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的強度可以達到多大,是我們平時都不會去思考的問題,但是一張可以達到高性能標準的紙張,在工業、醫療以及國防領域的應用卻是超過我們想像的。
國家所提倡的科教興國戰略,就是要在各類領域拓展我們的科學研究實力,如今在造紙工程領域,中國又有一項在世界範圍內領先的技術,那就是高性能纖維紙技術,而這項技術的主要貢獻者就是來自陝西科技大學的張美雲教授,因為獲得過中國造紙最高獎項「蔡倫科技獎」,張美雲還被學生們譽為「當代蔡倫」,與此同時,張美雲也是我國造紙學科的領軍人物。
為了這項技術的實現,張美雲付出了不少的心血,高性能纖維紙的概念提出源自國外並由國外的團隊率先成功研發製造,這種紙張擁有高強度、高模亮以及耐高溫的特性,在軍工業以及許多高科技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而高性能纖維紙的市場一直被美國佔據大半,一直以來,中國都需要支付高昂的價格從國外進口,因此想要在這些領域繼續發展,高性能纖維紙技術的掌握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幫助國家在行業發展中掌握主動。
為了實現這一願景,張美雲在57歲的年紀主動請纓,那一年,擔任了13年陝科大副校長的張美雲因為高校幹部任期改革變成了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師,脫離了行政工作,又回到了離開了將近二十年的實驗室,為了把高性能纖維質做出來而從無到有、一點一滴地構思摸索。
一開始搞科研,這位身體羸弱的女教授似乎就有使不完的精力,常常會在實驗室一待就是好幾天,在此期間,張美雲教授患上了眼疾,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導致右眼失明,但她依然放心不下自己的研究,住院兩個月就又回到了研究崗位。
在這樣的高強度工作下,張美雲和他的科研團隊也終於拿出了令自己滿意的答卷,高性能纖維紙研製成功,其硬度可以達到鋼的7倍以上,中國也終於在高性能纖維質市場中有了立足的資本,而重新回到教學科研的崗位上後,張美雲和她的團隊遠不止於此,連續幾年獲得多項國家級成果和榮譽。
1957年出生的張美雲是高考恢復後的第一批考生,1978年進入了西北輕工業學院,也就是現今的陝西科技大學,在這裡她度過了自己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涯,之後又進入天津科學大學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後,張美雲回到母校任教。
從小,張美雲就一直不甘失敗,凡事要做就做最好,這股韌勁也一直支撐著她,在造紙領域不斷的深耕,更幫助她熬過了人生的考驗。本來擁有博士學歷,並且在造紙領域也有了極深的資格和造詣,張美雲是可以有更好的選擇的,1998年,一家企業願意用極高的薪酬聘請張美雲,但財帛雖動人,張美雲依然有自己的一腔熱忱。
自始至終,張美雲熱愛著造紙科研事業,同時也熱愛著自己的教育事業。
在張美雲看來,通過自己能夠讓學生們學會做一個大寫的人,是比任何高薪更有價值的事情。而在我國的教育科研領域也有著無數這樣一直默默付出,在教育崗位一直燃燒自己的教師和科學家們,為祖國強大和人民幸福做著貢獻。
如今中國的各領域學科逐漸完善,通過高考制度也有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國家的教育資源,如今的年輕人在學習時總是缺少一份理想信念,覺得專業學習不過是為了完成工作,或者只是為了能夠獲得高薪。,張美雲教授無疑給了我們更好的答案。
雖然我們無法取得同等的成就,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我們依然可以保持著一份熱忱,不斷讓自己同時也影響著每一個專業更好地發展下去。