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知名圈!續上一篇「因為不喜歡才煩惱,不是因為煩惱而不喜歡,你贊同這種觀點嗎?」,小編帶領大家一起繼續走進有關教育、人才乃至整個社會的大圈子!
如果一個美國孩子不喜歡學校的課程,而更喜歡畫畫,爸爸媽媽也會說:「他有他的自由。」
——張益肇
14歲那年,益肇要決定自己到哪一所學校去讀高中。
他知道臺灣海峽兩岸的孩子在這種時刻個個緊張萬分,都希望去一所好高中,這在臺灣叫「明星高中」,在大陸叫「重點高中」。他也知道美國的教育不同於中國。在美國,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教育制度,每個州有不同的辦法。每個城市有不同的學區,學區的權力非常大,學校的權力也非常大,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設置自己的課程,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選擇學生,只要不違反基本的法律(比如不能在課堂裡進行宗教教育),就沒有人來幹涉你。
這樣看來,在美國,選擇學校的意義更加重大。可是,當益肇開始考慮這件事情的時候,卻意外地發現,美國孩子的心裡根本沒有什麼「明星高中」或「重點高中」。
從教育制度本身來說,美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所以無論從政府還是從家庭來說,都有讓孩子讀12年書的義務。孩子們初中畢業以後去讀高中,本來不存在淘汰的問題。孩子不去念高中的唯一原因,就是他本人不願意。有些孩子選擇不去讀高中,因為他覺得在家裡學習比在學校學習更自由,也更有效。另外一些孩子則不喜歡學校的課程,他們更喜歡畫畫、音樂、藝術,或者體育。他的老師和同學們都會尊重他的選擇。爸爸媽媽也會說:「他有他的自由。」
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孩子的很多夢想與接受良好教育並不吻合。他們崇拜的那些體育明星,歌星和好萊塢影星,往往都是很糟糕的學生,可是卻都名利雙收。他們的成功之路,對很多孩子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不過,誰都知道在這條道路上走著的人少之又少,對大多數人來說,接受良好教育仍是一個獲得穩定工作和收入的途徑,所以讀書的動力存在於廣泛的人群中。事實上,美國的人均在校讀書時間,要比中國人多很多。
這樣看來,美國孩子與中國孩子的差別,不在於他們可以不讀書,而在於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讀書。中國孩子中那種「擇校」的概念,在大多數美國的孩子中間是沒有的,他們的爸爸媽媽也沒有。沒有一個美國家庭會不顧一切、跨越好幾個街區去選擇一個心目中的好學校,花上一大筆錢,然後讓孩子每天把好幾個小時花在路上。
這倒不是說美國的學校不分好壞。學校總有好壞優劣之分,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益肇在一所公立學校讀初中的時候,總覺得公立學校不夠好,而私立學校要好得多,那裡的設施好,老師好,課程的設置也好,但讀私立學校要花很多錢,一般家庭無法支付。益肇小小年紀,已經發現只有華人家庭和印度人的家庭,才會把孩子送到很遠的學校去讀書,而美國家庭總是讓孩子就近在自己社區的學校讀書。
這個國家的特色之一,就是學校的教育水平通常與社區的檔次相一致。高級住宅區裡總會有好學校,而下層社區的學校通常也都質量不高。你在「購房指南」上尋找房產信息,就會發現,房主通常會把房子附近學校的優劣作為吸引買家的一個指標。所以,一所好學校能把周圍的房價大幅度抬升,一片豪華住宅也能吸引優秀老師來舉辦一所好學校。這也說明美國的家庭不是不關心孩子的教育,只不過,他們不像中國的家庭那樣為這件事情那麼焦慮,那麼興奮,那麼費盡心機,那麼生死攸關,那麼不惜一切代價。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區別,所以益肇仍然覺得有必要進行調查。這個高中學生發現,美國的高中也有指標,比如加州「教育網」上,把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升學率都統計在冊,還可以查出哪個學校在哪次考試當中表現如何,可以看到高中的畢業生都進入了哪一所大學。不過,校長在表述他的成就時,不用「升學率」這個概念。他們不是說「我們畢業生中有90%考入大學」,而是說「我們這個學校90%的學生畢業後都選擇去讀大學。」聽上去好像是,「只要你喜歡,就可以去讀大學」,而不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去讀大學。」
益肇如此這般調查一番,到頭來發現全都沒有意義。因為他那個社區有四所初中,卻只有一所高中,所以把500名初中畢業生合併到一個高中,就算完事大吉。沒有任何升學的動員,沒有任何「戰前演練」,沒有「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也沒有中國學生所謂「一模」、「二模」和「三模」,更沒有那「最後的一博」,這些都沒有。焦慮,期待,興奮……這些也都沒有。還是這些學生,大家一起走,一起來,只不過換了一個門,他就成了高中一年級學生。
但是益肇心裡明白:「這所高中每年大概有20多個畢業生進入美國最好的大學。」這數字滿足了這個華人家庭的某種心理期待。
「幾年以後,我將成為這20多人中的一個。」益肇這樣想。
喜歡就關注,歡迎您的留言評論!知名圈持續為您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