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搭便車」的牡蠣如何建造新的礁體

2020-12-09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Patrick Dwyer

牡蠣的確不是最有趣的海洋生物。當然,它們和香檳搭配起來很美味,但除了待在海浪下面外加過濾水體中的汙染物外,它們幾乎什麼也不做。事實真是這樣嗎?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現有一種牡蠣——雪梨石牡蠣(Sydney rock oyster,學名Saccostrea glomerata)——可以在另一種不起眼的軟體動物灘棲螺(mud whelk)的「幫助」下形成新的礁體,不過稱其為「幫助」實在是太輕了。通過實地觀察和歷史記錄,研究人員發現幼年牡蠣會搭在灘棲螺的殼上,造成它們因飢餓而緩緩死去。

殺手牡蠣。某種程度上,可以這麼說。

消失的貝類礁體

Steve McOrrie

並非所有的礁體都是珊瑚礁。貝類礁體(shellfish reefs)是由許多我們喜歡吃的軟體動物形成的,它們本身就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像珊瑚礁一樣提供棲息地並保護海岸線。

貝類礁體在世界範圍內面臨威脅,大約85%的礁體要麼消失不見,要麼嚴重退化。澳大利亞的貝類礁體曾經覆蓋著相當於美國海岸線一半的區域。但如今,這些礁體只剩下5%到10%。

自然保護工作者正在努力修復消失的貝類礁體,但要重建已經消失一個多世紀的生態系統並不容易。

「我們對這些生態系統知之甚少,」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澳大利亞海洋項目總監克裡斯·吉利斯(Chris Gillies)說,「關於貝類礁體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生存需要什麼條件等問題,我們缺少很多基本的生態知識,而這些知識對於更好地進行保護和修復至關重要。」

目前,科學家們對澳大利亞貝類礁體的了解大多來自歷史記錄,尤其是過去的報紙文章,以及對僅存的貝類礁體的細緻研究。現在,得益於對其中一個礁體的偶然發現,海洋科學家又有了另一個相當奇怪的「牡蠣礁謎團」。

灘棲螺之謎

Patrick Dwyer

在對一片現存牡蠣礁進行調查時,科學家們注意到,有幾個巨棒螺(Hercules club mud whelk,學名Pyrazus ebeninus)在泥灘上緩慢移動。一般的休閒觀察者是不會再多看一眼的,因為這些螺長得就像多節的褐色冰淇淋筒,而且它們也是澳大利亞東海岸最常見的軟體動物之一。

但一向觀察入微的科學家發現,許多巨棒螺的殼上都附著有幾隻幼年牡蠣。

「這真的很有趣。」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研究員伊恩·麥克勞德(Ian McLeod)說,「空曠的灘涂上是如何形成初始牡蠣礁的一直是個謎,所以我們猜想這些灘棲螺是否起到了重要的生物媒介的作用。」

潛水員們很快組織了本底調查,統計到底有多少被牡蠣「搭便車」的灘棲螺,結果發現數量相當多。麥克勞德說:「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載』著大隻牡蠣的螺,它們看起來筋疲力盡,都被壓到泥裡了。」

為了驗證這些螺是否促成了礁體的形成,科學家們動手從礁體邊緣掰掉一些牡蠣礁碎塊。果然,他們在中心發現了一些舊的螺殼。

牡蠣幼蟲需要固著在堅硬的表面,然而灘涂上的硬質表面非常少並且相距甚遠,尤其是現在大多數貝類礁體早已不復存在。於是,牡蠣幼蟲便附著在了螺殼上。起初,這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牡蠣越長越大、越來越重,壓得螺移動遲緩,因此妨礙了它們在灘涂上覓食。一個牡蠣吸引來另一個牡蠣,造成雪球效應,這最終將殺死被固著的灘棲螺。長此以往,每一簇牡蠣小塊的中間都有一個死去的海螺,而這些牡蠣塊則是逐漸形成新牡蠣礁的基礎。

遠不只是寄生

Patrick Dwyer

我們對澳大利亞貝類礁體的了解大多是通過篩查歷史記錄而重新發現的。因此,吉利斯、麥克勞德和同事查閱了以前的檔案,看看以前是否曾有人注意到這種現象。

麥克勞德說:「我們一開始在文獻中什麼也沒有找到,直到翻閱到100多年前的記錄,那時候說的全都是這些灘棲螺的故事。」

一個多世紀前,澳大利亞殖民者大肆採挖牡蠣為食,並挖掘出礁體以用作建築材料。麥克勞德說:「那時候,當你去購買牡蠣租約來管理和採收一片牡蠣礁時,如果那片礁體上有大量的灘棲螺,價格會更高。」但隨著貝類礁體的消失,我們對灘棲螺在創造礁體的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認知也隨之消失。「所以,其實歷史上人們已經發現了這一點,只是忘記了。」 吉利斯補充道。

