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潘潘要介紹的是一個非常疼的物種,提起它就是一陣肝兒顫,碰到它會讓你疼痛難忍,帶給你持久的火辣辣的體驗,它們就是——火珊瑚與蟄水螅。
雖然大家都知道它們的厲害,但可能卻並不清楚它們在生物學上的區別,往往將其混為一談。下面我們就敲小黑板兒學習一下這些蜇死人不償命的傢伙吧。
本期主角閃亮登場:火珊瑚與蟄水螅。
火珊瑚與蟄水螅本質上都是由水螅蟲構成的,同為水螅綱,但卻屬於不同目。
火珊瑚生物學分類
△參考來源:WoRMS(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火珊瑚雖然樣子看起來像珊瑚,但其實並不是珊瑚,火珊瑚和珊瑚都同屬於刺胞動物門,顧名思義,這個分類下的動物們都擁有有毒的刺細胞(Nematocysts)。火珊瑚的外表看似無害,但它的刺細胞的毒性尤其強,相信不少潛水員都有被它「蜇」過的經歷。火珊瑚屬於刺胞動物下四個綱中的水螅綱(Hydrozoa),而真正的珊瑚都是在珊瑚綱分類下的。火珊瑚和真正珊瑚還有一個共同點是都可以分泌石灰質骨骼,有造礁功能,而從生物特徵來看,它們卻更接近於水母。
火珊瑚的地域分布
△火珊瑚世界分布圖,圖片來源於DAN
火珊瑚在絕大部分海域中都有分布,常見於淺水水域的珊瑚礁脊的迎風面上,它們喜歡洶湧的浪潮,接下來我們會詳細解釋火珊瑚的生殖發育,浪大的地方更能幫助它們的幼蟲散播漂向更遠的地方。目前已被記錄約15種火珊瑚品種。
火珊瑚的形態特徵
火珊瑚的形態多樣,分為支型,扇形,皺褶型等。
△圖片來源於Florent Charpin
△圖片來源於Barry B. Brown
△圖片來源於Andrew J. Martinez
火珊瑚從遠處看起來表面光滑,很像是普通硬珊瑚,但火珊瑚所在的屬叫做Millepora – 「thousand pores」,也就是有上千個孔的意思。水螅蟲平時都藏在這些孔裡面。珊瑚體表面的這些孔分為兩類,消化孔(gastropores)和觸孔(dactylopores),裡面各是不同功能的水螅蟲。仔細來看圖就會發現表面有一層絨毛,碰到這些絨毛就會引發觸孔中作用於捕獵和攻擊的水螅體(dactylozooids)釋放毒性,觸孔水螅體裡面有帶有毒性的刺細胞,用來毒暈獵物,然後再被消化孔水螅體吞食和消化。通常一個消化孔周圍有5-9個觸孔。還有一點和真珊瑚相似的,除了可以捕食外界食物,火珊瑚組織內也有依靠光合作用為它們提供能量的共生藻。
△圖片來源於BN Sullivan
△圖片來源於Kevin DuBart
△圖片來源於Kevin DuBart
△刺細胞的「發射」過程,圖片來源於National Ocean Service
上面是一個簡化版的刺細胞攻擊過程示意圖。左一是未被刺激的刺細胞,乖乖地呆在包囊內部,連接刺細胞倒鉤的線狀物被加壓向彈簧一樣盤繞在包囊中,包囊口由一個頂蓋蓋著。一旦有潛在威脅者靠近火珊瑚,它們毛髮一樣的觸手感受到了異常,刺細胞就被瞬間激活,頂蓋一下子被彈開,內部線體迅速解壓延伸,頂部的倒鉤可以扎入敵人皮膚組織釋放毒素。在這一系列動作結束後,倒鉤又會自己盤迴包囊中。
水螅類生物的生命周期一般都會有這兩種主要形態:水螅型和水母型。它們的一生就在這兩種形態之間循環。火珊瑚的生殖過程要比一般造礁珊瑚複雜一些,組成火珊瑚的水螅蟲可以無性繁殖,生出和水母非常相似的水母型,與固定不動的水螅形態不同,水母形態在水中自由生長遊動。等到水母型長大成熟,具有了生殖器官,就可以在水中釋放精子和卵子,受精後的卵子變成浮遊幼蟲,隨波漂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定居,長成年幼的水螅蟲,再逐漸發展成水螅群落。
△圖片來源於Glenna Makmur
△圖片來源於Seres Increibles
△火珊瑚噴卵
火珊瑚面臨的環境威脅
火珊瑚造礁能力極其重要,珊瑚礁為海底的多樣生物提供重要的棲息地,火珊瑚和其的他珊瑚一樣正在受到極大的環境威脅,像是全球海洋溫度升高,陸地排放管理不當,大量的泥沙及汙染物讓珊瑚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獲得能量,造成珊瑚白化。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火珊瑚的骨骼非常易碎,無論是現如今極端天氣狀況增多,暴風雨增多,甚至是船隻及潛水員的接觸,都極容易破壞它們好不容易才形成的鈣質骨骼。
△百慕達白化的火珊瑚
蟄水螅生物學分類
△參考來源:WoRMS(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蟄水螅特徵
蜇水螅(Stinging hydroids),也叫火水螅(Fire hydroids)、羽毛水螅(Feather hydroids),另外還有Feather fire weed, Fire fern,Fire weed,Christmas tree hydroid等等各種英文叫法。它們看起來像是海草,也是由一顆一顆的水螅蟲組成,卻並沒有上述火珊瑚一樣的鈣化骨骼。生物學分類也有所不同,同屬水螅綱,但屬於不同的軟水母目及羽螅科。觸碰到它們之後不會立刻感覺到有什麼異樣,但10-15分鐘之後就會感覺到它的威力了。雖然不像石灰質火珊瑚那樣可以刮傷皮膚造成更大創面,摸一下這些蜇水螅也會讓你皮膚灼痛個十幾天哦。
△圖片來源於C.J. Moura
△圖片來源於Jordi regas
△隨波飄搖的蟄水螅
原來在東南亞被大部分潛水員和潛導稱為「Fire Coral」的「火珊瑚」其實是蟄水螅呀!
但也別以為這些人類都要躲遠遠的「毒海草」就沒有天敵了。有一種萌萌的小生物很愛吃它!就是——海蛞蝓!別看它們長得那麼可愛無害,它們可是會從其他有毒生物中偷取它們的毒素,用作自己的防衛武器呢。
△圖為一隻海蛞蝓正在吃蜇水螅,來源於ShawnMiler
如何防止被火珊瑚和蟄水螅蜇到?
最好的辦法是:在海裡面什麼都不要摸,練好中性浮力!即使是在溫暖的水溫條件下也儘量穿溼衣。否則碰到火珊瑚和蟄水螅的部位會起一大片水泡透明流膿那種,好奇的小夥伴可以自行去搜索,小編這裡就不放圖了。
△無知菜鳥潛水員現身說法
一旦不小心碰到受傷,也不要慌張。第一先用乾淨的鹽水清洗傷口,不要用淡水衝洗,會增加痛感(如果皮膚中還有殘留的刺細胞,鹽度的突然改變會刺激它們再次釋放毒素),第二步查看是否還有珊瑚殘留物,若有可以用鑷子拔除,最後用醋酸擦拭傷口。如果創面較大還是建議去看醫生,開一些抗生素藥膏來塗。後期也會一直感覺灼痛或瘙癢,忍住不要去抓!
特別鳴謝 |海洋生物學者Vivi Hu
※聲明:文章部分照片和視頻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獲取Panda號年度船期信息以及代理商銷售政策請聯絡Panda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