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二寫了一個華裔神童得菲爾茲獎的文章,有朋友就留言說: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得菲爾茲獎的人才?是不是中國沒有神童?
實際上,咱們中國並不缺天才兒童。但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現代數學體系本來就是外來物,所以像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數學強悍是有原因的。我們光是熟悉現代數學就花了整整兩代人的時間。
就比如華羅庚先生、陳省身先生,都是我國數學界裡面大師級人物,但菲爾茲獎只頒發給40歲以下的數學家,從而他們沒有得到菲爾茲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並不是能力的問題。
再來就是現代數學非常講究傳承,國外的許多著名的數學家,他們的老師都是數學領域裡面已經功成名就的人物,是已經在該領域有著絕對權威的人物。而我國在經過兩代人努力之後,這樣的教育條件才形成基礎。有數學大師級人物從國外留學歸來,將所學帶回祖國,然後傳承給下一代。
在此之前,許多數學神童不能留在國內,原因就是國內沒有真正的教育條件,因為好的數學教育都在國外,他們只能前往國外學習,然後把希望寄託於下一代。
那麼現在我們國家的數學教學條件是不是已經非常好了呢?其實並不是,因為在整個亞洲來看,我們無法與新加坡相比,也無法與日本相比,甚至連韓國都排在我國之前。
說到韓國的教育,我們先來說一位韓國的天才。
他的名字叫金雄鎔。
這個金雄鎔有多厲害,他被稱之為世界上IQ最高的人!
金雄鎔小時候參加智商測試,給他測IQ的人看著手中的數據,揉了揉眼睛,對著金雄鎔的父母說:要不咱們再測一遍。
第二遍IQ還是顯示210,而且這還是IQ未能完全發育的金雄鎔。
而他的天才之路才僅僅只是個開始。
5個月就能走路和說話。
7個月就能寫字和下棋,
2歲學習微積分。
4歲時就能讀寫日韓英德四國的文字。
到了七歲已經學完了小學到高中的所有課程,從而被漢陽大學特別邀請進入物理特別班學習。
到了八歲金雄鎔學完了漢陽物理班的所有課程,從而他的教授提議讓他去美國留學,學習美國的高級物理。金雄鎔到了美國後,進入了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學習,並在15歲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原本金雄鎔應該繼續深造,將他的天才帶到物理學最高殿堂的高度,可是16歲的金雄鎔做了一個決定,他決定返回自己的國家,並且不再繼續研究物理。
返回韓國的金雄鎔轉頭開始學習土木工程,畢業以後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白領。
有人可能會問,金雄鎔為何要浪費上天給予他的天分。
在採訪中金雄鎔說道:
「很抱歉,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碰巧比其他人學得更快一些。
然而,對於我的選擇,世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反應。
每次我都對他們說:「我現在很幸福」。
但別人總會跟我說:「不可能」。
如果我說:「現在的工作讓我覺得心滿意足」。
他們又會質疑:「那你當初為什麼……」。
「我曾經被稱作天才,難道就意味著我必須當一名哈佛或耶魯大學的教授嗎?」
我想再次重申:「我現在很幸福。」
可見,天才有著自己的思考,很多人覺得天才很容易死腦筋,但是天才他們的思考更加深入,大多數人活著是為了生存,而超脫大多數人的境界就是我要選擇我覺得感到幸福的生活而活著。
而韓國的數學界並不驚慌,因為他們除了有天才之外,還能夠自己培養人才。
韓國的數學發展史是非常輝煌的。
韓國數學國奧代表團曾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綜合實力排名第一位,並在2012年的IMO大會中一舉奪得6枚金牌,以優異的戰績位列綜合榜第一名。緊接著在2013年IMO大會中又以5枚金牌1枚銀牌位居綜合榜第二位。
韓國的數學人才很多,就比如而現在韓國有一個超牛的數學家,叫做六月。
和傳統印象中數學家都是天才不同,六月從小的成績就普普通通,並且數學成績非常差,到了大學之後他的夢想是想當一位科普大師,跟數學完全不沾邊。
六月非常辛苦才考入首爾大學,主修的是天文物理學科。
24歲快要畢業的時候,日本著名的數學家廣中平佑到國立首爾大學進行交流。
廣中平佑在日本數學界是什麼樣的地位呢?就相當於華羅庚在中國的地位。
華羅庚先生被稱之為新中國數學事業奠基人,而這個廣中平佑也是日本數學的奠基人。
家廣中平佑在日本數學界的地位大概相當於華羅庚在中國吧。
廣中平佑來到首爾大學進行交流,當時六月正好快要畢業,為了寫論文,從而跑去採訪廣中平佑,為了了解廣中平佑,他專門去聽廣中平佑的講課。
結果一聽下來,六月對數學突然感興趣了起來,當時首爾大學很多數學系的同學去聽課,但往往堅持不了幾天就跑光了,面對六月每一節課必到場,這讓在異鄉的廣中平佑感到特別親切,於是對六月有特別的關注。
廣中平佑進行完交流後,決定在首爾教兩年,六月趁這個機會做了廣中平佑的研究生,此後經廣中平佑親自推薦,六月遠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留學。
而在伊利諾伊大學,六月開始了開掛人生,這個從小學到大學就厭惡數學的人,在伊利諾伊大學的第一年就完成了Read猜想。
Read猜想有多厲害?在完成這個猜想之後,美國密西根大學立馬找到他,請求他轉學到他們的數學科研室。
當然,這只是六月開掛人生的一個開始,在完成了Read猜想之後,六月發現自己證明的Read猜想其實是一個更宏大的問題Rota猜想的一個特例。
Rota猜想是:對於每個有限域,都有一組有限的障礙物防止此類實現。
Rota猜想能成為以後解決圖論、擬陣論、組合論和最優化等問題的有力工具。
這個東西就厲害了,一般能夠從數學研究者跨越到數學家行列,靠的就是探索到數學的未知和佐證方式的存在。
有了這個發現之後,六月繼續深入研究,很快Rota猜想被六月解決。
正是因為Rota猜想,六月獲得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的席位,並且還成為了菲爾茲獎的有力競爭者。
前面我們說過,菲爾茲獎是數學界的最高獎,被稱之為數學界的「諾貝爾」這個獎我們中國至今還沒有得到國,韓國現在出現了一個六月,並且還非常年輕,他們非常有希望拿到菲爾茲獎。
說了這麼多,其實不二想表達的就是,六月的經歷不僅讓我們深思,一個原本沒有強大數學背景的外行,陰差陽錯,突然在成年後喜歡上數學,然後做出了一流數學成果。
這說明,在科學領域,天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
著名的俄羅斯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提出過一個說法,他說:現在世界數學界將數學需要特別的才能的這種觀念被過分誇大,許多知名的數學家被描繪得童年如何天才,但實際上根本就是帶著誇大的成分,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不覺得我具有特別的天分,但我依舊能夠成為一名數學家,如果非要一個原因,那麼只能說我熱愛數學。
很多學生覺得數學特別難,學不進去,家長們認為學生不努力,但問題多半出在教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