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結合細胞工程和機器學習設計治療抗癌藥物

2020-11-27 賽醫學

找到既能殺死癌細胞又能使正常組織不受傷害的藥物是腫瘤學研究俠客們追尋的終極秘籍。

在兩篇新論文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用「智能」細胞療法解決這一問題的互補策略——活性藥物除非被只出現在癌細胞中的蛋白質組合觸發,否則將保持惰性。

這個通用方法的生物學研究已經在溫德爾·林(Wendell Lim)博士和他在UCSF細胞設計計劃和國家癌症研究所資助的合成免疫中心的同事們的實驗室進行了幾年。

但這項新工作通過將尖端的治療細胞工程與先進的計算方法相結合,為這項工作增加了一個強大的新維度。

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9月23日的《細胞系統》(Cell Systems)上。溫德爾·林的實驗室成員與普林斯頓大學劉易斯-西格勒綜合基因組學研究所(Lewis-Sigler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Genomics)和西蒙斯基金會(Simons Foundation)的Flatiron研究所(Flatiron Institute)的計算機科學家Olga G. Troyanskaya博士組成了研究小組。他們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研究小組分析了大量的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包含在癌症細胞和正常細胞中發現的數千種蛋白質。

然後,他們梳理了數百萬種可能的蛋白質組合,以組成一個組合目錄,這些組合可以用來精確地瞄準癌細胞,而不影響正常的細胞。

在2020年11月27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另一篇論文中,溫德爾·林和他的同事展示了如何利用這些計算得出的蛋白質數據來推動有效且高度選擇性的癌症細胞療法的設計。

目前,大多數癌症治療,包括細胞治療,都被告知「阻止它」或「殺死它」。我們希望增加治療細胞做出決定的細微差別和複雜性。

——溫德爾·林,細胞和分子藥理學教授和主席,UCSF海倫·迪勒家庭綜合癌症中心成員

然而,這種方法在實體腫瘤治療中效果不佳

在過去的十年裡,嵌合抗原受體(CAR) T細胞作為一種治療癌症的有效方法一直備受關注。

CAR-T細胞療法中,免疫系統細胞從病人的血液中提取出來,在實驗室中進行操作,使其表達一種特定的受體,這種受體能識別癌細胞上非常特殊的標記或抗原。

雖然科學家已經證明CAR-T細胞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癌中非常有效,有時甚至是治癒性的,但到目前為止,這種方法在乳腺癌、肺癌或肝癌等實體腫瘤中效果並不好。

這些實體癌症中的細胞通常與其他組織中的正常細胞具有相同的抗原,這就帶來了CAR-T細胞可能通過靶向健康器官而產生脫靶效應的風險。

同時,實體腫瘤也經常會產生抑制CAR-T細胞作用的微環境。

對Lim來說,細胞類似於分子計算機,可以感知環境,然後整合信息來做出決定。他說,由於實體瘤比血癌更複雜,「你必須製造更複雜的產品」來對抗它們。

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得出了可能的結果,並觀察哪些抗原聚集在一起。基於這種基因表達分析,Lim、Troyanskaya和同事將布爾邏輯應用於抗原組合,以確定它們是否能顯著提高T細胞識別腫瘤的能力,同時忽略正常組織。例如,使用布爾體或非布爾體,腫瘤細胞可以通過標記「A」或「B」與正常組織區分,而不能通過標記「C」區分,其中「C」是只在正常組織中發現的抗原。

為了將這些指令編碼到T細胞中,他們使用了一種稱為synNotch的系統,這是一種可定製的分子傳感器,可以讓合成生物學家對細胞的編碼進行微調。synNotch是Lim實驗室於2016年開發的一種受體,可以被設計用來識別大量的靶抗原。synNotch的輸出反應也可以被編程,這樣,一旦抗原被識別,細胞就會執行一系列反應中的任何一種。

為了證明他們收集的數據的潛在威力,研究小組使用synNotch對T細胞進行編程,以殺死腎癌細胞,這些細胞表達一種被稱為CD70和AXL的抗原的獨特組合。

雖然CD70也存在於健康的免疫細胞中,而AXL也存在於健康的肺細胞中,但T細胞在經過改造的synNotch和邏輯門後,只殺死了癌細胞而不殺死健康細胞。

Troyanskaya說:

「癌症的大數據分析領域和細胞工程領域在過去幾年都出現了爆炸式發展,但這些進展還沒有結合起來。」

「治療細胞的計算能力與機器學習方法相結合,使越來越豐富的癌症基因組和蛋白質組數據得到切實可行的利用。」

由前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生賈斯伯·威廉士領導的這項工作發表在《科學》上,展示了多個synNotch受體是如何被串聯起來,從而創造出一系列複雜的癌症識別迴路。

由於synNotch能夠以「即插即用」的方式激活所選基因的表達,這些組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連接起來,創建具有不同布爾功能的電路,從而允許對患病細胞進行精確識別,並在這些細胞被識別時做出一系列反應。

