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焦慮,期待,興奮……這些他們都沒有,但他們卻依然快樂

2021-01-07 人脈圈

大家好!歡迎來到知名圈!續上一篇「因為不喜歡才煩惱,不是因為煩惱而不喜歡,你贊同這種觀點嗎?」,小編帶領大家一起繼續走進有關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大圈子!

如果一個美國孩子不喜歡學校的課程,而更喜歡畫畫,爸爸媽媽也會說:「他有他的自由。」

——張益肇

14歲那年,益肇要決定自己到哪一所學校去讀高中。

他知道臺灣海峽兩岸的孩子在這種時刻個個緊張萬分,都希望去一所好高中,這在臺灣叫「明星高中」,在大陸叫「重點高中」。他也知道美國的教育不同於中國。在美國,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教育制度,每個州有不同的辦法。每個城市有不同的學區,學區的權力非常大,學校的權力也非常大,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設置自己的課程,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選擇學生,只要不違反基本的法律(比如不能在課堂裡進行宗教教育),就沒有人來幹涉你。

這樣看來,在美國,選擇學校的意義更加重大。可是,當益肇開始考慮這件事情的時候,卻意外地發現,美國孩子的心裡根本沒有什麼「明星高中」或「重點高中」。

從教育制度本身來說,美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所以無論從政府還是從家庭來說,都有讓孩子讀12年書的義務。孩子們初中畢業以後去讀高中,本來不存在淘汰的問題。孩子不去念高中的唯一原因,就是他本人不願意。有些孩子選擇不去讀高中,因為他覺得在家裡學習比在學校學習更自由,也更有效。另外一些孩子則不喜歡學校的課程,他們更喜歡畫畫、音樂、藝術,或者體育。他的老師和同學們都會尊重他的選擇。爸爸媽媽也會說:「他有他的自由。」

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孩子的很多夢想與接受良好教育並不吻合。他們崇拜的那些體育明星,歌星和好萊塢影星,往往都是很糟糕的學生,可是卻都名利雙收。他們的成功之路,對很多孩子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不過,誰都知道在這條道路上走著的人少之又少,對大多數人來說,接受良好教育仍是一個獲得穩定工作和收入的途徑,所以讀書的動力存在於廣泛的人群中。事實上,美國的人均在校讀書時間,要比中國人多很多。

這樣看來,美國孩子與中國孩子的差別,不在於他們可以不讀書,而在於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讀書。中國孩子中那種「擇校」的概念,在大多數美國的孩子中間是沒有的,他們的爸爸媽媽也沒有。沒有一個美國家庭會不顧一切、跨越好幾個街區去選擇一個心目中的好學校,花上一大筆錢,然後讓孩子每天把好幾個小時花在路上。

這倒不是說美國的學校不分好壞。學校總有好壞優劣之分,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益肇在一所公立學校讀初中的時候,總覺得公立學校不夠好,而私立學校要好得多,那裡的設施好,老師好,課程的設置也好,但讀私立學校要花很多錢,一般家庭無法支付。益肇小小年紀,已經發現只有華人家庭和印度人的家庭,才會把孩子送到很遠的學校去讀書,而美國家庭總是讓孩子就近在自己社區的學校讀書。

這個國家的特色之一,就是學校的教育水平通常與社區的檔次相一致。高級住宅區裡總會有好學校,而下層社區的學校通常也都質量不高。你在「購房指南」上尋找房產信息,就會發現,房主通常會把房子附近學校的優劣作為吸引買家的一個指標。所以,一所好學校能把周圍的房價大幅度抬升,一片豪華住宅也能吸引優秀老師來舉辦一所好學校。這也說明美國的家庭不是不關心孩子的教育,只不過,他們不像中國的家庭那樣為這件事情那麼焦慮,那麼興奮,那麼費盡心機,那麼生死攸關,那麼不惜一切代價。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區別,所以益肇仍然覺得有必要進行調查。這個高中學生發現,美國的高中也有指標,比如加州「教育網」上,把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升學率都統計在冊,還可以查出哪個學校在哪次考試當中表現如何,可以看到高中的畢業生都進入了哪一所大學。不過,校長在表述他的成就時,不用「升學率」這個概念。他們不是說「我們畢業生中有90%考入大學」,而是說「我們這個學校90%的學生畢業後都選擇去讀大學。」聽上去好像是,「只要你喜歡,就可以去讀大學」,而不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去讀大學。」

益肇如此這般調查一番,到頭來發現全都沒有意義。因為他那個社區有四所初中,卻只有一所高中,所以把500名初中畢業生合併到一個高中,就算完事大吉。沒有任何升學的動員,沒有任何「戰前演練」,沒有「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也沒有中國學生所謂「一模」、「二模」和「三模」,更沒有那「最後的一博」,這些都沒有。焦慮,期待,興奮……這些也都沒有。還是這些學生,大家一起走,一起來,只不過換了一個門,他就成了高中一年級學生。

但是益肇心裡明白:「這所高中每年大概有20多個畢業生進入美國最好的大學。」這數字滿足了這個華人家庭的某種心理期待。

「幾年以後,我將成為這20多人中的一個。」益肇這樣想。

喜歡就關注,歡迎您的留言評論!知名圈持續為您導航!

