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結構性行情愈演愈烈,「炒股不如買基金」現象凸顯。雖然滬指與創業板指日K線六連陽,滬深300創下10年新高,但是個股卻出現大幅分化,指數六連陽下的一周,有超過一半的個股跌幅超過1.06%。而2286隻權益類基金近一周平均漲幅達到5.6%,僅26隻權益類基金近一周下跌。
機構指出,雖然今日高位抱團板塊出現了鬆動,但資金抱團行情還難言結束。投資者需要保持一份警惕,畢竟渴望千億市值的大象走出題材式的連續漲停,是不健康的,注意把握上車的節奏。建議綜合基金長期業績、基金經理的管理年限、基金的規模、投資策略和組合持倉等多方面因素來選擇基金。
炒股不如買基金
隨著滬指與創業板指日K線六連陽,滬深300創下10年新高,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市場活躍度在1月5號來到9734點,創下近半年新高。
不過殘酷的是,指數狂奔,個股卻瘋狂暴跌,大市值白馬狂歡的同時,一些小市值股票正在被邊緣化,機構賺得盆滿缽滿,股民卻被基民打敗。市場割裂現象非常明顯,甚至有人創下新詞「崩盤式上漲」。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指數六連陽下的一周,有超過一半的個股跌幅超過1.06%。
而公募基金三季度重倉TOP20股票近一周平均漲幅達11.5%,隆基股份、寧德時代、海康威視和億緯鋰能漲幅超20%。
2286隻權益類基金近一周平均漲幅5.6%,僅26隻權益類基金近一周下跌,而A股平均下跌1.06%。這一次,股民徹底被基民打敗。
除了公募賺翻,QFII三季度重倉股近一周平均漲幅7.75%。其中高瓴資本4隻重倉股愛爾眼科、藥明康德、格力電器和海螺水泥漲幅明顯。
既然A股最近幾年表現得如此分裂,華安證券統計了近4年漲幅排名前10%的個股,發現它們有三大特點:集中在醫藥、食品飲料、計算機等行業、估值不算便宜、大市值龍頭公司。
中金公司指出,2020年市場繼續呈現「機構化」的趨勢。據中金的估算顯示,A股各類機構投資者合計持有的自由流通市值佔比已經接近50%,仍在繼續上升中,考慮到機構投資風格和選股與個人投資者根本不同,「機構化」的趨勢正在深刻地改變A股各方面的表現。
而個人投資者持股比例繼續下降。據中金估算總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20年的22%,「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20年的52%(2019年為54%)。從持股結構來看,A股的「去散戶化」程度也在不斷加強。(東方財富Choice數據)
結構性行情有望延續
2020年大部分基金賺的盆滿缽滿,這種賺錢效應會吸引居民儲蓄不斷湧入基金理財,而今年開年後指數一路走高又會加劇這種從眾效應,特別是在監管鼓勵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大背景下,在備審的基金大幅增加,機構可以不斷填充彈藥往自己的重倉票上打。
與之而來的是被邊緣化的小票將會跌跌不休,因為註冊制未來將會全面推行,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甚至連殼價值也丟失掉了,而且退市一旦常態化,垃圾股的風險將急劇加大,優質賽道的核心產業龍頭將會享受更高的確定性溢價。
雖然A股機構化是一種趨勢,但這種變化不會一蹴而就,短期看來市場對於權重票的追捧有點情緒化的狂熱中,需要保持一份警惕,畢竟渴望千億市值的大象走出題材式的連續漲停,是不健康的,注意把握上車的節奏。
不論如何,指數的連續上漲是有目共睹的,兩市的成交額也連續破萬億,市場處於多頭趨勢之中,結構性的機會需要積極去把握。板塊上,鋰電、光伏、軍工依然是主流,機構抱團非常深,後續還有波段運作的空間。
預計2021年A股市場主要還是結構性行情,而且市場兩極分化還會繼續存在,甚至有望加劇。
畢竟新基金還在繼續發行,而且新基金的發行還較為火爆,一些個人投資者在自身投資賺錢不易的情況也選擇加入到申購投資基金的行列,而在抱團取暖模式不變的情況下,這些新基金又將加入到抱團的行業中來。與此同時,一些垃圾股以及一些業績平庸的公司,又將面臨著退市的壓力,其股價重心或將進一步下移。
也正因如此,2021年對於投資者來說賺錢或許更不容易,其難度甚至大於2020年。畢竟白馬股的股價處於高位,市場投資風險不小,投資者敢不敢買進都是一個問題。而一些低價股,由於業績平庸的原因,投資者買進也不安全,不排除再創新低,甚至是股票退市的可能。而且從市場的機會來看,市場仍然還會是熱點輪動,2020年的熱點板塊,基本上還會在2021年裡得到表現的機會。但除了機構抱團取暖的股票,熱點的持續性較差。
所以,2021年投資者的投資需要更加謹慎。對於選股困難的投資者來說,不妨配置一定比例的投資基金,尤其是一些行業指數基金。(城市金融報)
基金該怎麼選?
