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神奇新物種:水螅水母魚

2021-01-17 中國網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12月3日消息,據英國媒體報導,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可持續生態系統和最大的生物圈,同時也是人類研究最少的領域。目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科學家們正在海底山脈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以下是科學家們發現的新奇海底物種。

1. 「黑色魔鬼魚」:琵琶魚

在海面下1000米,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黑色魔鬼魚」:琵琶魚。琵琶魚學名Melanocetus johnsoni,又稱「電光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的形狀怪異的魚類。體長一般為45釐米,最長可達2米。體色從褐綠色到灰黑色,各不相同,體表還具有雜色斑點。琵琶魚身體扁平,頭很大,背鰭和胸鰭發達,還有一條馬鞭一樣的長尾。尾根與魚身銜接處長有一排鋒利的刺,刺尖可產生毒液。從魚體的背面俯視,很像一把琵琶,故稱「琵琶魚」。琵琶魚是底棲性的魚類,喜歡砂礫的底質。琵琶魚以各種小型魚類或幼魚為食。

1  2  3  4  5  6  7  8  9  >  

相關焦點

  • 深海山脈發現神奇新物種:琵琶魚刺尖帶毒
    以下是科學家們發現的新奇海底物種。 1. 「黑色魔鬼魚」:琵琶魚 在海面下1000米,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黑色魔鬼魚」:琵琶魚。琵琶魚學名Melanocetus johnsoni,又稱「電光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的形狀怪異的魚類。
  • 「骨架」記憶幫助水螅再生
    很少有動物的恢復力能趕得上水螅。這種體型較小並長有觸角的淡水動物能變成碎片後,再生成一個健康的動物。
  • 活躍在4000米深海的神奇物種小飛象章魚,長著大象的耳朵
    比如須蛸科菸灰蛸屬以下就有一種名為小飛象章魚的神奇物種,這種章魚不僅長得不醜,而且模樣非常呆萌可愛。小飛象章魚屬於一種小型章魚,成年後的體長僅為20釐米左右,它們和其他的章魚品種一樣,喜歡待在海底,一般4000米左右的深海是小飛象章魚最喜歡的聚居區。作為一種軟體動物,小飛象章魚的皮膚非常光滑,並且肌肉也很鬆弛,看起來呈現膠質狀。
  • 揭秘 2015年最新發現的十大新物種 讓人大開眼界
    每年,科學家都在全球發現大約1萬8千種尚未被發現的新物種。
  • 「物種」火珊瑚與蟄水螅-啊多麼痛的領悟
    今天潘潘要介紹的是一個非常疼的物種,提起它就是一陣肝兒顫,碰到它會讓你疼痛難忍,帶給你持久的火辣辣的體驗,它們就是——火珊瑚與蟄水螅。雖然大家都知道它們的厲害,但可能卻並不清楚它們在生物學上的區別,往往將其混為一談。下面我們就敲小黑板兒學習一下這些蜇死人不償命的傢伙吧。
  • 那些令人驚嘆的海洋/湖沼新物種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國際物種勘測協會每年都會適時發布十大新發現物種名單,以紀念5月23日瑞典著名博物學家、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卡羅勒斯-林奈的誕辰紀念日。這些動物必須滿足最有趣、最獨特、最神奇等特點。每年發布的十大新物種中,海洋以及河流湖泊中發現的新奇生物佔據多數。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在大西洋深海中發現的12個新物種
    新浪科技新聞北京時間1月5日電據外媒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對大西洋深海(600558,古巴)五年的全面調查研究,發現了12個新物種。他們說,一些海洋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尚未被發現,因為以前沒有對海底環境進行徹底調查。 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些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可能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威脅,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漸使海洋酸化,特別是導致珊瑚骨骼被腐蝕。
  • 大西洋發現12支新物種隱藏在深海之中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五年間對大西洋深海進行全面勘測研究,發現了12種新物種。他們表示,由於此前海底環境未被深入勘測,一些海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一直沒被發現。研究人員警告稱,這些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可能已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使海洋逐漸酸化,尤其導致珊瑚骨骼被腐蝕。
