,特別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及其學科建設研究
    四是探索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互動關係,既以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的新成果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建設,又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學科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研究,從而切實地、全面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及其學科建設。  本項成果的研究方法:一是「超學科」的研究,二是文本解讀,三是史論結合,四是調查研究。
  • 盤點8大基礎學科的研究、排名、就業發展
    本文從強基計劃8個基礎學科的專業發展、高校學科排名、就業方向等方面進行介紹,供參考。一、基礎醫學1專業介紹基礎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自然科學。它研究的關於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及其規律也為其他所有應用醫學所遵循。
  • 中國幫助50多個國家掌握雜交水稻技術
    新華網長沙9月12日電(記者丁文杰 李丹)記者從正在長沙舉行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合作部長級論壇上了解到,為了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產量,中國政府先後幫助50多個國家掌握了能夠促進大幅增產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