近些年來,A股走出明顯的結構性行情,公募權益類基金也展現出較強的賺錢效應,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認識到「炒股不如買基金」。去年全年的基金成績單,也更加印證了「炒股不如買基金」的現象。
分析人士認為,資金抱團的趨勢可能還會延續,因為近期A股市場仍然存在著持續的增量資金加倉的態勢。
一是新近發行的基金將陸續進入建倉周期。二是近期兩融資金也在迅速升溫。
在這些資金源源不斷地加倉投資主線、龍頭品種的驅動力牽引下,A股的如此撕裂格局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而且,從近期的演繹趨勢來看,受龍頭股、權重股影響更大的主要指數的漲升能量更為充沛,上證50指數、創業板指、滬深300指數等主要指數的漲幅明顯強於上證指數、中證500等主要指數。
那麼選基金應該關注哪些指標?
基金投資要應對個股嚴重分化的格局,可以選擇聚焦核心資產的指數基金。
滬深300指數是A股標杆指數,涵蓋了滬深兩市300家最優質的龍頭公司,代表了價值藍籌風格;創業板50和科創板50則分別選擇創業板和科創板中50家龍頭公司組成,代表了科技成長風格。
具體到基金組合方面,建議可以用滬深300+創業板50+科創板50、滬深300+中證500,構建不同的指數基金組合,輕鬆投資A股核心資產公司。
對於主動管理類基金的選擇,東莞證券分析稱,相比短期業績,長期業績更可顯示出基金經理在不同市場行情下的投資能力。對於採取主動投資管理策略的產品而言,選擇經歷過完整牛熊周期的基金經理管理的績優產品,相當於邁出了「躺著賺錢」的第一步。在過去1年、3年和5年中,對比全市場混合型基金和基金經理管理經驗在10年以上的該類基金,從平均收益率和最差收益率的對比數據中不難發現,老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更高,並且最差回報的情況也顯著好於全市場。
除了基金長期業績和基金經理的管理年限等因素,基金的規模、投資策略和組合持倉也值得重點關注。基金的規模過大,例如偏股型基金的規模超過200億元之後,規模會在一定程度對業績造成負面影響。而基金的規模如果過小,例如低於1億元,遇到大規模贖回後就可能觸碰到 5000 萬元的清盤線。因而,選擇規模適中的產品很重要。此外,基金的投資策略和組合持倉是基金淨值波動的核心根源,可以通過閱讀季報、半年報和年報進行了解。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在大波段的行情中,其實用簡單的「資產再平衡」就能夠一定程度上實現擇時的作用。首先按照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配置適當比例的權益和固收資產,比如資產40%投向權益,60%投向固收,隨著權益市場的上漲,權益資產佔比會提高,當這種佔比超過一定的預期值時,說明權益資產比例過高了,處於一個相對高估的狀態,此時就應當主動減倉,調整到其他資產。而對應的,當另一種資產跌去很多時,它在資產池中的佔比就會偏低,那麼就應該往這類資產中調倉。
關鍵在於,在進行基金投資前,投資者需要先想清楚自身的風險偏好以及持有周期,然後選擇合適的產品,長期持有,靜待花開。(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