雖然這整個「牡蠣壓倒螺」的過程聽起來像是寄生關係,但是它其實有著更不尋常的意義。吉利斯說:「灘棲螺是在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形成,而不僅僅是讓牡蠣(個體)存活下來。」這是研究人員在科學文獻中能找到的這種現象的唯一例子。

Patrick Dwyer

吉利斯和麥克勞德希望這一發現能夠有助於澳大利亞牡蠣礁的修復。吉利斯說:「這有可能成為一個重大突破,因為它演示了如何利用一個物種來為另一物種鋪平道路,使其種群得以建立並形成新的生態系統。」他認為,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在未來的修復工作中,自然保護工作者有可能在增殖放流牡蠣幼蟲的同時,將灘棲螺重新引入該生態系統中。

麥克勞德補充道:「隨著我們進入生態修復的十年,這是又一次善意的提醒——要想管理一個生態系統,我們真的需要了解它是如何運行的。在一個人類主導的世界裡,了解生態系統是修復工作成功的關鍵。」

相關焦點

  • 科普·生態︱誰是世界上最懶的魚?喜歡搭便車的吸盤魚!
    ▲ 點擊上方藍字,願者海洋世界有一種喜歡搭便車的魚頭及體前端的背側平扁,有一長橢圓形吸盤,頭的腹側稍圓凸。吸盤魚喜歡吸附在各種大型的海洋生物身上,文藝的說法就是免費旅行家,通俗一點就是臭不要臉擅自搭便車浪費體力還不給錢的「鞋拔子」...
  • 細說南海東南部430公裡範圍內的9座礁體,各礁體現狀如何?
    中國南海南華水道與北康暗沙之間的海域跨度超過430公裡,在如此之大的範圍之內,分布有9座孤立礁體,這些礁體或以地理位置,或以礁體環境,或以發展潛力等等,均在中國南海佔有重要的地位。這9座礁體的具體位置以及礁體概況詳情將在下文介紹。
  • 印尼深海奇異生物 海葵吸附寄生蟹搭便車
    「搭便車」的海葵  「搭便車」的海葵 在這張照片中,一隻海葵趴在寄生蟹身上「搭便車」,它屬於美印聯合探險隊上周最新公布的一組「罕見而令人激動」的照片。從6月23日至8月14日,在美印聯合探險小組為期約兩個月的探險中,總共拍到10萬張新照片和100個小時長的視頻片段。 5.「壯觀」的海參
  • 看「牡蠣殼」如何保護海洋生態
    生蠔也叫牡蠣,是城市人喜歡的海鮮美味,但人們食用完鮮美的牡蠣肉後,大都把牡蠣殼被當做廢物丟棄處理。
  • 袋鼠水蛭搭螃蟹便車
    圖片來源:Mathieu Badets和Louis Du Preez 當必須要出行時,南非水蛭(Marsupiobdella africana)更喜歡搭螃蟹的便車。 與一些將卵附著在青蛙或魚類等宿主身上的水蛭不同,這種水蛭利用一種內部育兒袋保護自己的後代,在這裡其後代能夠生活數周。
  • 纖維結構幫吸盤魚「搭便車」—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演示新吸盤能吸住各種物體圖片來源:《物質》   作為海洋世界眾所周知的免費旅行家,鮣魚搭便車時會利用頭部由背鰭演化而來的吸盤緊緊地吸附在宿主的表面。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人員發現,鮣魚強大吸附能力來自吸盤唇圈內部的特殊結構。相關論文2月27日發表於《物質》。
  • 澳大利亞一毒蛇驚現車窗搭便車引起眾人恐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5日報導,近日,一段視頻記錄了澳大利亞一條毒蛇趴在轎車車窗上搭便車的一幕,該視頻被發布到社交媒體上,引發眾人關注。有網友評論稱:「我看到一些人在馬路上行駛,但從未讓這些蛇搭過便車。」另一位表示:「我認為我們不會把它帶回家,我有蛇恐懼症。」還有的開玩笑說:「你們破壞了它的騎行,它的家人在終點等著呢。」(實習編譯:張寧 審稿:朱盈庫)
  • 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對於植物的三倍體乃至多倍體,我們都不陌生。中學生物課本上介紹了商品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過程,先用秋水仙素處理獲得四倍體母本,繼而與二倍體父本雜交得到不育的三倍體後代,就是大家鍾愛的大口爽吃不用   原標題:什麼是三倍體牡蠣? 三倍體動物是怎麼培育出來的?
  • 前沿三倍體牡蠣讓消費者四季分享營養生鮮
    青島前沿海洋種業有限公司是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島亞特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國大西洋海角漁業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的種業公司,主營海水養殖優良品種研究開發,擁有全球先進的四倍體牡蠣和三倍體牡蠣育種技術。該公司採用經七代優選的四倍體品系和優質高產太平洋牡蠣的二倍體品系雜交,生產全自然100%三倍體牡蠣。用從美國引進的單體牡蠣培育技術,培育單體三倍體牡蠣,為我國牡蠣養殖提供了新的優良品種。