相關焦點

  • 「我們是快樂的環衛工人」,他們「苦中作樂」的精神感動了無數人
    「除雪工作完成,我們在回家的路上,我們是快樂的環衛工人。」在一段短視頻中,幾名環衛工人站成豎排,他們手裡握著用來除雪的鐵鍬,伴隨著歡快的配樂,他們整齊地將手裡的工具有節奏地舉起放下……他們被口罩、圍巾包裹著臉,看不清是誰,從體態來看,他們的年齡都不小,但這種快樂的情緒卻極具感染力,隔著屏幕依舊能夠傳遞出來。
  • 擁有合理期待讓人更快樂
    有人對此很支持,認為「無欲則剛」,把期待縮到最小,「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希望就不會失望,沒有失望內心就不會受傷。的確,降低期望可能會讓人更加現實、更理智。然而,「佛系」人生就是快樂的人生嗎?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對充滿期待的人來說,發生好事都是應得的,發生的壞事都是偶然、都可以避免;那些對大多數事情都不抱期待的人會認為,發生好事都是偶然,發生壞事才是日常狀態。
  • 你的焦慮,他們的大生意
    與炒鞋、炒幣等所有風口一樣,如今遍地的焦慮也都是被人為刻意販賣出來的。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平行時空,如果你工作不得勁,那一定是不會Python的原因。挑戰三個月工資翻倍,學了Python工資破萬了;急需數據可視化人才,不會你就out了。如今Python的廣告如叮蛋的蒼蠅無孔不入,在朋友圈、短視頻、APP開屏上瘋狂蹦迪。
  • 他們在死去的前一天爆炸
    高中時學過他的「科學的生物進化」學說,用在人類身上的意思是,人類的進化其實是無序的、隨機的,每下一代都有可能變成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還說自然界以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為核心,不適應這個殘酷世界的一類人只得慢慢消亡,他們的基因會隨著數萬年人類的進化而逐漸稀釋,直到連曾經存在的痕跡都沒有。
  • 《炙熱的我們》的組合顯示了他們自己的魔力?舞臺上的愛情讓他們
    相對而言,SNH48中的《你要跳舞嗎》是他們自己的風格,甜美可愛,有著大量的人和很少的動作難度,就像文藝晚會在大學裡,也有著自己的觀眾。事實上如果不是這些組合的《炙熱的我們》粉絲,他們只會在自己的圈子裡流行。同時,許多團體面臨著空閒時間,但沒有舞臺,例如SING,甚至在路邊唱歌跳舞。
  • 愛的快樂,是大腦賞給你的
    這組科學家團隊招募了一批受試者,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剛開始沉浸在愛裡」。  雖然他們愛的類型不太一樣:有的在享受浪漫的愛情;有的正經歷柏拉圖式愛情;還有的,也許只是單戀。但是這並不影響愛情從剛剛萌發開始,就會給大腦帶來快樂。  科學家們通過觀察受試者的腦部核磁共振發現:他們的大腦在釋放一些神經遞質和其他化學物質,這些物質甚至進入血液當中。
  • 養娃路上這些坑,你有沒有踩過?
    本文轉自公眾號:翻譯官媽媽 ID:fygmama 說到養育孩子的焦慮,都能讓父母焦慮到禿頭。 但是這些焦慮都是有道理的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來自我的好朋友大南南。
  • 好期待!好興奮!!
    此時此刻,不管身處東西南北中,大家都說,好冷。「好冷」,究其原因,是北風吹得太猛。北風吹得太猛,這並非北風自身本事大,而是北風的吹,它沒有成本。換言之,北風的吹之成本,為零。由於天氣太冷,所以我早早的就睡了。
  • 多巴胺並不能使你快樂
    多巴胺,並不是產生快樂的源泉。這裡有一個誤區,在鋪天蓋地的科普文中,人們普遍認為多巴胺是產生快樂的源泉。他們舉出了很多例子,其中包括抑鬱症是因為缺少多巴胺。所以,你的不快樂,是因為多巴胺分泌變少了嗎?或者是因為多巴胺分泌穩定,沒有變化?
  • 養孩子一年補習費花掉10個愛馬仕,這些父母的焦慮和我們無關嗎
    有意思的是,這次連年薪百萬,剛下飛機,人在紐約的某乎都不買這個帳,他們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花掉10個愛馬仕都還在焦慮,這種故事無法引起我們的共鳴」。真的嗎?不要忽視環境的影響人類是群居動物,很難不受環境影響。
  • 免疫療法超級反應者:把焦慮和恐懼藏在心底,只讓快樂面朝陽光
    因為Geller曾患霍奇金淋巴瘤,雖然經過了幹細胞移植手術,但又患上了一種侵襲性子宮內膜癌,而且任何治療都沒有效果。 免疫療法帶來生存希望 子宮內膜癌是發生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