  • 生命頑強的水螅
    哈嘍,我是久違,海洋世界生物多多,每個生物都是神奇的存在,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特殊朋友水螅親愛的朋友們!俺水螅也和珊瑚蟲一樣,是一種腔腸動物。俺們身體的形狀像手指頭一樣,個頭很小,身上有6~8條布滿刺細胞的小觸手。
  • 柱孔珊瑚:物種從深海向淺海遷徙的首個有力證據
    深海中的柱孔珊瑚向淺水進發。 這種珊瑚被稱為柱孔珊瑚(Stylasteridae),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蕾絲珊瑚或水螅珊瑚。它們大約在距今6500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這種珊瑚一般生活在2800米甚至更深的海底。僅有10%左右的柱孔珊瑚存在於淺層的海水中。巴西聖保羅大學的Alberto Lindner採集了全球的柱孔珊瑚樣本,後者主要來源於曾被珊瑚阻礙的拖網漁船和科研捕撈。
  • 中科院公布5個深海新物種,地球到底在經歷物種滅絕還是更替?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8月1號對外公布了5個新發現的海洋物種,目前新發現的物種大多都在此前難以勘測的深海領域,由於技術的突破人類已經探索了海洋95%以上的區域,深海區域的生物有一套特殊而獨立的生態系統,在這些高壓而黑暗的區域中能發現完全有別於其它地方的生物,下面來看看這5個新發現的物種到底是什麼吧。
  • 揭開永生的秘密:最新研究發生水螅長生不老
    一項觀察實驗室內上千條水螅的最新研究發現這些生物掌握長生不老的秘密。水螅是0.4英寸長、主要由幹細胞組成的無脊椎動物,研究人員認為正是幹細胞導致它們壽命非常長。「大多數水螅的身體都是由幹細胞組成,只有極少數完全分化細胞,」美國波莫納學院的生物學家丹尼爾·馬丁內斯(Daniel Martínez)這樣說道。「幹細胞能夠持續分化,因此水螅的身體可以持續更新。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王敏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發布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神奇動物在深海_學校新聞_合肥熱線
    神奇動物在深海
  • 科學家發現五彩斑斕的深海蠕蟲新物種 在水下「跳舞」並互相廝殺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周二發表在《ZooKeys》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四種新發現的五彩斑斕的深海鱗片蠕蟲。「這是兩隻新物種蠕蟲在深海海底互動,」Rouse在視頻描述中寫道。"為什麼會有這種侵略性,以及它意味著什麼都不知道,但能看到這樣的場面實在是太神奇了。我把視頻的播放速度提高了4倍。"這種不尋常的蠕蟲經常被發現吃比自己大得多的生物的屍體。「Peinaleopolynoe的意思是『飢餓的有鱗蠕蟲』,因為這些生物經常被發現生活在像鯨落這樣的死屍上,」Rouse補充道。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深海物種多樣性是國際研究的熱點,但由於深海樣品採集困難,多樣性研究進展緩慢。在中科院海洋先導專項及國家基金委面上基金等資助下,沙忠利課題組自2014年以來陸續在Zootaxa, Crustaceana,Journal of Natural Histoy 等分類學雜誌上發表8篇關於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的SCI文章,已發現深海蔓足類、等足類和十足類等甲殼動物1新科2新屬8新種。
  • 神奇動物!2019年全世界發現了71種新物種,這是其中的18種
    神奇動物!2019年全世界發現了71種新物種,這是其中的18種我們已經繪製了世界地圖,發現了所有的大陸(儘管亞特蘭蒂斯仍然難以捉摸),有時感覺在我們的地球上,已經沒有什麼新的發現了,但地球仍然充滿了神秘和驚喜!科學家每隔幾天就會發現新的動植物物種,這也證明了在全世界的很多角落,仍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分別是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絡、深遠海綜合探測體系、海洋生物特殊生命機制新認知、海洋農業技術創新與藍色糧倉建設、近海典型生態災害形成理論與防控技術、西太平洋環流及其氣候效應、古氣候變化的海洋記錄、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俯衝帶發震機制與板塊演化的新理論、深海生物多樣性和環境適應機制
  • 【中國科學報】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正式公布
    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8月1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5個以該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正式公布,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