Lim說:「這項工作本質上是一本細胞工程手冊,它為我們提供了如何構建不同類別的治療性T細胞的藍圖,這些T細胞可以識別癌細胞上可能存在的幾乎任何一種組合抗原模式。」

例如,synNotch受體可以改造,因此當它識別抗原,B細胞使第二個synNotch識別,進而能引起CAR能識別抗原的表達C。結果是一個T細胞,需要這三種抗原的存在引發死亡。

在另一個例子中,如果T細胞遇到了存在於正常組織而非癌症組織中的抗原,一個具有非功能的synNotch受體可以被編程使攜帶它的T細胞死亡,使正常細胞免受攻擊和可能的毒性作用。

在《科學》雜誌的論文中,Lim和同事表明使用像這樣複雜的synNsotch配置,可以選擇性地殺死攜帶不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組合標記的細胞。

此外,當攜帶synNotch的T細胞被注射到攜帶兩種不同抗原組合的相似腫瘤的小鼠體內時,T細胞有效而精確地定位了它們被設計用來檢測的腫瘤,並可靠地執行了科學家設計的細胞程序。

Lim的團隊目前正在探索如何將這些迴路用於CAR-T細胞來治療膠質母細胞瘤,這是一種侵襲性的腦癌,用常規療法幾乎總是致命的。

「你不只是在尋找一個魔法子彈目標。

你要利用所有的數據。」

「我們需要梳理所有可用的癌症數據,以找到明確的癌症組合特徵。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就可以開始使用這些更智能的細胞,真正利用複雜的生物學計算技術,並對抗擊癌症產生真正的影響。」

科學出版社賽醫學(sci_med)