  • 我們忙著奮鬥拼搏,甚至沒有時間快樂,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我們忙著奮鬥,拼搏,甚至沒有時間快樂。這句話我不太認同,我是一名九零後,經歷過九十年代初期那時很多人還沒有那麼富裕。 我小時候是在一座三線城市長大的,那時剛來到LZ,全家還擠在一座小平房裡面。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那時小學放學特別喜歡坐自行車後座,無論颳風下雨只要父親過來接我都很開心。
  • 每一個動物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他們是我們的朋友
    每一個動物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他們是我們的朋友這些天出現了流浪狗傷人事件,據報導,有一隻流浪狗咬傷了70多人,現在還未被捕獲,為何突然發生這種事件?而且還不是一隻流浪狗傷人,面對這樣的事情,怎樣解決最合適呢?難道我們要將他們趕盡殺絕嗎?
  • 對話讀者:晚點一周年,他們的留言讓我們熱淚盈眶
    為了紀念成立一周年,我們發起了一個小小的慶祝儀式——邀請讀者們來給我們留言,寫下他們對晚點的感受和建議。這些人中有巨頭公司 CEO、創業明星、投資界大佬,也有網際網路公司的程式設計師、產品經理和初出茅廬的應屆畢業生。感謝晚點所有的讀者,感謝我們的採訪對象與合作夥伴,感謝團隊曾經和現在的每一個成員。希望在未來的很多年裡,都可以有你們的支持和陪伴。
  • 當人們沒有感覺的時候,我希望他們能閉上嘴巴
    超現實主義繪畫唯獨自由這個詞還能讓我感到興奮不已。我以為這個詞最適合用來長久地維持人類的狂熱。這個詞也許能滿足我那唯一正當的熱望。我們承繼了那麼多的不幸,在這些不幸當中,應當承認我們擁有思想上最大的自由。我們可千萬不能過度地濫用這個自由。將想像貶為受支配的地位,雖然這可能與那所謂的幸福有關,其實這意味著要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去迴避所有至高無上的正義。
  • 我們忙著奮鬥拼搏,甚至沒有時間快樂,那麼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我們忙著奮鬥,拼搏,甚至沒有時間快樂。這句話我不太認同,我是一名九零後,經歷過九十年代初期那時很多人還沒有那麼富裕。我小時候是在一座三線城市長大的,那時剛來到LZ,全家還擠在一座小平房裡面。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那時小學放學特別喜歡坐自行車後座,無論颳風下雨只要父親過來接我都很開心。後來小學三年級家裡迎來的第一輛摩託車車,那時父親的笑容我現在依稀記得,一輛摩託車幾乎花光家裡的所有積蓄。至從有了摩託車,父親經常得空就會帶上母親和我去郊遊,那時家裡特別溫馨。雖然我們依然還是租著房子,還是住在平房裡但是家庭條件越來越好了,這些都來自於父母的努力和奮鬥。
  • 令人恐懼的快樂
    他們預期,老鼠應該四處逃跑躲避電擊,然而結果卻與他們的預計完全相反,小白鼠竟然不顧一切去迎接電擊,跑來跑去似乎十分享受過電的感覺,難道小白鼠有自虐的傾向?於是,科學家嘗試改變實驗的程序,讓小白鼠自主選擇是否按壓槓桿電擊自己,更加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小白鼠會一直不停地按壓槓桿,表現得像一個癮君子。而這個過程是如此的「快樂」,以至於小白鼠會廢寢忘食,把自己活活累死。
  • 研究:也許我們找不到外星人,因為他們都死了
    尋找外星生命是人類最興奮的事情之一。所有的碎片信息都已就位:我們正在尋找太陽系外的更多的行星。很快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將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觀察這些遙遠的世界。我們已經在火星上安裝了尋找古代可居住跡象的機器人。軌道飛行器潛入覆蓋海洋的衛星的冰冷間歇泉中,希望捕獲一些賦予生命的礦物質。我們的無線電天文望遠鏡收聽到神秘的星星,聆聽著喧鬧繁華的文明的聲音。
  • 每天活在吸毒致幻的恐懼裡,吸毒真沒有想像裡那麼快樂!
    你以為吸毒只是單純讓你感到快樂?可能你想的比較簡單,的確吸毒確實能夠讓人感受一種興奮感,因為毒品可以刺激中樞神經影響到多巴胺的釋放,而多巴胺與我們的心情、感受等相關,快樂和悲傷多是來源於此。患者4:你聽見沒有,有人在敲門,屋外有人。這些患者每天生活在這些吸毒致幻的恐懼裡,精神都快被折磨得崩潰,吸毒讓他們真的快樂嗎?其實並沒有,他們只是吸毒上癮了,無法戒斷毒品。吸毒能讓人快樂那是虛假的,我們看到的吸毒者多是吸毒給他們帶來的痛苦。
  • 大張偉,倍兒焦慮
    有粉絲哭著拍了一條長達12分鐘的安慰視頻給大張偉,大張偉看到了,也特別溫柔地回復了粉絲,「本來好點了,看這個又哭了,但你這些話可以止住我餘生一半的眼淚……」粉絲哭著說她的生活曾經特別灰暗,是大張偉讓她明白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張偉還反過來安慰她少喝點酒,「睫毛膏花了,告訴我地址,我給你寄個新的去。」大老師真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