  • 超級大國的「重返月球」為何光說不練還喜歡搭便車?
    這種表面上是搭便車,實際卻是起到幕後核心指揮的作用。但是超級大國本身又不想投入過多的資源,著實讓人感到奇怪。這等於是揚言要2024就要再次載人重返月球表面。但是到目前仍然處於光說不練的狀況。幾百公斤的探測器都不發射,還談什麼4年後發射上百噸級別的,有人軟著陸月球再返回的巨型飛船?當然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2020年的現實狀況也打亂了NASA的部分後續安排。
  • 最新懸疑燒腦電影,搭便車遇到的意外驚險,連環案件中的案中案
    逃亡中的羅伊在路上搭便車,被一對連環殺手卡爾和他的妻子桑迪碰上。這兩夫婦是更恐怖的魔鬼。將羅伊折磨一番之後,卡爾將他槍殺。1957年,威拉德的妻子夏洛特被診斷出患有癌症。威拉德深愛自己的妻子,他向上帝祈禱,跪在房子後面樹林中的鄉村十字架前。
  • 喵的Unity遊戲開發之路 - 搭便車:移動地面
    本文全名:喵的Unity遊戲開發之路 - 移動 - 移動地面 - 搭便車創建動畫平臺。跟蹤連接的身體。儘量保持相對靜止。支持軌道連接點。這是有關控制角色移動的教程系列的第七部分。它處理了在運動中的地形上站立和導航的挑戰。
  • 美國加州發現的這條石鯛魚原來是從日本「搭便車」來的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這條石鯛,還是其他「搭便車」抵達北美海岸的魚,都沒有產下後代的跡象,這意味著它們不太可能入侵並破壞蒙特雷灣的生態系統。這條石鯛魚始終孤獨地在水中徘徊 圖據CNN 紅星新聞記者 徐緩 編譯報導 編輯 包程立
  • 燈塔水母產業鏈綜述:小牡蠣串起「大體系」
    2019年,已經在牡蠣產業深度耕耘四年時間的燈塔水母,正式開始圍繞「高品質牡蠣品牌」的長遠目標,著手打造以乳山牡蠣「生產——加工——銷售——品牌——文化」一體化運營思路為核心的全產業鏈鏈路,籌備多年的「乳山牡蠣示範化海洋牧場項目」正式啟動,「養殖牧場+加工中心」的規劃建設,讓燈塔水母牡蠣的全產業鏈條初現雛形。
  • 日本欲用珊瑚蟲東海造礁 變礁為島開拓海上領土
    日本欲用珊瑚蟲東海造礁  本報訊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本月底即將啟動「養珊瑚圈地」計劃,在日本南端的「衝之鳥」礁明年將迎來第一批日本人精心培植的「速生珊瑚蟲」。這些速生珊瑚蟲將在「衝之鳥」礁上迅速繁殖,從而希望有一天能變礁為島,「長出」新陸地,用日本媒體的話說,這將為日本「開拓海上領土」提供「新契機」。
  • 牡蠣是什麼 牡蠣的功效與作用
    牡蠣其實是一種常見的海產品,我們應該都是吃過牡蠣的,現在的牡蠣已經是餐桌上的常見食物了,尤其是靠近海邊的,可能更常吃到牡蠣。那麼牡蠣是什麼呢?牡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牡蠣我們是不是都吃過呢?雖然牡蠣能吃到,但是內陸地區見的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我們需要具體了解一下吃牡蠣有什麼功效呢?牡蠣的吃法很多,我們需要了解。
  • 中科院海洋所成功養殖近江牡蠣 個頭大出三分之一
    半島記者 徐傑5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所獲悉,近日,國家貝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對由中科院海洋所貝類養殖研發團隊完成的近江牡蠣海區養殖技術成果進行階段性現場驗收,標誌著近江牡蠣養殖鏈條全面構建完成。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主要種類有濱珊瑚、蜂巢珊瑚、角狀蜂巢珊瑚、扁腦珊瑚等巨人珊瑚塊體,還有成片生長的鹿角狀珊瑚、牡丹珊瑚、陀螺珊瑚、杯形珊瑚等。海南島周邊還有各種軟珊瑚、柳珊瑚及與珊瑚礁相互依存的豐富的海洋生物。 珊瑚礁可以粗略地分為裙礁、堡礁和環礁三大類。
  • 「補腦」產品市場亂象調查:搭高考便車 誇張宣傳
    各類「補腦」產品搭高考便車充斥網絡高中老師未發現「補腦」後成績提升者  「補腦」產品市場亂象調查  調查動機  每年的高考,不少考生家長可謂比孩子更緊張。早在孩子複習備考階段,一些家長就通過各種渠道尋找有助於提升孩子成績的種種辦法,焦慮之情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