科學出版社醫藥衛生出版分社訂閱號

相關焦點

  • 抗癌藥物發展的「三大革命」:化療、靶向治療、免疫療法
    抗癌藥物發展到目前為止,先後出現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是細胞毒性化療藥物,第二次革命是「靶向治療」,第三次革命是免疫療法。免疫療法的成功不僅革命性地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效果,而且會革命性地改變治療癌症的理念。相對來說,免疫療法是真正的抗癌革命,是解決癌症的最合理手段。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一直以來,癌症藥物抵抗是限制臨床應用激酶抑制劑靶向治療癌症,提高治療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類和小鼠黑色素瘤以及人類肺腺癌細胞中,靶向BRAF,ALK和EGFR的激酶抑制劑會誘導細胞產生一個複雜的分泌信號調節網絡。這種靶向治療誘導的分泌信號會刺激產生藥物抵抗的癌細胞克隆進一步生長,擴散和轉移,並且促進藥物敏感性腫瘤細胞存活,最終導致腫瘤的復發。
  • 盤點十大世界最好的抗癌藥物
    西藥中包括化療和生物靶向治療藥物等,而中藥包括臨床上常用的方劑藥物和中成藥。目前全球各國已批准上市的抗癌藥物大約有130 ~150種,用這些藥物配製成的各種抗癌藥物製劑大約有1300~1500種。而科學家們也期望能研發出可以殺死結腸、肺、肝、腎、乳腺和腦器官中的腫瘤細胞,而對健康的細胞幾乎沒有影響的抗癌藥物製劑。
  • 「Science/Cell Sys」背靠多組學大數據 科學家設計更加「智能」的細胞療法
    近年來,雖然細胞免疫治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靶向仍然具有挑戰性。近期,在兩篇新的論文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互補的策略,用「智能」細胞療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 機器學習+合成生物學:算法也能成為你的細胞生物工程師
    資料來源:Thor Swift/Berkeley Lab 肉香滿滿的素漢堡和用於美容的合成膠原蛋白都來自一個充滿潛力的研究領域——合成生物學。在該領域,科學家們可以設計出符合規範的生物系統,例如用於生產抗癌藥劑的微生物。
  • 「智能」細胞助力癌症治療
    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既能殺死癌細胞又不影響正常組織的藥物。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用「智能」細胞療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互補型策略——使用一種活性藥物,這種藥物只能被癌細胞特異的蛋白質組合觸發,否則將保持惰性。 這項工作結合了前沿的細胞工程療法和先進的計算方法,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11月27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
  • 機器學習助力合成生物學:算法可以成為你的細胞生物工程師
    在該領域,科學家們可以設計出符合規範的生物系統,例如用於生產抗癌藥劑的微生物。然而,傳統的生物工程方法費時費力,而且需要不斷試錯。這項創新意味著,科學家們不必再花費數年時間對細胞的每個部分以及細胞的功能進行細緻的了解再對其進行操作。取而代之,通過有限的訓練數據集,算法就能夠預測細胞的DNA或生物化學變化將如何影響其行為,然後對下一個工程周期提出建議,並對實現預期目標的概率進行預測。
  • 科學家寄希望於幹細胞藥物抗擊癌症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科學家對用幹細胞解決醫學難題的研究越來越多。最新數據顯示,幹細胞藥物甚至可用於對抗新冠肺炎。幹細胞醫用會給人類帶來哪些新的機會?俄羅斯「5-100」計劃院校專家就此進行了解讀。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協同抗癌聯合療法 有望靶向治療多種類型的癌症
    為了消滅癌細胞,科學家們越來越多地轉向開始使用組合性的療法;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馬普高分子所和中國大連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將化學療法與光動力療法結合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抗癌聯合療法
  • 將CAR-T細胞療法與特殊抑制劑藥物相結合有望治療多類型癌症
    腫瘤微環境中錯綜複雜的血管「迷宮」依然是細胞療法滲透並治療實體瘤最困難的障礙之一,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將CAR-T細胞療法與PAK4抑制劑藥物相結合或能促進工程化細胞突破並攻擊腫瘤
  • Nature子刊:抗癌又抗衰,心臟病藥物大放異彩!
    衰老--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即便在眾多疾病侵襲的當今,也依然作為研究熱點而存在,在過去的十年中,科學家們發現衰老細胞在越來越多的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關節炎到動脈粥樣硬化,甚至在癌症患者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Elife:機器學習與表觀遺傳學藥物發現
    2019年10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器學習強大的處理數據的能力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新藥發現模式。近日,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發現研究所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從顯微鏡圖像中收集信息,從而可以進行高通量表觀遺傳藥物篩選,從而可以開闢針對癌症,心臟病,精神疾病等的新療法。
  • 校友故事|陳哲生:抗癌華人科學家
    從1993年在日本留學至今的25年期間,陳哲生主要從事腫瘤耐藥機制及其耐藥逆轉劑的研究,實驗室就是他的「抗癌戰場」,他一直致力於克服ABC運轉泵介導腫瘤多藥耐藥研究。截至目前,他已在Chemical Society of Review, JNCI,Drug Resistant Updates、Cancer Research、JBC等專業期刊發表SCI論文200餘篇,獲美國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4項,撰寫英文著作7部,先後獲得香港第五屆腫瘤國際大會青年科學家獎、2003年美國癌症學會(AACR)青年科學家獎、2016年聖約翰大學突出成就獎等。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她已經和肺癌搏鬥了11年;他是曾經的肝癌患者...7年來,他們在群裡為大家傳授抗癌經驗......「抗癌管家互助群」,是大家共同的抗癌家園。群裡有來自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名醫指導抗癌。還有十幾年抗癌經驗的抗癌明星一起分享。祝願每個患者和家屬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邊的抗癌專家。
  • JMC:科學家成功改造抗癌藥物結構 增強血腦屏障穿透能力
    2016年10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對一種實驗性藥物的結構進行了改造,增強了這種藥物穿過血腦屏障的能力這種叫做DON(6-重氮-5氧代-L- 正亮氨酸)的實驗性抗癌藥物是從70多年前在秘魯土壤發現的一種細菌中培養獲得,這種藥物能夠阻斷細胞對穀氨醯胺的利用。對不同晚期癌症病人進行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DON能夠使腫瘤萎縮,但同時會對胃腸道系統造成損傷,科學家們最終認為這種藥物對人體毒性太大。
  • 天然產物抗癌:我國腫瘤藥物開發的優勢方向
    從天然產物中獲取抗腫瘤藥物是目前國內外腫瘤藥物開發的熱門領域。我國作為一個天然產物大國,除了擁有巨大的天然產物資源,還擁有源遠的天然產物開發和使用歷史,因此,我國有眾多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於天然抗瘤藥物的開發。下面筆者與大家來看一看目前開發最為成功的幾大類天然抗癌藥物。一.
  • 革命性抗癌藥物tepotinib獲批上市: 全球首個MET抑制劑, 開闢肺癌...
    抗癌新藥,從來都是癌症患者們走向治癒的關鍵鑰匙。隨著我們癌症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研究者們創造的抗癌藥物也一個比一個更加「給力」。 治療EGFR19、21號外顯子突變的肺癌患者,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治療公式」:使用一代EGFR靶向藥物進行治療,當一代藥物耐藥後,50%的患者會產生T790M繼發突變,可以繼續服用第三代EGFR靶向藥物進行治療,依然可以長期有效。
  • ...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20世紀60年代,大部分目前常用的化療藥物,如長春花鹼(VLB)、阿黴素(ADM)、阿糖胞苷(Ara-C)、博萊黴素(BLM)、順鉑(DDP)等都已被發現;細胞動力學和抗癌藥代動力學研究取得了成績;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通過聯合化療已能治癒,並開始了其他實體瘤的化療。
  • 可消滅實體腫瘤細胞!985高校專家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成果已公開發表!
    近日,天津大學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趙燕軍、王徵團隊設計了一種基於細胞鐵死亡機理的新型納米藥物載體,其具有選擇性、廣譜性等特點,有望在對正常細胞"零"損傷的前提下,高效消滅實體腫瘤細胞,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人類戰勝癌症帶來新的希望。
  • 《細胞》專刊|機器學習與基因編輯
    而在生物醫學領域,人們也已經將機器學習用於基因組分析、疾病診斷和藥物研發等過程中。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項目認識到了機器學習的潛力,並投入到大規模的數據採集中。機器學習可分為監督和無監督型,其中包含集成學習、深度學習、貝葉斯學習等多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